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请从质疑开始

2019-08-27 03:40韦春华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9年30期
关键词:彼得草原词语

韦春华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上完一节课后谈亲身体会的一种教学笔记,它能及时把上过的课成功与不足记录并分析出来,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从我教学多年的经验来看,教学反思的切入点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关注学生的质疑。

一、眼中有学生

《让我们荡起双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诗歌。教学时,我分析文字,指导朗读,引领学生体会情感,自然觉得效果不错。岂料在让学生质疑时,一位学生立刻站起来:“老师,请问‘荡是什么意思?”我不禁一怔:这简单的问题竟然不知道?事后我才了解,对于刚入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这问题比较难。教师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之上。首先必须了解学生原有认知基础,哪些是學生已知的,哪些是学生未知的,用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知,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消除课堂上的无效空间,减少学生的学习障碍。其次还须了解学生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或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搞好培优补差工作。

二、认真解读文本

在学习《草原》一文中描写草原的句子:“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时,我让学生先理解“翠色欲流”和“流入云际”的意思,再让学生边读边体会,感受草原的无边绿意。有学生质疑说“欲流”和“流入”岂不矛盾?这时,我让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再一次阅读课文,体悟作者的描写顺序。学生通过阅读,知道了前一句是特写镜头,写的是碧草绿得浓;后一句是全景镜头,写的是辽阔的草原茫茫无际。

要想上好课,第一步要做的并不是研究教法,而应是如何去解读文本。因为巧妙的教法本身就是建立在对文本准确解读的基础上的。

三、审视教学效果

阅读教学中,词语的理解是一项基础任务。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够把词语理解带到课文语境中,注重学生的活学活用,那才是高效理解词语的办法。我是这样教学“若有所悟”这个词语的。

师:同学们先读一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思考到底是什么使彼得若有所悟?假如你就是小彼得,看着这倾盆大雨,你的心里会怎么想?

生:他想道:这里找不到金子了,不能再继续淘金了。

生:他想道:土地很肥,可以种花,人们一定会买些花装扮自己的客厅。用不了几年他就能成功的。

师:没有了?彼得想到的仅此而已吗?

生:他还想道:自己获得成功的话,那就没有白到萨文河畔来一趟,这就等于找到了金子。

这样来解决一个词语,学生不仅理解课文水到渠成,而且积累、内化了“若有所悟”这个词语,并会熟练地运用。我们教学反思的目的就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

四、开发课程资源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上,我们常常会听到学生这样那样的问题:“为什么称郑和为三保太监?”“司马迁遭受了怎样的酷刑?”……弄清这些问题有助于学生对人物品德的理解,所以教师千万不能忽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情去生成问题,变教教材为用教材。让学生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料等课外资源的学习,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且培养他们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思维的能力。

总之,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育活动为出发点,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它与课堂活动密切相连,与学生实践密不可分。

猜你喜欢
彼得草原词语
讲解《草原图》
彼得,彼得,吃南瓜
找词语
彼得潘
彼得潘
考考你:混水摸鱼、一哄而散,这些词语你能否读对?
out of Steppe
我把草原带给你
可可托海的草原
火药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