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后控制权实现系数与优化路径

2019-08-27 12:56解红梅
财讯 2019年35期
关键词:国有企业

解红梅

摘  要: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目的是借助非国有资本迸发国有企业发展活力,不过在混改之后企业存在控制权溢出问题,需要深入分析控制权实现系数。本文通过概述控制权来源,围绕实现系数、阙值等方面探究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控制权实现系数以及具体的优化途径,依据战略要求加强对企业控股的管理。

关键词:国企混合所有制;国有企业;控制权实现系数

在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后,国有企业控制权存在旁落问题,其中国有股比例过高和过低均会影响资产投资情况。需要科学解决控制权问题,引入非国有资本,迸发企业竞争力和活力。因此,在混合所有制改革后,应采取科学对策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对企业持股进行控制,明确控制权阙值,获取控制权实现系数。

一、控制权来源分析

控制权是法定权或非正式渠道压力,能够影响董事会决策,并影响企业今后发展路径。企业所有权是控制权的核心,若单一股东获得公司所有权超过1/2,则对于公司的控制权会超过所有权。同时,企业控制权与股东所掌握的发展资源相关,当股东持股的比例相近,拥有企业发展急需资源的股东将优先享有控制权。通常情况下控制权可以划分为实际控制和名义控制,管理层由于信息优势较大,因此能够拥有实际控制权。

二、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确定控制權实现系数的途径

(1)实现系数模型

本课题通过构建控股股东最优控制权的阙值模型,获取修正概率投票。若国有企业股东数是N,第i股东持股Si (i=1,2,...N)。股权利相同,Si是股东持股份额,则总股数公式为:T=i,而第i个股东的持股占比是Pi=Si/T。依据概率投票模型能够确定投票股东之间相互独立,支持和反对控股股东决策的比例是1:1。在重大事项决策的控制度计算公式是:=Pr(M>0)=)=)=)。在该式子中,M指股东们赞成决策的占比,P1是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y是决议赞成票数的方差;H是股东持股比例的实际平方和。若限制控制股东对国有企业的控制度,则可以得出决策控制持股比例。其中控制权的阙值计算公式是:P**=,在该式子中是之前限定控制度的正态离散量,若控制度是99%,=2.326。因此,若控股股东的控制权是99%,则说明会产生有效控制,其阙值可以设置为P**99%,控制实现系数公式是:Z=

(2)控制权实现系数类型

国企改革产权基础是国家控制权,实现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可以确保国有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在制度改革后对于国企的控制类型包含三种:一是,强型。当国有企业控股股东的持股比重超过50%,则股权高度集中。此时非国有资产参与力度不足,影响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推进,对于资产增值保值产生消极影响。二是,半强型。若控股股东的持股份额处于20%-50%间,其控制力相较于弱型企业要强。不过波动幅度较大,此时若出现产权交易模糊情况,将会影响国有资产的流失。三是,弱型。此类型控股股东的持股份额低于20%,会减弱国家控制权,使国有企业逐渐转向私有化,容易使国有资产受到恶性侵吞。因此,有必要对控股股东的控制种类完成分析,在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升级股权平衡结构,实现国企、民资的相互促进发展。

(3)设置实现系数

控制权实现系数实际上是控制股东持股的比例和最佳控制权阙值的比值,得出实现度的确切值,可以将控制类型划分为无效控制、过剩控制、有效控制。其主要代表控制权实现系数<1、>1(控制类型是强型)、>1(控制类型是半强型或弱型)三种。国有企业采取有效控制模式可以基于国家控制权避免国有资产流失,迸发自身活力,属于最佳的股权控制形式。

(4)效度函数

结合控制权的具体实现系数,可以将股东对企业的控制有效性当作实现系数效度。把实现系数设置为Z,其与控制权阙值P**、持股比例A1密切相关。借助此系数能够分析国有企业在混合所有制改革后的控制权实际配置效度,本课题涉及到的控制权实现系数和阙值、持股比例的函数关系为:Z=f(A1,P**),A1是控股股东实现直接控股的比重,划分为强型、半强型、弱型。P**是最优控制权阙值,包含0-20%、20-50%、50%-100%三种,借助列联图将持股比例和阙值完成综合分析,获取效度值。在此过程中将Z=1当作警戒线,可以结合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后控股股东的控制类型完成重新划分,将其调整为无效控制类、有效控制类、过剩控制类。

(5)優化路径分析

通过考察某国有企业的控制权实现系数,除去无效数据和异常数据得出:企业在2013年至2019年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平均值是39.29%,2015年出现下降趋势,说明该年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出台后成效显著。2013-2019年全年国有企业控制权实现系数平均值是1.0124,控制权和集中度的溢出情况得到改善。不过在改革制度推行后,国有企业保障权益尚未实现平衡,需要进一步分析和优化,具体路径如下:

1.将过剩控制转变为有效控制

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工作主要是提升国企竞争力,实现增值保值,若股权过度集中会影响其自身的运行效益和发展进程。针对过剩控制类国有企业,有必要克服“一股独大”的问题。依托控制权发挥系数警戒作用,积极引进非国有资本,使国企向有效控制方面发展。借助顶层设计完成非国有资本和国有资本的合作,提升前者参与度,迸发国有企业发展升级,实现股东多元化和分散化,防止控股股东控制权的滥用。此外,明确持股股东认定标准,界定范围是控股企业、部门、机构、事业单位。设置产权标准,促进民营资本的参与积极性。

例如,某国有企业通过披露子公司增资引进投资者方案,以1070.94亿现金增资认购企业29.99%股权。本项目交易方式是增资,围绕“公平、公正、公开”的方式完成组织实施,借助竞争性谈判、评选的方式进行评议。共同成立外部监事、独立董事、评价委员会,针对投资额度和投资者进行综合分析。国有企业共持股70.01%,是绝对控股股东,其他股东持股29.99%。在判定投资控制权时,依据持股比例和组织形式完成分析。

2.使无效控制升级为有效控制

国有企业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是实现社会转型升级的支柱力量。若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较低,会削弱国家控制权。无效控制类国有企业需要增持国有股份,进而维持控制权保有量,确保其从无效控制向有效控制发展。在向有效控制模式转型时需依据控制权实现系数,明确股东控制力,发挥系数Z≥1的警戒性,促进国有企业增加国有资本、约束非国有资本,完成持股股东的优势互补。

3.加强有效控制持续性

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需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企业中有效控制共有两种流动模式:其一,由保有控制权至维持控制权发展。其二,由维持控制权向推进混改制度发展。若国有企业处于过剩控制减持、增持或无效控制状态,需要维持国家控制权。依据Z≥1这一标准,健全国企的股权结构,确保企业股权分散和多元化,做到资源最优配置。降低政府干预,迸发企业股东活力,和其他所有制一同发展。此外,对于绝对控股股东需加强监督,对其市场交易行为进行监管,完成信息披露,健全混合所有制投资决策管理标准。

三、结论

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通过在国有企业内引入民营资本,提升国企经营管理效率,促进公司增值保值。借助控制权实现系数,将Z≥1当作警戒线,针对不同控制类型完成优化。使过剩控制、无效控制向有效控制转变,利用控制权明确系数分析股东控制力和今后企业发展改进方向,加快其自身改革进程。

参考文献

[1]王雪梅,谭经伟.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后控制权实现系数与优化路径[J].财会通讯:2020:1-4.

[2]孙鲁彦.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问题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9(09):24-25.

[3]付鹏.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的控制权、治理结构与企业绩效[D].东北财经大学,2018.

猜你喜欢
国有企业
分析国有企业互联网党建系统的开发与建设
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思考与探索
国有企业每5年至少审计1次
筑牢国有企业的“根”和“魂”
国有企业利润保持稳步增长
国有企业利润保持稳步增长
1—7月国有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总收入272170.9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