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诚先 温润泽 徐朝
这是一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地方!
这是一处能远离烦恼的梦想中的世外桃源!
这是一片让人来了就不想走的神奇土地!
5月24日,“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全国党刊全媒体增强“四力”教育实践四川采访组分成5路深入“天府之国”四川省的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画面展现在眼前,让调研采访组的同志们不约而同地产生了“不想走”“还想来”“想住下”之感。破解“乡村振兴”,四川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产业兴旺,充分调动村民自治管理积极性,深挖文化内涵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和现代都市的千篇一面比,四川乡村的美既有共性的江南水墨之感,又有着个性的独特之处。厚重的文化所呈现出的个性美,让人停不下欣赏的脚步。
崇州市道明镇的竹艺村,似乎空气里都飘着竹香。走在街上,随处可见正在编织的匠人,一根根竹子,一条条竹篾,经过他们的巧手就变成了一件件精美的,颇具观赏性和实用性的手工艺品。听风赏竹、烹水品茶,这是一个充满诗意的竹的世界。
浦江县甘溪镇的明月村则是一个陶与茶完美结合之地。这里的一切都近似原生态,古色古香的石板路,黄泥堆砌的院墙,原木的大门,复古的装潢,就连这里生产陶瓷的工艺和制陶工具都是最原始的。漫步在村间小路上,两边的茶园里随处可见正在采茶的姑娘,看到她们采茶时发自内心的笑容,总会让人有着回归自然之感。
蒲江县西来镇的两河村,路边果香弥漫,小道旁是一眼望不到边的猕猴桃基地。那一串一串的猕猴桃,如小猴头一般,毛茸茸的,十分可爱,引得路人纷纷驻足拍照。都江堰市柳街镇七里诗乡,林在田中、院在林中,茂林、古井、小桥、流水等众多承载着乡土記忆的景色,全方位展现着原生态川西乡野特色。而成都市双流区八角水寨则是一幅现代化新农村的画卷,村道院落整洁干净,一栋栋的房子用“别墅”形容一点不为过,大气洋气,每栋都有前庭后院,每个房间都带有卫生间……
建设美丽乡村,生态宜居是关键。打造美丽乡村,避免“千村一面”,挖掘繁荣本土乡村文化必不可少。
柳街镇的诗歌传统可以追溯到22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都江堰水利工程上善若水的诗意,在这片土地上哺育出古蜀农耕文明。800多年前,南宋诗人陆游在柳街镇布金寺有感而发写下的《夜宿布金寺》,为当地的农民诗人点燃了诗歌创作的火种。柳街镇利用天府精华灌区的地理优势,深度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和内涵,以田园诗歌文化为魂,对乡村生态旅游点位实施诗歌文化氛围打造,提升了七里诗乡乡村生态旅游品质。先后吸引舒婷、杨牧等当代著名诗人、作家成为“新村民”,柳风农民诗社吸引会员已达320余人。如今的七里诗乡,已成为国内非常有“文艺范儿”的乡村典范。
都江堰市聚源镇的三坝社区创造性地选择以“稻文化”为主题打造社区文化氛围,将传统的川西农耕文化、自流灌溉文化融入到治理当中,打造都江堰首家稻文化主题社区。进入到三坝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浓厚的稻乡氛围扑面而来,彰显川西农耕文化的院墙、记载群众家人影像的时光留影机、由农民艺术家绘画的墙画等,让社区“稻文化”充分彰显。同时三坝社区党委还利用灌区映像的独特优势结合二十四节气及传统节日与结对共建的“两新”组织等一起开展文娱活动。
成都市郫都区的战旗村乡村十八坊保留了川西民居的风格,以非物质文化技艺传承为核心文化的主要载体,将豆瓣酱、陶艺、布鞋、蜀绣等1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和农耕文化展示出来,让游客既可以购买产品、参观每个坊间产品的生产过程,又可以亲自体验制作的过程,寻找儿时的记忆。
明月村深挖邛窑历史文化特质,将明月窑陶艺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引进技艺和器形各有特点的蜀山窑、清泉烧、火痕柴窑等陶艺品牌,还与国内外陶艺家开展陶艺文化交流。实施文艺进乡村行动,常态化开展摄影分享会、民谣音乐会、皮影戏、端午古琴诗会、竖琴田园音乐会等文化活动,定期开展特色培训讲座,开阔村民的发展思路。同时,创新设置“明月书馆”“明月画室”“陶艺博物馆”“书画展览室”等公共文化空间,孵化培育明月之花歌舞队、明月古琴社、明月诗社、民谣乐队等特色队伍。连续举办春笋艺术节、“月是故乡明”中秋诗歌音乐会等品牌文化活动。文化艺术的熏陶让村庄焕发新活力,使村民对“明月村”品牌有了更多的认同感、获得感、幸福感。
文化,是继承,更是创新。两河村通过“微党校”“农民夜校”,开展解读党的十九大精神等宣讲活动,创新开展“一队”(群众宣讲小分队)、“一团”(文艺演出巡讲团)、“一组”(户外公益广告宣传)等理论宣讲方式,使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建成投用的党建文化活动基地,集中展示发展治理取得的成就,引导全村群众永远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村党委结合实际同步修建了民风廊、文化廊“双廊”文化体系,收集了两河村村民家中的好家风、好家训,不定期评选和宣传好儿媳、好公婆、孝老之星、致富能手、文明家庭等身边典型,不断提高村民的道德水平,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明涵养,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得具体生动、可感可亲、可信可行,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深入人心。
文化是流淌在居民血液里的记忆。通过对本土文化的挖掘、保护、利用、提升,不仅让四川的乡村处处散发着自己的独特之处,更通过对文化的挖掘弘扬,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加强了村民的认同感、幸福感。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
金堂县淮口镇龚家村位于金堂县淮口镇龚家山境内,地处龙泉山脉深丘,是淮州新城城市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距城区7公里,幅员面积7.5平方公里,辖23个村民小组、共2678人。龚家村原本和龙泉山脉众多山村一样,存在着人员管理难、产业发展难、人地矛盾突出、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
为了闯出乡村振兴之路,近年来,龚家村主动融入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建设、创建国家级开发区的生动实践,积极探索“三块地”(农用地、宅基地、经营性建设用地)改革,引进四川聚峰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都启牧农业公司等4家战略投资者发展油橄榄产业,推进龙泉山生态修复、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探索出“三带一参与”(组织带路掌方向、党员带头当表率、能人带富做贡献、多元参与聚活力)党建促发展模式和“三转三变”(转定位,推动“山区”变“绿心”;转身份,推动“农民”变“市民”;转机制,推动“管理”变“治理”)发展治理模式,实现了从“穷乡僻壤”到“富美新村”的华丽转变。2018年,龚家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3万元,同比增长13%。村党总支部被评为成都市先进基层党组织,该村成为成都市2018年“四好农村路”建设示范村,油橄榄示范基地被确定为“京东农场示范基地”,油橄榄产业融合发展项目荣获成都市首届乡村振兴评选活动“十大案例”奖。
两河村原是一个贫穷的小山村,为了带领农民脱贫,两河村发挥党委在“科技、规划、品牌”三个方面的引领作用,建成四支带头人队伍(技术带头人、营销带头人、文体带头人、旅游带头人队伍),每一个党员做到“四个带头”(带头学技术、作示范、结对子、闯市场),以率先致富奔小康为目标,全村大力实施土壤改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建成优质柑橘基地4200亩、优质猕猴桃基地600亩、优质冬草莓基地150亩。2018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66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50万元。
行走在四川美丽乡村之中,人们谈论最多的是他们有个好集体,好带头人。每一个乡村振兴的背后无不是党组织积极发挥作用,立足当地的实际情况,凝聚了民心,找到了一条适合本村发展的道路。
崇州市白头镇的五星村新村围绕桤木河湿地公园、10万亩稻乡景观,有极好的旅游资源。一些村民想用闲置的房屋发展产业,却不知道做什么产业,怕有风险不敢投入。关键时刻村党委站了出来,引导村民成立了旅游合作社,采取统一收储房源,统一招商引资,统一业态标准,统一共享客服,统一协调服务的五统一办法,把闲置的房屋资产组织起来形成资源,吸引资本,引进了一批产业入驻。使五星村的“五星级民宿”成为乡村旅游的精品工程,让五星村村民每年人均额外收入2万至3万元,顺利脱贫致富。
都江堰市聚源镇的三坝社区整体占地面积约4平方公里,居民人数4000余人,大多分散居住、集中性不高,属于典型的“地广人稀”的农村社区。如何发挥聚集效应?三坝社区党委以党建引领的方式,创新“支部+合作社+农户”农业发展模式,号召党员带头组建合作社,并在合作社中建立党支部或党小组,让党员“能人”通过资金和技术带动周边农户,促进社区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随着农村居住方式被改变,新村管理难题凸显,白头镇党委和五星村党委积极引导村民,自主选举产生业主委员会,由业主委员会公开聘请专业化物业管理公司管理小区事务,购买专业社工服务等多种形式,服务小区群众,积极引导群众参与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逐渐探索出“1+3+ N”治理机制,即“一个村级党委为引领+三个新居党支部”为抓手结合的N种村民自治方式,解决了“民心怎么聚、新村怎么管”的问题。
竹艺村则构建了以竹艺新村党支部为核心,新村管委会、竹里创新社区发展促进会两轮驱动的“一核两会”治理模式。在竹艺新村党支部的引领下,竹艺新村管委会、竹里创新社区发展促进会针对规划缺失、人才缺少、治理缺位、产业缺乏等4类问题,通过实施规划组织标准化、人才结构多元化、产业发展市场化、治理体系制度化四化共治的措施,实现多利益共同体的心理、社会、效益、组织4项增权,让各利益相關者拥有归属感、自豪感、获得感和责任感,促进了新村民与原住民互助融合、和谐共处。
依靠党的领导,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因村制宜,精准施策,发挥亿万农民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四川样本”正在绘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