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传权
部编语文教材,仍然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选取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文化小故事。一方面,故事形式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另一方面,故事背后往往闪烁着惊人的智慧火花。本文拟通过几则传统文化小故事,来探究其背后对学生思维培养的教育意义。
《曹冲称象》是部编教材小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课,选自陈寿的《三国志》,其文言原文如下:
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悦,即施行焉。
从手法来看,故事讲述中多用对比。众人“咸莫能出其理”,而曹冲却能想出好办法,把众人和曹冲对比,以众人的愚钝反衬出曹冲的睿智。曹操听完众人的议论,反应是“直摇头”,而他听到曹冲的主意,反应是“微笑着点一点头”,前后对比,侧面烘托出曹冲的聪慧。
从思维来看,故事体现了曹冲极强的类比联想能力。他能从别人的话里类比联想到“大船”,“大船”就相当于“大秤”;类比联想到“水”,“水”的浮力有很大的力量;类比联想到通过分别称重大象和石头,就相当于把大象化整为零,替换成了石头,相当于把大象割成了一块一块。
当然,通过对比课文和文言原文,发现这部分是改编者补充的。但这个补充遵循了类比联想的思维规律,显得非常合理。恰当地类比,丰富地联想,会让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得到快速提升。
《司马光》是部编教材小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二十四课,选自《宋史》,其文言原文如下: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从手法来看,故事也采用了对比。面对险情,“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而“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两相对比,以众小孩的慌张无助反衬了司马光的冷静和聪明。
从思维来看,故事体现了司马光能够打破思维定式的急智。同伴落入水缸,一般人的想法是把他拉出来,但水缸太高,于是会想到找大人来帮助。无论如何,都难以想到去把缸打破,因为孩子们平常被教育要爱护物品,不能做破坏者。人命关天,时间紧迫,按照平常的思维,我们会陷入困境,特别是在慌张的情况下。而司马光却能抓住问题的核心:人為缸困,缸破人活。他打破的不仅仅是一口缸,更重要的是还打破了一种思维定式。当缸被打破的刹那,我们的思维枷锁倏忽不见,思维的天空更加广阔。
小古文《道边李苦》,选自《世说新语》,文言原文如下: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从手法来看,故事也采用了对比。看见“道边李树多子折枝”,那些小朋友都“竞走取之”,唯独王戎不动。把“诸儿”和王戎作对比,反衬王戎善于观察和思考。
从思维来看,这个故事表现了王戎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如果李子是甜的,早被过路的人摘光了。而这棵长在路边的李树居然果实累累,其果实必定是苦的。孩子们最终也验证了这一推理的正确性。正确的逻辑推理能力是以较强的观察能力为基础的。遇事善于观察,冷静思考,往往能为问题的解决找到意想不到的捷径。
几篇小故事的讲述都采用对比手法,或以次要人物来反衬主要人物,或从侧面来烘托主要人物,使人物形象鲜明,故事主题突出。
几篇小故事各自向孩子们渗透了一些非常重要的思维能力培养,让孩子们在愉快的阅读体验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便是编者的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