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之小议

2019-08-27 04:22岳亚
艺术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

岳亚

摘 要:文化产业管理学术体系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热潮而涌入中国的,在三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产业管理发展模式,有“以效仿欧美国家文化产业发展路径”架构的模式,也有“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的纯商业化模式。不论从何种角度思考,皆是学者们对文化产业在中国发展路径的一种探索,但是,随着文化产业商业管理模式的扩大化,也出现了文化内涵庸俗化、产业运营状况不佳等情形。基于此,本文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出发,为中国文化产业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向提出了新的思考。

关键词:文化产业 文化国情 文化事业

中国的文化产业管理发展模式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模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中国的文化产业管理包含了文化事业管理。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的文化产业管理由民营的文化产业转型为国有文化事业;自21世纪之后,又逐步从国有文化事业转型为经营性事业和一般企业。把握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应该关注中国政治国情、文化国情,唯有如此,才能够不断为人民群众提供需要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一、中国文化产业之内涵

“文化”一词的释义较多,广义上的文化概念是指以观念文化为主线,贯穿于制度、物质、行为等领域的文化,狭义文化的概念则专指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精神层面的观念文化。最早关于文化的概念来自于英国人类学家泰勒(1832-1917),他说:“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国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泰勒从民族学的角度出发,把一切与本民族相关的精神层面的知识体系都视为文化,这种民族学的文化概念是一个民族由内而外而显现出来的特征,是以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内在精神特质。文化与人相关,就意味着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并能够反应人们物质或精神的内涵,尤其是指向明确地反应不同民族之间的精神,它即是民族间的区别,也是不同民族的由内而外的特征。

文化产业管理中的“文化”泛指精神文化,文化产业管理是以文化作为组织管理对象的。中国艺术管理学专家田川流教授认为,文化产业管理主要对象是艺术或与艺术活动相关的文化产业,与艺术管理在大部分情况下是相通的。他说:“艺术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始终居于核心的部分。不仅艺术活动本身具有重要的生产能力,同时在诸如出版、新闻、电视、会展等文化产业的领域,艺术活动也渗入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有的学者指出,“文化产业管理在德国、法国、加拿大等国家称为‘文化管理,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称为‘艺术管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文化产业和‘内容产业视为等同,中国台湾地区一般使用‘文化创意产业这个概念。”由此可见,我国的文化产业管理是一个以精神领域的文化为管理对象,以产业化模式提供给大众获取精神享受的、有组织的活动。其中艺术是文化产业管理最重要的对象,究其原因,首先是由于艺术是人类文化的集中体现;其次艺术具有娱乐和审美两大功能,它是人们精神领域重要的補充。从历史来看,中国历经了不同朝代的更迭和文化的入侵,却始终能够保持中华民族的独立性,主要方面在于中华文化深邃的精神文化。我国的文化产业从古代中国经济方式来看,以农耕文化为主;从思想上来看,以儒、道等为主,追求内心世界与外在环境的相统一。所以,我国的文化产业,须以中国文化为核心,切不可盲目崇拜欧美国家的、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的文化产业。

我国的文化产业管理具有一个不同的内在特征,那就是中国文化产业管理内在的包含了社会主义体制下的文化事业,而文化事业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文化产业管理的一部分。梳理中国历史发展脉络可以发现,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管理的模式主要是由封建统治阶级所支持的“主流文化”与普通人民群众所支持的“民间文化”所构成;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文化行业均归属于国家或集体所有;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民营类文化行业才逐步发展起来,这些国有(集体所有)单位正随着新时代产业化浪潮的推进逐步走向市场化,但其中也保留了部分公益性事业单位。

时至今日,中国的文化产业管理发展模式已然演变出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两大类型,两者相辅相成。但是,人们对经济效益的追逐使得文化产业独占鳌头,做好中国文化产业管理,应明确文化产业管理中特殊的文化事业体制,使其成为我国文化产业管理的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管理话语体系的基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管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既追求经济效益也不可以忽视中国文化内涵,所以说,中国的文化产业管理的产业化与商品化,与资本主义仅仅追求利益最大化是有着本质的不同。因此,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管理的话语体系应充分考虑中国的政治因素、文化因素等不同方面的情形。

1.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

在我国,人民是掌握文化产业发展话语权的主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绝对不仅仅是以产业化为终极目标,它与资本主义资本自由化的文化产业有着本质的区别。

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1919-2011)说“资本主义是一种经济-文化复合系统。经济上它建立在财产私有制和商品生产基础上,文化上它也遵照商品交换进行买卖,致使文化商品化渗透到整个社会。”资本自由化产业中文化与产业之间的关系,完全是以产业化为主导的,它代表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必然导致文化的商品化,从而激化了文化的功利性。阿多诺(1903-1969)和霍克海姆(1895-1973)首次提出的“文化工业(culture industry)”被认为是文化产业这一概念的原初形态,但大部分学者忽视了他们所批判的文化工业是基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完全以谋求商品交换价值的文化,而非现在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下的文化。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下的文化产业是以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把握好人民的文化产业话语权,就是为中国文化产业管理寻找到了服务对象。

在我国,人民群众获得精神文明的重要渠道之一就是文化产业,在物质得到满足的前提下,精神的富足能够带给大众发自内心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国家对文化业的管理集中体现在宏观方面的调控,它能够为文化产业有序并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保证。熟悉中国特色的政治体系,为文化产业发展把控了宏观方向。

2.建立文化自信的心理关照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本土文化的认可,并由此产生的心理上的归属。百年前的中国,积贫积弱,受尽了资本主义的凌辱,进而导致了否认自身文化的畸形心理;百年之后,中国经济发展了,面对西方文化意识形态领域的侵袭,几千年文化沉积下的中国人,逐步开始意识到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扬与对外来优秀文化的接收,是文化自信的内在表达和发展文化产业的心理关照。

习近平说“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慶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上,习近平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己所属文化的认可,尤其是面对外来文化侵蚀的时候,依然能够保持坚定的立场,坚信中华民族文化具有不可替代性。对于人民文化所产生的自信心理,应是扎根于我国传统文化下的、民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3.搭建符合中国国情的文化产业发展平台

如前所述,文化产业中的文化应当归属于意识形态领域,是精神层面的、它没有功利性,而文化产业中的产业是物质领域的经济基础,具有功利性。文化产业是非功利性的文化与功利性的产业相结合,并不是简单的相加,也不是以某一个为侧重点,而是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下的共同发展。

中国的文化产业在追求产业化的过程中,不能忽视中国人民对本国文化的接受背景,而一味追求国外的文化艺术形式。例如湖南卫视2018年综艺节目《声入人心》,该节目以不同角度诠释美声、民族、通俗唱法为节目宗旨,节目后期更是促进了音乐剧的推广,因此我们可以说传媒对扩大文化艺术影响力起着重要的作用,无形当中培养了受众对音乐剧的观赏能力、接受能力、审美能力。其实,音乐剧是流行于欧美国家的,是一种集多种艺术元素为一体综合艺术表演形式,自改革开放以后,进入了中国文化市场,但并没有在国内形成全面产业化市场,这与中国大众之前的文化接受心理不大相同。在古代中国,主流文化由封建统治者所占有,民间文化是普通劳动人民所共有,两种文化互相交融、互相影响,共同构筑了中国文化的主体。发展中国文化产业,不能仅仅以在国外大受欢迎的文化为主流文化,应考虑中国大众接受的文化背景。

CNNIC(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9年2月发布《第43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8年12月,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手机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5.90 亿,占手机网民的72.2%。”手机逐渐成为大众获取新媒体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手机玩游戏、观看视频的用户数量与日俱增,手机承载下的新兴媒体是目前中国文化产业的一个数量巨大的发展潜能,由此派生出来的网络文化经济链条,也是我国文化产业管理需要关注的对象。当各种类似于“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在手机上火爆以后,手机的短视频媒体占据了大部分人的时间,追求“短、平、快”的视频媒体生活方式成为手机用户的一大选择。如何组织管理手机网络文化,提供更优秀的文化,是发展中国文化产业的另一个现实问题。

我国的文化产业是以文化自信为导向、以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的基本需求为目的,以中国国情为基本,共同建构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管理的话语体系。

三、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中的文化事业

如前所述,我国文化产业管理的内在的包含了社会主义国家体制下所特有的文化事业,文化事业中又分为经营性文化事业和公益性文化事业两种,两者有截然不同的关注点。文化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固有的,它是人民的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下的产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下,也有属于我国国情的特殊的商品经济市场。正确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1.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之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下的文化产业是包含有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两个方面,与“文化产业”的“属加最近的种差”就是文化事业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等基本特征,不以追求商品利益为主;而文化产业是以市场为导向,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多方面的需求。

自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到“十九大”报告又再次重申了“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旨在“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文化事业的宗旨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我国的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共同组成了文化行业,并同时为丰富人民的业余生活、提升人民生活质量,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各司其职。

2.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的挑战与机遇

如前所述,文化事业是我国特有的文化行业,它一般不以盈利为目的。随着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文化行业蓬勃发展,首先在于对于欧美西方文化的引进,“好莱坞”电影、欧美流行音乐文化、动漫游戏、“日韩”明星等如潮水般涌入中国,受到了年轻人的喜欢和追捧。多元文化的引进,给中国文化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文化事业再也不能停滞不前,必须要面对中国特色化的市场,因而,文化事业的革新迫在眉睫。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18年第124号两个文件,其中,《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规定》划界了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其中包括图书、非时政类报刊、一般文艺院团、影剧院、演出中介、电影制片厂等。经营型事业单位转为企业,是国家对于这一行业大刀阔斧的革新,是对该行业的挑战,也为文化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提升个人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供了历史上的转折机会。文化事业再也不是“金饭碗”,如何创造出富有生命力的文化作品,如何满足大众的需求,既不曲高和寡,又不低俗谄媚的优秀作品,是每一个文化行业工作者的职责。

3.公益性事业的持续保有

公益服务型事业是指不以盈利为目的,以免费的形式服务于大众的文化事业单位。公益服务性文化事业主要包括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群艺馆、重点扶持的文艺院团、青少年宫、广播电视等。

我国依然保有这部分事业单位,是由中国国情所决定的:第一,我国不是全部资本化的文化产业管理,文化是几千年以来人民群众所共同创造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拥有享受文化的權利;第二,我国具有几千年优秀的传统文化,随着现代化进程和工业化发展,多元文化的呈现,导致我国的传统文化、非遗文化出现了步履维艰的情况。保护和传承多民族、多地区的文化,是公益型文化事业关注对象;第三,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最终目的仍然是满足人民群众不同的精神文化需求。国家仍然保有的公益服务型事业单位,就是为了以免费的形式提供给人民群众精神上的享受和满足,这足以证明,我国的文化是每一个人民群众所共同享有的、而不是某一部分人的特权。公益型事业的持续保有,为我国文化产业多视角发展提供了另一个视角的探索。

结语

文化产业是国家经济行业转型时期下的、现代第三产业的有力补充,发展好文化产业,为提供就业、扩充中国文化经济收入大有裨益。若想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下的文化产业管理,须立足中国文化国情,做好政治制度、文化艺术方面的研判,才可以不断发掘适合大众的、又能树立文化自信的文化产业发展要旨。

注释:

爱德华·泰勒. 连树声译.原始文化[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田川流.中国当代艺术管理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3.

李向民,王晨.文化产业管理概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1.

张波.艺术创意产业的理论研究[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20.

丹尼尔·贝尔.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赵一凡,蒲隆,任晓晋,译.三联书店,1989:60.

[德]马克斯·霍克海默 西奥多·阿道尔诺.渠敬东,曹卫东,译.启蒙辩证法——哲学片段[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186.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9年2月28日.

摘自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摘自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参考文献:

[1]胡惠林.文化国情: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的逻辑前提与决策基点[J].中华文化论坛,2018(5).

[2]田川流.论我国文化与艺术管理的当代特征[J].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17(2).

[3]王国宾.新时代中国特色艺术管理学科建设思考[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8(6).

[4]张波.艺术创意产业的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
传承晋绣技艺 做大文化产业
突出文化产业核心驱动力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几点探讨
培育壮大县域文化产业的探讨
对文化产业创新模式的分析:以传媒类文化产业为例
对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