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荣臣 苟立伟
摘要:政治建设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被纳入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形成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全新架构。理解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需要明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认识和解决党内问题、完成历史使命和目标、赓续党建传统和优势是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生成逻辑。从内容思路看,明确党的政治建设的内涵要素,并将政治建设放到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中进行考察,彰显政治建设本身作为一个“整体”和作为党的建设“子系统”的内在统一。从实践要求看,根据政治建设的整体内容和整体过程,做到纵向上形成有效的自上而下的推动作用和示范效应,横向上使各个环节整体联动、协同发力,最终形成有效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新时代;政治建设;政治领导;政治能力;政治生态
政党作为现代国家政治行为主体,是一种特殊的政治组织,政治性是其鲜明特征。这一特点,不仅资产阶级政党如此,无产阶级政党也是如此。旗帜鲜明讲政治并通过各项制度措施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具备的鲜明特点,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势所在。中国共产党的这个特点和优势,为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加强自身建设、发展壮大、完成不同历史阶段的历史使命提供了重要前提和可靠保证。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党的建设进行了全新布局,要求“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1](P61)。2019年1月31日,中共中央印发《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根本上彰显了政治建设在全面从严治党中的重要作用,并对这一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全面从严治党方面成效明显、成就重大,其关键就是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并发挥其在党建中的统领作用。在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史上,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一次将政治建设的地位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其中既有解决党内长期以来存在问题的现实需求,也有新时代新使命所带来的新要求,还有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的需要,这些因素是政治建设被列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主要动因,也是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生成逻辑。
(一)加强政治建设是认识并解决党内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必要措施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直面党内存在的问题并下大气力解决。一个时期以来,“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管党治党宽松软,党的观念淡漠、组织涣散、纪律松弛问题突出,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严重侵蚀党的肌体”[2],这些问题的发展已经到了再不解决党就有可能丧失政权的地步。党内所存在的这些问题,归根结底都是政治上的问题,或者都能从政治上找到原因。比如,一些领域党的领导弱化体现出的是党建责任人政治意识淡薄;在对腐败官员的查处中,查出的问题往往是政治问题与经济问题相互交织;一些党员干部政治立场不坚定、党性观念淡薄等。随着全面从严治党的逐步推进,党内矛盾和问题暴露得越发充分、越发清晰,而且众多问题最终指向政治方面的原因。对此,党中央从严肃党内政治生活、遵守政治纪律等多方面提出要求并切实加以执行,取得明显成效,进而从政治上为各项事业发展营造了积极氛围、提供了有力保证。这些成功实践表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现实针对性强,解决党内问题和矛盾坚强有力,对加强党的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但是,当前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3],老问题存在的基础尚未完全消除,而且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具体表现为新旧动向交织的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领导干部为官不为现象的出现等。因此,坚持问题导向并深刻分析党内现存问题的产生根源、多重表现、变异规律,进而通过政治建设多管齐下,才能使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可以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所体现出的鮮明特点就是:从政治的高度来认识并解决党内存在的问题,进而通过政治建设实现强党目标。这也体现出了党通过“自我革命”解决自身问题的主动性。
(二)加强政治建设是新时代党完成历史使命和目标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中国梦的概念,并多次强调党的初心和使命。从中国发展阶段性目标设定的角度来说,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历史使命。比如,从实现小康、全面小康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再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在不同阶段上的战略安排和目标设定,都是为了在21世纪中叶实现中国梦。
那么,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梦是什么关系呢?在中国,由于社会发展与执政党存在着同构关系,执政党担负着领导和执政双重使命,这种同构关系和双重使命决定了党要领导全社会力量实现既定目标,必须将自身打造成具有现代化特征的强大政党。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集领导党和执政党双重身份于一身的核心政治力量,不仅是中国梦的提出者,而且是实现这个目标的阶段性目标的设定者,也是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这个梦想的领导力量。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党必须加强自身建设,打造自身的现代化特征。具体说来,就是不仅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1](P60),而且在这个新时代“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1](P60)。为此,必须用政治建设统领整个党的建设,将党打造得强而有力。这不仅是必然选择,而且是必然要求。
(三)加强政治建设是无产阶级政党发扬优良传统、发挥自身优势的基本需要
从理论溯源来看,从组建独立的无产阶级政党伊始,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就认为,无产阶级政党应该有一个与其他政党相区别的根本标志,那就是政治先进性。无产阶级政党对自己的这种先进性要求,决定了其组织和成员必须是讲政治的,必须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比如,恩格斯认为工人的政党作为独立政党应该有“自己的目的和自己的政治”[4](P225)。列宁认为一个阶级要“从政治上正确地看问题”[5](P408)。具体说来,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先进性表现在政治理想、政治理论、政治纪律等多方面,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铁的纪律等。
中国共产党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列宁主义建党原则的指导之下建立的,因此,其重视并加强政治建设的基础和传统较为深厚。党的历代领导人对政治建设也都有清醒认知。毛泽东指出,“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的政治工作是革命军队的生命线”[6](P6)。邓小平强调,“什么时候都得讲政治”[7](P166)。江泽民强调,必须“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8](P360)。胡锦涛指出,“我们讲的政治,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9](P255)。虽然在党的十九大之前,中央没有将党的政治建设提高到十九大所强调的高度,但讲政治是一以贯之的,这也成为党的优良传统和突出优势。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以先进的指导思想、先进的政治纲领等从众多政党中脱颖而出,在后来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党更是依靠政治上的先进性不断发展壮大并最终执掌全国政权,而且赢得了各民主党派的支持。在新中国成立后,党依靠政治上的先进性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实现了一个又一个阶段性目标。因此,重视政治建设,其理论和实践源头都在无产阶级政党初创时期,这一点在各国共产党的实践中得以延续下来。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历史发展中重视政治建设并将其发展为党的突出优势,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全面从严治党实践中突出强调党的政治建设,并且政治建设确实为党的建设带来了新气象,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政治建设被列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并被提高到统领地位的高度。这个认识是考察无产阶级政党发展史得出的必然结论,在实践中加强政治建设是赓续党的优良传统的基本需要。
党的政治建设作为一个整体,有其自身完整的逻辑理路,但作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布局的一部分,政治建设带有子系统的特点。要考察其在新时代的内容思路,必须将其放到党的建设的宏观视域中进行考察,实现其自身的内在统一,实现它与党的建设在局部与整体关系上的内在统一。
(一)作为“局部”的整体:党的政治建设的内容架构
党的政治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一部分,其体系是伴随着党的成立而逐步建构起来的,体现着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的政治任务和政治要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内容指向会随着党面临的任务、自身状况、所处环境、发展需求呈现出渐次发展的动态演进过程。而在一个历史时期中,党的政治建设的内容架构会呈现出相对的稳定性和丰富的层次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内容架构主要有四个不同的层次。
1.首要任务: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中国共产党具有严密的组织体系,党的力量大小取决于这个组织体系运行的顺畅程度。因此,从根本上讲,党的各级组织都是具有强烈政治属性的政治组织,政治功能是其基本功能,强化党的各级组织的政治属性和政治功能是政治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其中,党中央作为党的最高领导机构,维护其权威并确保其集中统一领导是发挥党的力量的前提,这成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逐步提出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 、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等要求,这些都是党的政治建设首要任务的具体化。
2.重要任务和基本途径: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无论是党要管党还是从严治党,起点都在党内政治生活[10]。在党的政治建设中,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既是重要任务,也是基本途径。
1980年2月29日,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总结了处理党内关系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明确了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提出了能够体现当时时代特征的任务和要求,对改革开放初期党内政治生活迅速走上正轨具有重要意义。从党内政治生活入手进行党的建设的拨乱反正,在当时是一大创举,意义重大。2016年10月27日,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坚持和延续了20世纪80年代准则的主要原则和主要规定,同时针对新时代新问题作出了新规定,从而成为新时代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根本遵循。
我们党之所以如此重视党内政治生活,是因为由此入手不但可以解决党内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而且对党员干部修养的加强、党内风气的净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开展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就是要具体对照新准则的总体要求和12项内容,不打折扣地将其贯彻落实。
3.重大任务和崭新课题: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源于政治生活,一旦形成,就会对政治生活的参与者产生潜在或明显的影响。健康的政治文化会对政治生活参与者产生积极的影响,不健康的政治文化则会对政治生活参与者产生消极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会涉及政治生活参与者的行为,也会影响到政治生活参与者的思维方式。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党内政治文化。这种党内政治文化具有丰富内涵和重要价值追求,其中既有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成分,又有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革命文化,还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影响着中国共产党的精神特质。毋庸讳言,伴随着一段时期管党治党宽松软、党的领导弱化等问题的出现,再加上中国长达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所形成的封建文化中的糟粕的影响以及资产阶级腐朽文化的侵蚀,一些不健康的政治文化乘虚而入,在党内滋生并呈现出蔓延趋势,严重腐蚀了一些干部,败坏了党内政治风气。比如,在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所指出的“七个有之”就是典型表现。
习近平在十八届六中全会上提出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不断培厚良好政治生态土壤的任务,党的十九大提出“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1](P26)的任务。由此可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一直把党内政治文化和党内政治生态联系起来思考,这其实也是党内政治文化的价值导向、政治教化等功能在党建相关领域的投射。党中央提出这些任务不是凭空的,而是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从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出发所部署的具有长远意义的任务。
4.经常性、基础性工作:党性教育和党性锻炼。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必须落实到党的“肌体”和“细胞”上,这个“肌体”和“细胞”就是党员。对一个党员来说,党性是其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只有抓住党性教育和党性锻炼,才算抓住党的政治建设的经常性、基础性工作。
党性是一个政党所固有的最本质的特性,是一个政党的阶级性的最集中和最高体现。党员的党性是一个政党的性质、奋斗目标、根本宗旨、作风、纪律等各方面要素在一个党员身上的综合反映,体现的是这个政党的共有属性和本质特征。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党员来说,其党性教育和党性锻炼应该指向“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这是党员干部安身立命之本、为官用权之基。
一个党员的党性不会随着党龄的增加而自然增强,也不可能随着职务升迁而自然增强,必须在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中不断增强。因此,将党性教育和党性锻炼作为政治建设的经常性、基础性工作,就抓住了一个政党的最基本单元,可以为政治建设构筑坚强基石。
(二)作为“整体”的局部:新时代党的建设视域中的政治建设
党自身建设结构的调整,会影响到党的建设的各个子系统。在此,把政治建设视为党的建设子系统来考察,政治建设一方面与其他子系统构成党的建设的系统,另一方面在党的建设的所有子系统中又起着统领作用。因此,要将党的政治建设的地位功能等方面的考量放在党的建设的宏观视域中进行。
1.体现党对执政规律的高度把握,优化和完善党的建设整体布局。党在长期的执政实踐中形成了对执政党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继续根据新的执政经验总结执政规律,提出了“阶段规律”,即“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到什么阶段,党的建设就要推进到什么阶段”[11](P22)。根据这个“阶段规律”,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党内外形势发生变化时,党的自身建设格局就要相应地发生变化。
在党的建设领域,长期以来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构成了党建工作的基本格局,政治建设并未被列入其中。只有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到党的政治建设,十四大修改通过的党章将政治建设列入党的建设布局。此后,直到党的十九大前,并未继续将政治建设列入党的建设布局。长期以来,所谓的政治建设更多的是为了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而对全党所提出的政治要求,或者是针对党内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对各级党组织和党员所提出的一些要求,其工作具体落实在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的各项任务之中。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基于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考量与顶层设计,基于党在政治建设方面所取得的经验,对党的政治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化,最终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把党的政治建设列入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并明确要求政治建设在其中发挥统领作用。这些认识都是对新时代党的建设规律的充分把握,是新时代对党建工作的新要求。新时代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提供了新的理论生长点和拓展空间,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变化也鲜明体现了党的建设内部要素的时序发展,体现了党的建设各个子系统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彼此之间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关系。
一方面,以政治建设为统领,这要求自觉摆正党的政治建设与党的建设其他方面的关系,它们之间并非平行或并列关系,而是决定与被决定、指引与被指引的关系,也就是说,党的其他各方面建设不仅要体现政治建设的要求,而且其建设效果最终要由政治建设的标准来检验。另一方面,政治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这要求在实践中不仅要将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而且要将政治建设贯穿并服务于党的建设的整体过程和全部方面,进一步彰显并提升政治建设在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方面的重要价值。
从宏观角度审视政治建设与党的其他方面建设的内在联系,党的建设的这些要素不仅在价值与目的上具有同向一致性。比如,都要求坚定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坚守政治原则,而且在实施路径上具有内在耦合性与作用交互性。再如,严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与党的纪律建设的作用交互性,强化各级党组织的政治属性和政治功能与党的组织建设之间的内在耦合性,等等。所以,新时代党的建设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有利于整合、协调党的建设各要素,使之更好发挥各自功能,进而形成党的建设的巨大合力。
2.树立强化底线思维,推动和促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底线思维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并倡导全党运用的思维方式。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坚持底线思维,要求把忧患意识和战略定力结合起来,既居安思危,又能够遇事稳住阵脚,既能够凡事从最坏处着眼,又能够遇事不慌抓住主动权。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稳步推进,其中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党中央从政治的角度考虑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比如,关于腐败问题,习近平指出,“腐败问题与政治问题往往是相伴而生的”[12](P23)。也就是说,腐败的实质是党员干部将个人利益凌驾于集体利益之上,从而丧失了党员标准、忘记了党员身份,逾越了底线和边界,从根本上考察,这些腐败行为背后都是党员政治意识、党性立场的异化蜕变。因此,很多腐败问题往往不是单独发生的,而是和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进而产生叠加、变异,很多腐败问题从本质上讲就是政治问题,如果任由其发展,就会对执政党整体构成政治威胁。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全面从严治党实践中所表现出的这种从政治角度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就是一种底线思维。因此,在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各种批评通报中,可以看到对政治问题的通报;在对党员干部的处理中,可以看到对政治问题的处理;在对党员的日常教育中,可以看到关于政治内容的教育。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不仅要充分发挥理想信念的凝聚功能和规范功能,而且要充分发挥政治纪律的惩戒功能。党的政治建设效果如何,最终表现在党内政治生活、政治文化、政治生态等方面。因此,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是事关党的建设长远的重大举措。
党的政治建设包含着首要任务、重要任务、重大任务等多方面的任务内容,这些任务内容在具体贯彻落实中是一个整体过程。同时,从工作的角度来讲,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是一项政治任务,具有自上而下推动和自下而上反馈的特点。基于此,从实践要求的角度来讲,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在纵向上,要能够形成有效的自上而下的推动作用和示范效应;在横向上,要能够使各个环节整体联动、协同发力;在效果上,要最终能够形成有效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长效机制。
(一)形成有效的自上而下的推动作用和示范效应
在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过程中,若要能夠形成自上而下的推动作用,必须切实发挥各级党委(党组)的主体作用,因为各级党委(党组)在政治建设中承担着主体责任。除此之外,党委(党组)之下还依次分布着党委(党组)书记、党委(党组)其他成员、各级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和党委有关部门等多个主体,分别承担着不同的领导责任。党委(党组)书记对政治建设的重要工作、重大事件要亲自抓,层层传导责任,层层抓落实;党委(党组)其他成员因为工作职责分工,要抓好自己所在部门所分管领域的工作,切实落实好“一岗双责”;各级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作为各级党组织领导党的建设工作的议事协调组织,主要在于发挥统筹协调的职能作用;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和党委有关部门因为工作分工的不同,要切实负担起本部门的党的政治建设工作。
从建立示范效应的角度来讲,也要遵循自上而下的原则。一方面是中央和国家机关要在推进党的政治建设上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另一方面是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要发挥示范效应。中央和国家机关从性质上来讲首先是政治机关,其政治性是第一位的,必须将讲政治作为第一位的要求。如果这方面落实到位,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党的理念的落实成效,而且会对全党形成重要的示范导向作用。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在各项工作的贯彻落实中发挥着其他群体不可替代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多个领域工作的贯彻落实中强调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在党的政治建设领域同样如此,这样才能形成政治建设一级一级压实责任,一级一级形成示范效应,最终管住“绝大多数”。
(二)各个环节整体联动、协同发力
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党的建设进行了新的布局,这个新布局要求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建设各方面、全过程。具体来说,首要的就是建立健全党在政治建设方面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即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党的纪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党内其他法规具有内在的逻辑同构性,都是规范党组织和党员行为的制度规定。因此,要将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制定放到党的纪律体系的建构中来考量,进而放到党的整个制度体系的建构中来考量,这既要坚持整体筹划,又要坚持系统推进,并做到这两者的统一。
在指导理念上,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制定要能够体现党章的基本精神和基本要求。党章是党内最高的法规,党内一切法规的制定都要以党章作为根本依据,体现落实党章的相关规定,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制定也不例外。而且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制定要能够细化党章对党员的政治要求,补充党章的相关程序规定,使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相关内容系统有效、科学规范。
在制定原则上,一是要注重严肃性与灵活性相统一。完善的政治纪律要求不能是宽泛的政治号召,也不能是中看不中用的制度虚置,不仅应该具有警戒告诫的作用,而且应该具有惩罚威慑的作用。在保证惩罚性的同时,要注重激励性条文的设置。二是要注重时代性与针对性的统一。当时代背景和党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时,对党组织和党员的政治纪律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因此,要定期对政治纪律方面的党内法规进行评估、审查和修改,根据时代要求和所针对问题的不同,对相关条款进行相应地调整,及时清理过时内容、修补漏洞,服务于党的建设的中心任务。三是要注重整体性与过程性相统一。政治纪律要求系统全面,但又有自己的运行逻辑,这两者统一于政治纪律的制定和实施。因此,要坚持整体谋划和系统推进相结合,制定全面系统的政治纪律,解决局部与整体冲突、内容模糊、重实体轻程序等问题,将坚持总揽全局的系统谋划与系统推进的具体过程相融合。
(三)形成有效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长效机制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最终要落脚到长效机制的构建上。要通过自上而下的巡视巡察构建起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通过设置科学的政治生态评价体系建立起科学有效的考核标准,通过建立严肃的追责问责制度进行兜底。
首先,要深化政治巡视巡察和监督。巡视巡察作为一项制度安排,目的在于加强党内监督。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加强巡视巡察力度,形成了有效的巡视巡察上下联动机制。实践表明,巡视巡察主要不在于巡视巡察业务,而在于巡视巡察政治,政治问题也比较容易在巡视巡察中发现。巡视巡察本质上是政治监督、组织监督、纪律监督,通过巡视巡察,发挥党内监督的作用,为党长期执政筑牢政治基础。因此,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要用好巡视巡察这把“利剑”,以《意见》为依据,将发现政治问题作为重点进行巡视巡察,要巡视巡察《意见》的落实情况以及党的指示、总书记要求的落实情况、遵守政治纪律的情况,增加巡视巡察的深度和力度,“著力发现和纠正政治偏差”[13]。
其次,要探索建立本地区本部门的政治生态评价体系。党的政治建设效果如何,最终体现在党内政治文化,以及党内政治生态涵养上。从一个政党的长远发展来考虑,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最终也是为了构建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涵养“山清水秀”的党内政治生态。因此,为了衡量党的政治建设效果,必须建立科学的政治生态评价体系。这个评价体系必须具备明确的指标系统,指标系统必须将党的政治建设纳入其中,所有的指标必须能够量化而且全面评价本地政治生态。一是明确基本原则。政治生态评价指标体系的设定,要坚持政治性第一位,同时要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因此要坚持政治性与实践性相结合。此外,必须客观,而且能够反映当今时代需求,要客观性与时代性相结合。从评价主体来讲,必须将党内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二是科学设置评价指标。政治生态评价指标的设定,不可能只考虑一个维度,因为从政治生态的涵盖面来讲,其多方面的内容决定了其构建必须考虑多个维度。政治生态评价指标体系至少应该包含政治生活规范度、党内监督有效度、选人用人公平度、党员干部先进度、人民群众满意度等。在这些维度下面,还要进一步设置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等,通过这些指标全面考核政治生态。三是规范数据采集。指标设立之后,要建立科学的考核和测评体系,通过设定每一项指标的分值,综合运用扣分法、加分法等不同的计分方式,还可以考虑吸收群众参评、第三方机构测评等方式,设立综合的科学的评价打分系统,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测评与考察相结合,确保结果公正公平。
最后,要建立严肃的追责问责制度。党的政治建设的效果,最终要靠严肃的追责问责制度来兜底。要坚决落实《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并与《意见》结合起来,按照有责必问、问责必严的原则,把党的政治建设任务落实情况作为政治巡视巡察和政治监督的重点,对落实党的政治建设责任不到位、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工作不力的领导干部要严肃问责,对违反党的政治纪律的行为更是要做出严肃的党纪处理。
政治建设是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一部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也呈现出不同于以往历史阶段的新特点,这个新特点不仅表现在其重要性的提升,也表现在其内容的极大丰富,还表现在其实践路径的多样化。从党的政治建设的理论渊源和实践渊源来看,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是各个历史阶段党的政治建设发展的必然结果,其本身又体现了时代要求、时代内容,它是深刻考察了无产阶级政党的产生与发展历程,结合中国共产党的实际,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时代特点和时代需求,深刻总结党的政治建设的经验后提出来的。党的政治建设目的在于坚定政治信仰,强化政治领导,提高政治能力,净化政治生态,实现全党团结统一、行动一致。着眼于这一目标要求,必须把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当作一项系统工程来做:只有各个方面协同发力才能做到全面无死角,只有各个环节互相配合才能做到环环相扣,达到政治建设的预期效果,确保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方向和效果,为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提供保证,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提供坚实基础,确保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向前进,进而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参考文献:
[1]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杨晓渡.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N].人民日报,2017-11-15.
[3]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党建研究,2018,(9).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列宁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姜思毅,肖裕生.政治工作学基础——毛泽东政治工作思想概述[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
[7]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江泽民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9]胡锦涛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10]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N].人民日报,2016-11-03.
[1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12]习近平关于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13]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9-02-28.
责任编辑:王 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