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无问西东》的艺术形态学特征解析

2019-08-27 04:22范静静
艺术研究 2019年4期

范静静

摘 要:电影《无问西东》是由李芳芳导演自编自导的一部剧情片,该片主要讲述了处于四个不同时代的年轻的清华毕业生,在面对不同的时代背景和不同的人生境遇时,内心产生的矛盾、彷徨和突破困境、实现自我价值的故事。本文从电影的感知方式、存在方式、符号语言等方面对影片的艺术形态学特征进行解析,导演在故事的设计上采用分段式情节编排、非线性时间叙事、多个主人公设定等方式,塑造了丰满的人物性格,吸引观众深入电影情节之中,并在最后的结局中运用文本整合的方式再现思想蒙太奇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艺术形态 无问西东 文本设计

“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岿然中央……器识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这是由汪鸾翔先生作词,张慧珍女士作曲,创作于1923年的清华校歌,伴随着悠扬的歌声,电影《无问西东》由此拉开序幕。该片最初是为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而创作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该片是一个命题作文的影片。

一、就感知方式而言,电影是以“视觉”为主体的视听艺术。

电影是一门综合的视听艺术,但相比较听觉而言,视觉上的感官刺激来得更为直接和生动,也更容易使人接受并产生共鸣。坐在荧幕前的观众心里需要什么样的画面、情节和故事是由导演和摄影师决定的,对观众心理熟悉程度极高的导演和摄影师会使用镜头的切换、角度、距离等要素极大的满足观众的视觉审美,特别是镜头的近景和特写能把演员的表演清晰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视觉冲击力更加震撼。

影片中四段故事的主角都是以一个特写镜头出场的,张果果在医院嬰儿病房外双眉凝结的特写、陈鹏到医院找王敏佳,从取药窗口探头的特写、沈光耀刚出场时带着渔夫帽的侧颜特写、吴岭澜查看考试成绩单时注目的特写,故事以倒叙的方式进行,但主角都以特写镜头的画面出场,导演通过这样的方式试图抓住观众的目光,给人以感官上的刺激。

影片中许多动情之处都是以特写镜头的方式呈现的,如影片中静坐听雨的画面,镜头由大场景的教室切换到男主角沈光耀推开教室窗户的一瞬,镜头拉近给到男主角五官的特写,随之从男主角的双眸中闪现出雨中学生奋力奔跑、捕鱼者渔网中鱼儿生机勃勃的画面,荧幕前的观众通过一个特写的眼神带来的、具有无限希望和生机的画面,所产生的视觉冲击力使得影片的艺术形象更加生动,诸如此类的镜头影片中还有许多。

作为年轻的新晋导演,李芳芳有着超出一般年轻人的情怀和热情,对作品也有更高的要求,为了追求更有质感的视觉画面,她坚持使用全胶片拍摄,最终呈现的画面效果也不负众望。同时,在美术设计和造型艺术上使用了在业界有较好口碑,并且名作不胜枚举、且只愿意为文艺片献身的朴若木先生,电影从服装造型、道具布景、色彩质感等多方面都力求朴素、真实,贴近年代。在摄影上请来了具有丰富摄影技术经验的曹郁掌镜,在导演的深情创作下,故事中的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以极富深情的画面呈现在观众面前,使人更易动情。

影片中陈鹏带受伤的王敏佳回云南老家时,经过一片青草初冒的山坡,一棵孤景的大树植入画面的3/4侧,将春的生机展现的恣意盎然;伴随着《奇异恩典》的背景音乐、空中飞机的呼声,一群穿着破旧的孩子们因为晃晃丢下的糖果高兴的在厚重的茅草屋顶跳跃着、奔跑着,孩子们的身影在空中划出的优美弧线染红了天边的晚霞,夏天的傍晚是极美的;漫天满地黄叶的秋日,陈鹏在如此暖意的画面中夹着行李独自前行,背影的孤寂渲染出一股苍凉;在敌机盘旋下的山丛中,给学生讲课的吴岭澜回忆起清华园中的情景,穿着破旧棉袍的学生在漫天白雪的冬日满怀深情的拉着小提琴,悠扬的琴声穿透冬日的白雪画面格外美好,摄影师用春夏秋冬的景色拍摄出了唯美的画面,电影以影像为主体的视觉语言极大刺激了观众的感官。

如果从只问深情的角度来说,导演的创作力和艺术表现力可谓丰满,这与导演的创作功底和精彩履历是分不开的,1994年,年仅16岁李芳芳出版散文《十七岁不哭》,并改编成同名电视剧获得飞天奖和金鹰奖,她是我国第一个出版散文集的中学生,曾同时被美国纽约大学电影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同时录取,可谓年少成名,毕竟如此精彩的人生履历是许多人望尘莫及的,所以从用情的角度来说,电影中的深情画面足以感动许多人。

二、就存在方式而言,电影是以“时间”为主体的时空艺术。

物质世界发生的一切故事都存在于特定的时空之中,如文字只具备了时间的特征,绘画只具备了空间的特征,而电影则实现了时间和空间的完美结合,电影艺术以最酷似现实生活的方式存在、极大程度的反映了生活的原貌。电影是以影像为基本语言而存在的,它不同于舞台剧的形式,电影可以采用蒙太奇的手法塑造假定而逼真的时空,也可以在一部影片两到三个小时的物理时间中呈现不同跨度的艺术时间。

电影《无问西东》是通过四个故事的串联形成的一个整体结构,导演将四个横跨近百年的故事融入到了138分钟的电影时间里,通过四个故事之间的切换完成整个影片的剪辑。

故事一发生在1923年的民国时期。清华学生吴岭澜在实业兴邦学理工和兴趣爱好学文科之间纠结矛盾,后受到校长梅贻琦的点拨突破迷茫、打开心结,选择了自己更为擅长的文科。面对吴岭澜文理科选择的矛盾,许多观众在观影的过程中都能感同身受,曾经许多理科生都处在“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傲娇中,而文科生则被视为逻辑思维能力不好而被迫选择文科。而文理之争岂止是从1923年开始,如果我们查阅文献资料会发现,其时间跨度之大超出人们的想象,并且这个时间跨度还将被继续拉大,处于现阶段的学生也在经历这样的选择。沿着时间的轴线向前向后推进,不论是处在哪个时间节点上的人都将在此产生共鸣,因为一次选择足以影响我们的一生,导演在时间轴线上选择一个这样的故事可谓用心。

故事二发生在1937年的抗战时期。在西南联大求学的富家子弟沈光耀在遵从母命、完成学业和危难之下参军迎战、报效国家之间矛盾纠结,最后在面对家国大义之间选择投笔从戎,最后战死沙场。从1923年到1937年,两个故事之间的时间跨度并不大,但却把观众从一个“处于寻求真理、思索生命的意义、寻找真实的自己” 上带入了一个“处于民族大义、国家危亡关头时的何去何从”中,影片将时间的轴线继续推进到更加接近我们的时代。

体制与学术的自由使西南联大几年培养出了北大、清华、南开几十年都培养不出的人才,时间节点向我们推进,更逼迫我们思考。

故事三发生在1963年的政治敏感期。在清华求学的孤儿陈鹏在面对自己的好友、同时也是自己喜欢的女孩儿王敏佳遭遇迫害、生命垂危之际,不顾他人目光和自己的前途救王敏佳脱离困境的故事。影片的时间继续向前推进,导演采用平行叙事和交叉叙事的方式组织影片的情节,时间节点在危难时期的爱情上停留,人们从来都不吝啬用世间最美的语言和画面来描绘爱情。导演用自己擅长的叙事方式在此所要表达的意义是既要为真理奋斗、为国家献身,作为普通人的更要为爱情坚守。

故事四发生在现代社会。广告公司中层职员张果果处于好心救助了一个四胞胎的困难家庭,但在家属一再要求见面的诉求下,他觉得对方另有所图,面对世俗标准和内心的挣扎,当他遵从自己内心的感受,继续救助四胞胎家庭后才发现家属的见面只是为了向他表达感谢。影片将时间推进到我们所处的年代,周围充斥着阴谋与权术,整个社会弥漫着信任危机,处于这个时间节点上的我们又该何去何从。

四个故事在非物理时间的平行轴线上同时发生着。影片在剪辑上稍显混乱,从非连续的连续性入手,剪辑画面才一刻,时间已过百年。但四个故事从时间、时空之间的切换手法显得较为生硬,整个影片之间的故事切换以及在时间上的跳跃全部是通过全黑屏延续2-3秒的方式完成的,四个故事之间经过13次的黑屏镜头切换,从手法上来说显得较为单一,四个故事之间的切换是按照四三二一、二四三二、三二四三四的順序进行的,给观众的感觉显得有些混乱和无秩序感,这是观影后最直观的感受。

同时,四个故事中各个主角之间的连接也显得较为刻意,故事一主角吴岭澜的人生哲学影响了故事二的主角沈光耀,沈光耀又在无意间救下了故事三的主角陈鹏,故事三的另一主角李想又救下了故事四主角张果果的父母,同时也间接影响了张果果的人生观,这样的角色设置和安排使各个人物之间发生了较为强硬的连接关系,和同样多条叙事线络的国外影片盖伊·里奇执导的《两杆大烟枪》和保罗·哈吉斯执导《撞车》、国产影片宁浩的《疯狂的石头》等影片相比,该影片在技术层面就显得有些逊色。

电影是综合的时空艺术,可以表现流动和变幻的空间,但时间作为第一要素总是要排在首位。法国著名存在主义哲学家、剧作家马尔丹在《电影语言》一书中说:“电影首先是时间的艺术,时间在变化、场景在变化、人物在运动、情节不断向前推进。”影片以时间轴线为主体表达处于不同节点的时空艺术,故事通过打断再重组的方式进行时间和空间上的整合,导演将自己较为擅长的叙事蒙太奇手法运用到影片中,时间跨度近百年,一路挣扎、一路前行。

三、就传播方式而言,电影是以“符号”为本体的语言艺术。

作为电影来说,电影的符号是由演员表演、摄像机摄取的“影像”,导演和摄影师通过影像的排列组合生成影片,影像是电影的基本组成单位。

狭义的符号指的是图形图像的艺术,同时也是精炼的艺术,而符号作为语言在电影中的表现也较为常见,符号可以单一使用,也可以搭配文字或图片使用。在《无问西东》影片的宣传海报中就有符号的使用,无问西东四个字的背衬是练习中国毛笔字所用的米字格,米字格是中国人书写文字所设置的框架,线体有虚有实,将方块字置入其中是国人都有的描红经历,观众对此再熟悉不过了。而此处的创意之处的是将一个米字格打破重组,每个部分都成了观众既熟悉又陌生的一个符号,每个字的背衬取米字格的上部、右部、下部、左部,分别对应无、问、西、东四个大字,被打破的红色米字格框架衬着电影的篇名显得格外醒目。

导演可能想通过符号与文字的叠加表达某种含义,但其实想表达的到底是什么已不太重要,重要的是观众面对影片海报时会产生什么样的情绪,有多少人会去思考文字和符号背后的寓意。从传统审美视角的角度出发,在没有观看影片之前看到影片海报时可能会觉得,使用米字格作为文字背衬可能寓意为规规矩矩、堂堂正正,影片中的主人公形象应该是规矩的人,做事循规蹈矩,还可能会有一些刻板,说的好听些叫中庸。但观看整部影片之后再面对海报文字和图形,可能就会觉得使用打破的红色米字格背景是与影片中的人物活动有密切关系的,如果是从面对时代的浪潮和世俗的标准来看,许多人都会和吴岭澜一样顺应时代潮流选择自己可能不太擅长的理科而浑浑噩噩过一生;也会有更多的像沈光耀一般的富家子弟选择读书工作成家立业,过一般人所追求的安逸生活;还会有许多人像李想一样为了一份自己想要的工作或舍弃或背叛爱情;即使张果果没有继续帮助四胞胎的困难家庭,也不会有人对他提出责难,毕竟世俗的标准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或前途,只要不违背法律是不会有人被谴责的。

可影片中的主人公们没有依照世俗的标准来过自己的人生,吴岭澜在面对自己的内心时发觉思考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比选择学理科更加重要;沈光耀在面对富足的家庭和母亲的殷切盼望时依然选择了为国家献出宝贵的生命;陈鹏在面对自己大好前程时首先选择了忠于爱情;张果果在面对充斥着谎言、背叛、贪婪的社会时依然决定帮助四胞胎的困难家庭。也许会有人笑话他们违背世俗标准而承受的后果是多么的痴傻,但导演却借助这些虚虚实实的人物形象,用人性的闪光面向观众传播逆世俗标准而行产生的共鸣和感动,也许多数人不会如此行,但如此行的少数人成了时代的标杆和时代精神,导演在影片中掺杂了太多的想法,有反射、有对比、有抒情。此刻就不难理解打破的米字格的用意了,影片的主人公们在面对时代浪潮和世俗标准时冲破了枷锁框架,勇敢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平和。

在影片后部、现代故事的结尾处是张果果的独白:“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这与戏曲和舞台剧的旁白有相似之处,意在把无法搬上荧幕的故事情节和复杂的内心活动用另一种方式来表达,此刻的文字作为符号代替了影像的一部分功能。这在电影的旁白上昆汀·塔伦蒂诺执导的影片在艺术手法的处理上值得许多导演学习。

电影《无问西东》的最后七分钟是用文本整合的方式向观众呈现的,动态的画面和静态的图文介绍,这种手法其实并不罕见,许多国产电影也会在影片的结尾用文字或图片的方式对影片进行总结或致敬,如《唐山大地震》、《南京南京》等影片也都在片尾以大量文字或图片的形式进行收尾。但该片长达七分钟的图文表现形式却是极少见的,并且图文的介绍是放在了演职员表的后面,导演在此需要很大的魄力而且也冒了较大的风险,因为人们习惯在电影的正片将近结束时起身离场,但在这部影片中七分钟的片尾却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甚至许多起身准备离场的观众是站着看完片尾的大师图文介绍的,有的边看边念,这样反常的情形确实意外、也值得感动。这些角色都不是影片中的主角,但却成为了社会的主角,导演通过思想蒙太奇的方式呼吁我们的社会需要大师,需要太多为思想、为学术、为国家、为爱献身的人,而不是顺应时代潮流和世俗标准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最后的字幕“谨以此篇献给珍贵的你”更使人产生共鸣。

在电影以影像(演员的表演和摄像机的摄取)作为基本符号运行时,静止的图文符号也可以发挥如此大的魅力,可以带观众回顾和展望,达到移情的目的。影像、文字、图片等作为影片的元素以组合的方式存在,影片的基本符号在能指和所指之间转换,以此來回应观众心里所想要表达的情愫和内容。

影片结局的形式是较为开放的,每一段故事的结尾都留有余地,给人遐想的空间。吴岭澜的人生哲学是否值得我们思考?大林小林是否会追随沈光耀的步伐参军,能否看到革命的胜利?陈鹏和王敏佳这对苦命人是否能够摆脱命运的捉弄不期而遇?张果果和四胞胎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整部影片完成了一个完整的叙事脉络,但这些观众头脑中思考的问题影片并没有逐一交代,反而引发观众的思考和追问,使影片在结束后仍然能够使人回味。

结语

以上是我们从电影的感知方式、存在方式、符号语言等方面探讨影片的艺术形态学特征,从以上几方面来看,影片的几种文本形式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影片本身。当然,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和技术手段的改良,以及商业运作模式的不断成熟,电影人都在为影片能与观众之间产生情感诉求和情感共通而努力着,不论影片本身以什么样的艺术形态或文本形态存在,对艺术本身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

参考文献:

[1]杨桦.论戏曲电视剧的艺术形态学特征——兼与舞台戏曲之比较[J].中国戏曲学院学报,2014(2):97-104.

[2]张颖.心花路放——空间时间化的典型电影空间叙事研究[J].四川戏剧,2015(3):93-96.

[3]陈勇志.纪录片形态的艺术形态学分析与传播学思考[J].新闻界,2010(12):113-114.

[4]詹庆生.艺术电影的市场之路及其反思——以《推拿》为例[J].当代电影,2015(1):25-28.

[5]张宗伟.当下中国电影的美学困境[J].当代电影,2016(3):151-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