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超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精神,是时代的要求。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 如何在科技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呢?多年来,我一直在综合实践活动课和学校开展的科技兴趣小组活动中,探索着这一问题的答案。
只有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激励学生积极探究。为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我关注了以下两个方面:
1.善于营造能激发探究的问题情境。也就是要给学生提供一种场景,引起他观察兴致,积极进行探求。例如在学习液体的热传导时,我设计了“在装满水的烧瓶顶部加热至沸腾,而烧杯底部的金鱼依然自由游动”的例子,一下子把学生镇住了,“这是为什么啊?”“不可能啊?”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就激发出来了。
2.为每个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建立一个鼓励创造性的环境。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设想,消除顾虑,不怕说错。对学生“不着边际”或“异想天开”的问题,不要轻易否定和斥责,要给予鼓励。还要注重学生差异,为学生的创新提供条件和帮助,使学生逐渐树立起“我会创新、我能创新”的信心和勇气。
新课改倡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科技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创设良好的科技教育环境能潜移默化、行之有效影响学生的行为与情感,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培养创新意识。为此,我本着以学生为主,师生平等的教育观念,关心、信任、理解每一位学生,努力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氛围,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主动地参与活动。有了主动参与性,能力作用才容易发挥,学习才能真正“自由”。“自由”状态下学习、活动才富有活力和灵性。这正是创造不可缺少的因素。因此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转变为学习的主体。
实践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和基础,在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中,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让他们在广阔的思维多行道上去把握创造性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实践活动应作为科技活动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1.开展“小发明”“小制作”活动。(1)利用废弃物搞发明也是创新。这样做对环境保护、节约材料、节省费用有利,对培养创新思维有利。例如,利用塑料瓶让学生进行小发明,做成了“塑料瓶洒水器”“塑料花瓶”等作品。(2)利用生活用具搞发明,可以发明的东西也很多。我们让学生通过观察,看看这些用具有什么缺点需要改进?还有什么需要应该满足?什么东西还应该增加功能?进而让学生设想发明。此活动渗透了发散思维中列举事物缺点法。(3)利用学习用品搞發明。学生每天都在使用和接触学习用品,有些学习用品带来诸多不便。我们让学生想一想,怎样能提高利用率?怎样用起来更方便等。选择学生常遇到的问题,便于学生观察、分析,既明确又具体,便于构思、设计,也容易成功。
2.围绕科学技术主题,定期开展主题班会活动。
每学期带领学生到滕州市科圣墨子纪念馆参观,至少举行一次爱科学、学科学、讲科学的现场观摩会,使学生明白一些科学知识和原理;展示运用自制的科学作品,描绘未来世界,创设人类美景。每一次的活动都使同学们增长了科学知识,进一步树立学科学、讲科学的信心。
“情感是创造的动机,是创造活动的源泉,而创造是一种顽强、细致,且富有灵感的劳动,要求创造者有坚强的意志。”心理学表明,青少年时期学生的抽象性思维开始占主导地位,出现了思维的独立批判性,表现出思维的独创性。这个时期,青少年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科学知识,他们愿意独立思考,提出一些新的设想和见解,乐于去尝试新的方法。我们应珍惜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心理素质,使他们有主见、有耐心、有毅力,许多科学家都强调要培养青少年积极的性格特征。
总之,科技活动作为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项重要手段,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有着不容推辞的责任。通过在科技活动中激发创新兴趣,培养创新意识,组织科技实践活动,让创新落到实处,为学生发展插上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