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信息化技术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新时代网络时域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带来了很大的机遇,同时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创新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和严峻的挑战,尤其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主体权威等方面进行了不断的完善和创新。在目前的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树立新的教学方法,不断的扩展教学新阵地,加强培养教师的新媒体素养,保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新时代网络时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来完成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包括“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马克思注意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刚要”“形势与政策”等组成。党的十八大以来,更加的重视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工程,更加的关注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等问题,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不断的创新。因此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也必须重点的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观念和载体的创新。
一、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提出挑战
(一)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体“权威”
教师在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既是传播者也是发布者,以教材的内容为核心,以课堂讲授为主要方法。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提前决定每节课需要讲解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内容,教师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因为信息的优势发挥着主导的作用,学生在课堂被动的接受知识,是教学过程中的客体。随着新媒体技术应用的越来越广泛,信息资源传播的方式有所改变,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逐渐的下降。在目前信息纷杂,价值多元的时代,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普及,教师和学生对于信息储备和信息来源逐渐的在接近之中,甚至有的学生掌握的信息量并不比教师掌握的少,教师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信息优势逐渐的丧失,有时候还会出现信息的劣势。目前青少年接触网络的时间长,频率高、范围广,体验着现代化信息技术带来的好处,教师和学生相比在技术上并没有多大的优势,教师在教学课堂主体权威的地位正在逐渐的淡化。
(二)冲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
现代化信息技术有着开放性、匿名性、扩散性、虚拟性等特点,以上的特点造成了新时代网络是一个丰富知识宝库的同时,也可能变成藏污纳垢的垃圾场,其中即包含了有益的信息又包含一些与现代价值观违背的理念。新媒体使用的人群十分广泛,造成了其中信息的随意性比较大、自由度较高、传播门槛低,信息的真伪很难进行判断,新媒体信息中经常出现一些网络虚假信息、网上垃圾信息、网络色情信息、反社会反人类信息、恶意中伤诽谤信息等,人们很难进行正确的判断。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的载体创新
(一)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相结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展现出来的精神风貌、民主素养、人文品味、职业素质、国际意识、价值判断等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三观,也会让学生对制度文化的理解造成一定的影响。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在教学的過程中以尊重、平等、民主为原则,培养学生对社会产生正确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人际关系,产生信任感和归属感。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和引导学生根据文化热点建设相关的宿舍文化、个人网页、思想道德教育资源网站建设等,有效的将课堂知识和课外生活联系在一起,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充分发挥出学生之间文化多样、专业互补、来源广泛等特点和优势,搜集相关的思想政治学习资料、典型案例等,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实践中促进成长的教育本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根据学生的热点,做到理论和事实相结合、结论和过程相结合、规范和系统相结合、政治和人文相结合、社会和人生相结合。教学过程中放宽视野、切入主题,扎实的讲解宏大性内容、亲切讲解规律性内容、细致讲解规范性内容,避免空话、白话、粗线条、低响应的无效灌输。
(二)学校教育与校外实践教育相结合
目前高校德育教育的必然趋势就是综合化、网络化、实践化,实践活动主要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去理解,前者是指学生参加的一切社会活动,后者是指为帮助学生完成某项任务而有意识的某种学习任务或者校内外活动。社会服务活动的开展目的就是为了将社会环境和校园环境相结合,而本土的价值观是将社会和校园联系起来的基础,需要符合我国社会思想政治观念。社会实践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劳动锻炼、社会调查、教学实习、勤工俭学、军事训练、社团活动、参观交流等,其他的还有校风学风、校园观景、学校管理、社会风气、家庭关系等各种体验。社会实践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其中既有学校教育的属性也有社会教育的属性,是学生通达社会的主要方式。所以目前各国教育中都十分重视实践环节教育,得到了普遍的应用,例如如本的劳动教育活动以及美国的社会服务活动等。
(三)传统文化精华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
教师在进行教案的编写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大纲的要求,其中还要充分的发挥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将静态的内容动态化,将中华文明的传统精华和魅力通过情景模式展现出来,帮助和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因为无论自己多么的优秀,无论世界多么的全球化,我们也要认清自己来自哪里,记住自我认同的根源所在,不能忘记我们的历史,不能歧视我们存在的差异性和异质性。
三、结语
经过以上的研究和分析,文章主要阐述了新时代网络时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面临的挑战和困难,以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创新的几点思考,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郑铭.走向生活: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的策略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5(11):144-147.
[2] 冯刚.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设计与发展展望[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09):28-35.
作者简介:薛娇(1986- ),女,汉族,陕西宝鸡人,讲师,铜仁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