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华蕾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了高校贫困生就业状况,从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入手,提出了改善贫困生就业指导的具体措施,通过不断完善贫困就业救助方案建立健全高校学生就业体系。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 就业 新策略
有数据预判显示,截止到2020年,包含大学毕业生的工作年龄人口比例将上升至22%,到2030年将超过31%。青年劳动力大学毕业生比例将进一步提高。而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大军中,贫困生作为不可忽视的群体,在大学生就业中处于弱势地位,而在当前的经济发展中,互联网经济已经领衔中国新经济结构的发展,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结构也在不断的变化着,在新经济将变化中,贫困生就业道路将更加艰巨。
一、新常态下贫困生就业竞争力低的原因
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一直存在。除了长期以来国家整体就业形势和不公平就业环境等客观原因外,就业困难与贫困学生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密切相关。以江西省的大学毕业生为例,研究小组对贫困和非贫困学生的就业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比较,分析贫困生就业辅导难,就业方向难的原因如下:
(一)贫困生心里期望与自身能力不匹配
贫困学生与非贫困学生在心理素质上的差异是非常大的,多数情况下,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心理素质比较强。而贫困生在家庭经济上心理压力较大,这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们的就业心理。具体的表现在于:贫困生对自身能力不能充分认知,在就业选择中往往只关注薪资待遇而忽略了个人发展。在求职的过程中,情绪起伏波动比较大。在日常生活中,贫困生由于经济实力不足,为减少开支会避免参加一些娱乐交际活动。远离这些社会交际平台,直接影响贫困生的人际交往圈,降低交往能力。而通过调查我们可以知道,贫困生的不自信与择业观的局限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对社会资源认知的匮乏。
(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滞后
在现有的高校人才培养中,只注重对学科知识的灌输,忽视对职业技能的培养,即重量不重质。过度追求人才培养的广泛性与多样性。一个专业衍生培养出很多相似专业的学生。而在对学生对培训过程中,却并没有真正的重视学生的个人素质与专业能力。由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性,导致高校在学科专业的设置不精简,不科学。因此培养出的大学生整体水平相似,难分优点和精专特长,很难符合就业市场所需要的专业人才。但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是企业急需专业性强的技术人才,很多用人单位也与高校进行联系,提供了很多与高校大学生自身专业对口的工作、职位。但是高校毕业生却因为自身的专业技能不扎实,掌握知识只停留在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缺乏实际应用力而被企业淘汰,无法胜任企业所提供的岗位。这也是社会中大学生就业的怪象,企业急需专业人才却在找不到人,大学生迫切需要工作却不能胜任对口的工作岗位。通过调查问卷的分析,我们对江西省多所高校的部分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就业状况进行对比,在对“就业岗位与个人专业匹配对期望”中,数据分析结果非常明显。73%的贫困生不关心自己是否能找到与个人专业相匹配对岗位只要薪酬与自己的期望匹配。65%的非贫困生则表示自己从事的工作能够专业对口用己所长。由此可见,非贫困生与贫困生对自己未来工作期望值的是不一样的,很多贫困生对自己对未来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是不抱有期望的。
(三)帮扶体系不健全
新形势下高下贫困生就业困难的又一大问题是帮扶体并不是十分健全,虽然各高校已经建立了“奖、助、补、贷”的贫困生资助体系,但对贫困生的真实帮助却很少。各辅导员都抓紧时间把贫困毕业生“抛售”出去,而不是真正的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因此物质资助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没有进行心理辅导和正确规划,就业环境也无法真正使贫困优秀就业。而在心理帮扶的工作上,当前很多高校虽然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就业心理辅导课程,但大多数课程都是流于形式,以过时的社会经验说教为主,并未结合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需求,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就业指导。而贫困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小部分群体,心理素质差,承受挫败感能力差以及期望值与现实存在误差等等,诸多因素没有被学校重视,没有开展个性化心理调适课程。
二、高校贫困生就业能力提升新思路
(一)重新定义贫困生就业压力
在高校贫困生就业项目上,高校应该明确工作思路,根据自身学校贫困学生的特性来指定符合学生发展的就业方案。對于贫困生的就业压力,首先应该明确,对于高校自身来说贫困学生的就业压力是国家与人民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我国贫困人口不可忽视,贫困家庭出身的贫困学生更是家庭的希望,改善贫困学生的就业问题,是改善国家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对于社会需求来说,高校在办学时的办学方向即是同社会的人才培养方向相结合的。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应该结合与社会需求相符的能力培训。从微观层面分析,高校针对贫困生就业能力较弱的问题采取了诸多措施以实现其能力提升。但是,很多工作的开展并没有从贫困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缺乏充分的前期调查,实际工作与学生需求存在较大差异。由此可知,提升工作有效性就需要对传统的学生培养模式进行改善,让培训效果得到显著提升。在贫困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培训工作中需要对学生的个体差异予以考虑,制定出与学生实际需求相符的培训方案。制定满足个人需求的培训计划,实现精准的培训,并瞄准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
(二)根据就业形势不断革新培训项目
定义了准确的就业难的工作思路,便需要在设计具体的培训项目时,坚持就业方向同学生需求相结合的原则。在设计具体的能力提升项目时,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差异化和个性化,才能最终帮助贫困学生提高就业能力。例如根据学生特点,进行计算机、工程项目等分批次多角度的培训,在设计项目时,要注意贫困生的立体动态培养,规范项目。
(三)加大资金投入
在提升贫困生就业能力上,并不能空洞的喊口号只抓培训,它需要足够的资金来确保所有工作顺利进行。在当前的政策帮扶下,各类事业单位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财政补贴和少部分学校收入,但是小部分的学校收入并不能很好的改善贫困生就业的情况。对于高校来说,一方面很多高校受制于财政约束,另一方面学校更需要资金去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对贫困生就业的资金帮扶可以转向到与校外企业寻求合作,企业部分项目外包,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或者提前充分了解企业岗位需求,从企业需求出发完成人才培养工作,在满足企业人才需求的同时解决贫困生难就业的现实问题。这项工作的开展能够大大降低贫困生就业成本,让学校培训与学生就业做到无缝对接,为毕业生与企业之间搭建起有效的沟通桥梁。
(四)导师做好心理辅导工作
实现贫困生就业能力的提升不应当完全依靠辅导员以及就业部门来完成,应当将其作为全体在校教职人员共同的工作任务,在工作落实中,辅导员应当承担起提升贫困生就业能力的关键责任。因此在心理辅导工作中,倡导高校应该实行与研究生培养模式相似的导师制。即每个贫困学生被指派一名导师,他也有权要求任何教师或公众成员作为助理导师。在心理学方面,着重帮助贫困学生减轻就业压力,减少贫困心理意识所带来的心理负担,帮助学生重新获得就业自信继而顺利就业。导师在与贫困生进行沟通的过程中,要凸显自己专业的一方面方面,助理导师由教师以及公众成员担当。导师在工作实践中需要发挥出自身的引导作用,帮助贫困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毕业后的就业问题,从思想角度的层面实现学生能力的提升。
三、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实干兴邦。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工作方法,才能形成优秀的改革成果。在高校贫困生就业问题上,只有科学评估才能建立一个适合学校,社会,家庭和贫困学生的综合就业体系,通过良好的经验与做法才能正确实施提高贫困学生就业能力的工作。而高校贫困生作为就业军队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分支,更需要得到国家和社会的更多关心和支持。而在中国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对贫困学生就业的帮扶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稳定学生就业心态,帮助他们顺利找到工作甚至实现创业。更有利于社会的整体发展,提高毕业生的整体素质,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