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伟雄
语文课程标准里指出:要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简单的说,观察是小学阶段学生收集写作素材最主要的方式。要积累写作“活”素材,就要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随时观察的好习惯。
一、创设话题
一个人的观察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要靠后天的锻炼与培养,因此,要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引导。例如观察身边人、有趣的小玩意、小叶子……
(一)留住生活人与事,引话题
对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人和事,学生常常熟视无睹,忽略对他们的关注。其实关心身边人,留意身边事,就是关心生活。我以此为切入口,创设话题,从指导观察身边人、身边事开始。
在孩子身边无时无刻的出现着很多人物,父母呀,老师呀、伙伴呀等。为了让他们有更大的兴趣进行观察,我会创设一些有趣的话题,如:在你的身边“谁最有趣”、“谁最爱哭”、“谁最‘狡猾”……还列出表格让他们观察时(后)填写。
在指导学生观察身边事时,我会时常关注学校里的活动,以“特殊的班会课”、“桌上拔河比赛”、“有趣的大课间”……这些话题来激发他们观察兴趣。观察的目的明确了,孩子们就会对这些习以为常的人和事有了更多的关注。
(二)抓住突发事件,用话题
教师不应放过任何一个有利的时机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所以当遇到突发事件时,我就会抓住突发事件,开发话题,引导学生进行即兴观察。
天气是个怪客,说变就变,孩子们最喜欢看变幻莫测的天气了,有时我会趁着蒙蒙细雨的时候带他们去赏雨,让他们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傾听,用小手去触摸,用心灵去感受。突然从窗外飞进来了不速之客——蜜蜂,打破了语文课堂上的认真,我会抓住这一契机,让孩子们放下书本,好好地观察这只蜜蜂,展开想像的翅膀,猜猜蜜蜂此刻的心情是怎样的?蜜蜂飞进我们的语文大课堂想干些什么呢?你一言,我一语,就这样,一篇篇奇思妙想的美文诞生了。课间的时候,同学间偶尔发生争执、互相嘻哈打闹,我会示意一个小小的动作,大伙儿就会心灵神会地认真观察:谁在笑翻天,谁在面红耳赤的争论数学题……这些偶然的事例,都能成为孩子们观察的话题,形成他们日记本中的美味佳肴。
(三)记住体验点滴,悟话题
新课标倡导语文综合性学习。开展体验活动是为了让学生能真正体会到观察带来的乐趣,增强他们对自然、社会和他人互动中的应对能力、培养合作精神,也可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我时常带领孩子们进行亲身体验:观察门口旁大麻黄树上寄生的小叶榕;感受小豆芽生长的快乐;领略操场上蚂蚁忙碌工作的勤劳;观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制作心意卡片……
找学生心目中的话题,其实就是为孩子们找快乐,孩子们快乐了,素材积累就会变成快乐的旅程。
二、捕捉时机
引导学生观察的时机可以以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安排为主,也可以在“计划外”产生。这样才能引导学生随时观察。
(一)“计划内”的时机
“计划内”的时机,是指老师引导学生观察的时机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安排为主。这样的观察,重在老师的教学内容是确定的,教学方法是选择好的,教学教案是精心设计的,在指导时,是抓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兴趣点,进行对事物的观察。比如,我在设计《观察榕树的叶子》一课中,我有意识地让学生按照我设定好的观察方法进行观察:先观察大小、颜色、形状;接着用手摸,用鼻子闻,用嘴巴舔;还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从榕树叶子的身上你能想到什么?这样的计划设计,可让学生按部就班,观察起来就更有实效。
(二)“计划外”的时机
“计划外”的时机,也可称之为即兴观察。这样的时机,刚好与“计划内”的时机相反,是指老师引导学生观察的时机是突发的,没有事先预设好的。观察过程中,更多的是学生依靠自己懂得的观察方法对突发事件进行观察。事后老师再让学生进行回忆,进行记录。对这一类“计划外”的观察,做到“突发事件后要‘趁热打铁”。正如我在“抓住突发事件,开发话题”中论述到的一样,要第一时间抓住契机,才可以把多变的天气,有趣的课堂,丰富的校园生活等话题一一记录下来。
三、找准重点
观察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积累的素材品质。老师如果在观察指导上能出“奇兵”,有效指引学生观察,找准重点,那么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就会目标明确。在指导学生观察不同类别的素材时,所找的重点都不相同。
1.观察人物:着重观察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外貌。
2.观察事件:着重观察谁是主角,他在干什么、他是怎么干的、表情的变化是怎样的。
3.观察植物:着重观察该植物的色、形、味、变化。
总之,观察,为孩子打开了一扇扇风光无限、奥妙无穷的窗户;观察,是学生学会积累素材的第一步。如果能让孩子学会随时观察的习惯,就能让他们累积更多的写作素材,为以后一篇篇生动的作文打下了良好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