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失调:众多因素在“作祟”

2019-08-27 05:36丁晓楠
心理与健康 2019年7期
关键词:限制性研究者过度

丁晓楠

口腹之欲是人的基本欲望之一,人们对于“吃”的热衷从不会消退。但在这样的背景下,也有一群人正因“吃得混乱”而苦苦挣扎—也就是饮食失调,即出现了一些异常的饮食行为,如厌食、暴食、贪食等。

王劭睿等研究者在《为何越减越肥?—限制性饮食者过度进食的心理机制及影响因素》一文中提到,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一些长期严格控制进食的人,即限制性饮食者,在正常情况下能够控制自己的进食行为, 但在一些特别的环境中,如周围有很多的食物或代表食物的意象,他们可能会更难抵制诱惑,更有可能发生过度进食的行为, 致使越想减肥却越裹足不前。所以,限制性饮食与后续的肥胖和饮食失调症状息息相关。

另外,研究者们也梳理了致使限制性饮食者“情难自控”的影响因素:如自我控制能力,人的自控力是有限的,用于阻挡食物诱惑的能量耗尽时,再次面对美食,便溃不成军;如情绪,在情绪体验强烈的状态下,进食量也会增大,但情绪引发过度进食的机制未有一致定论。还有社会因素,如媒体,“反手摸肚脐”“A4腰”掀起“炫腹”高潮。但回顾以往研究,有的结果显示,媒体推崇的“以瘦为美”能够提醒限制性饮食者更好地控制进食;而另一部分结果则表明,也可能导致过度进食。这提醒我们,还有别的因素在共同起着作用。

除了个体或环境的影响外,张天羽等研究者在《青少年饮食失调:同伴的表现形式及作用机制》中,以“同伴”的视角来阐释青少年的饮食失调。青少年周围的同伴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相比于父母,和同伴之间相处和交流的时间似乎更长,而饮食失调可以通过“同伴的行为表现”直接进行“传染”。

该文通过主观视角和他人视角综合分析“同伴行为表现”对青少年饮食失调的影响。主观视角即为青少年个体感知到的同伴行为,由青少年个体自主填写调查问卷,“你是否感知到同伴们在讨论有关体重的话题”“是否觉得你的同伴有饮食失调的行为”“是否觉得其他同伴曾嘲笑你的体型”。在嘲弄的环境中,青少年很容易被“身材不好”所绑架,转而自我攻击,对自己的身体形成扭曲认知,进而引发饮食失调。他人视角即为实际的同伴行为表现,由青少年个体的同伴来填写,更能代表同伴对于体重的实际态度,以及同伴的真实饮食状态。

对比两种调查,主观视角感知到的同伴行为往往倾向于片面和高估。个体极容易在同伴互动中形成群体间的评价标准,并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胖即罪过”。进而引发节食、暴食等行为。

饮食失调,不僅仅关乎“吃”,更关乎心理健康。该文着重阐述同伴的消极作用,而另一角度,拥有健康饮食状态的同伴能否也能“传染”给青少年?在预防和干预中,同伴也可能存在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王劭睿,陈红. (2019). 为何越减越肥?—限制性饮食者过度进食的心理机制及影响因素. 心理科学进展, 27(2), 322-328.

张天羽,张向葵. (2019). 青少年饮食失调:同伴的表现形式及作用机制. 心理科学进展, 27(4), 657-665.

猜你喜欢
限制性研究者过度
画与理
Do you share too much online? 你是 “分享控”吗?
过度保护会剥夺幸福感
当下流行“过度病”
饿死的毛毛虫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
年轻瘦人糖尿病增多
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常见易错题例析
定语从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