韩宜政
在我们广东流传着这么一句俗语:“有腊味,才有年味。”每当临近过年的时候,在很多人家的门口、窗台上或是市场的摊档里,便会一串串、一排排地挂起各种各样的腊味,玛瑙般的油亮在冬日的阳光里摇曳生辉。
腊肉是腊味中的始祖,它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关于腊肉的起源有这么一个传说:有一位屠夫,每天都会把自家的猪肉卖完了才回家。可是有一天,天气特别寒冷,肉很晚都没卖完,他耐不住冷,只好挑着肉回家了。看着这些卖剩的肉,他赌气地把它们都挂在家门口。到了第二天,他发现被寒风吹了一夜的肉变得格外紧实,带着油光锃亮的酱紅色,散发着一股独特的肉香。屠夫试着把肉切下来煮着吃,发现别有一番风味。他尝试着把肉风干了拿去卖,竟然受到大家的喜爱。屠夫非常兴奋地说:“腊月里吃肉,就叫腊肉了!”后来很多人也学着屠夫那样,把肉风干了吃。就这样,腊肉流传开来了。
腊肉在时间流逝中不断累积的故乡的温度和烟火气息,都是广东人的“独家记忆”。作为美食种类繁多的广东,每家每户都有制作腊肉的“独门秘诀”。要问广东人哪里的腊肉最好吃,他们肯定回答:自己家做的腊肉是最香最好吃的。
美味的腊肉是春节最温暖的记忆之一,家家案板响,户户腊肉香,如香芋蒸腊肉、腊肉炒芥兰、腊肉炖粉条……每次妈妈在厨房切腊肉,我就像小馋虫一般在旁边看,嘴巴不住地咽口水,十足一副小馋猫的样子。妈妈看我这馋样,总会切下一片递给我,让我先解馋。
腊肠可谓是腊味中的代表了。它是把猪肉塞入猪小肠制成的肠衣,经过压缩、脱水及晒干等程序制成的。相传在光绪年间,有一位卖粥的摊主,有一次,他准备用来熬粥的肉料——猪肉、猪肝、粉肠卖不出去,他就用盐、糖、酱油等调料把这些猪肉和猪杂腌起来。由于那段时间阴雨连绵,摊主只好将粉肠剥下,将猪肉和猪杂切成小粒,塞进肠衣,用水草分节绑好。等到天晴的时候,拿到外面风吹日晒,干透了以后,呈现出红亮的色彩,爽脆香醇、美味可口,并且耐储藏。摊主就继续如法炮制,设档出售。因此物是猪肉辅以肠衣制成,形如猪肠,故名腊肠。
虽然如今在市场上就能买到做工精细、口味多样的腊肠,但是很多人家都喜欢自己动手做腊肠,每到腊月,人们便买来猪肉,将其剁碎,绞成肉馅,加入调料腌制,借助瓶子等工具,将肉塞进大肠衣,晾晒风干后成为冬季或过年期间餐桌上的美味。
在时光的变迁里,舌尖上萦绕的腊味,不仅是味蕾上的享受,更是一种家乡的符号,凝聚着浓浓的春节气息。
(指导老师:李健儿)
风干的腊肉、爽脆的腊肠……作者对腊肉和腊肠的起源和做法进行了细致而生动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一个飘着腊味的别样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