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佼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传统的教学方式逐渐走下教学舞台,教师更注重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加强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注。而新推出的“微课”教学模式,教学时间更为精简,给原本学生映象里枯燥乏味的语文课堂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从而使得语文教学更为进步。
关键词:小学语文;微课;策略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学生的学习需求,小学语文教育是最重要的阶段,打造高效语文课堂,教师必须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对于传统模式中不适用于现代学生的地方,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 小学语文教学中微课应用的意义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新课标要求现代的小学语文课堂要着力打造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语文课堂,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活跃语文课堂气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效率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微课技术的出现,不同于传统教学它的教学时间更为精简,针对性更强。语文教师利用微课帮助学生掌握更加科学规范的学习方法,微课是利用微视频作为载体帮助教师记录课堂内外的教学活动以及学生的课堂表现等等。微课更加注重讲解知识点的质量,方式更为简单直接。小学语文课堂引入微课技术,创新了语文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主动的去学习,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2 小学语文教学中微课应用的策略
2.1 利用情景教学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想要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情景教学法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为学生打造适当的情景,可以有效的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情景教学就是凭借着生动形象的情景激起学生学习情绪,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利用情景教学法结合微课技术的特点,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课本的内容。例如在人教版语文教材《悯农》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微视频播放一些烈日当空农民伯伯辛勤劳作的画面,让学生身临其境,好像自己在种田一样,汗水顺着衣襟缓缓滴入泥土中,又瞬间被太阳蒸发。从这节课的学习中明白粮食得来不易,要学会珍惜,并且真正的享受这届课堂带给自己的乐趣。小学生的年龄尚小,他们对于这节课的知识点理解的更为直接,新型的微课堂教学更容易使他们对语文产生兴趣,跟随教师的引导去学习。
2.2 激发学生想象力活跃语文课堂气氛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积累使得我们的语文蕴含着丰富的古韵,语文发展至今其中的奥妙不是学生学习几年就可以完全掌握的,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自己去钻研理解。教师在语文教学时应该多培养学生的领悟能力和理解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微课技术就可以很好的帮助教师实现这一教学。微课帮助教师构建语文知识点框架快速的将学生带入语文内容的学习情境中,同时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与同学交流分享,交换彼此的学习心得,学生再这样快乐的学习课堂里不仅可以学到知识,领悟能力也有所提升,他们打造的课堂氛围也更加欢乐。例如在人教版语文教材《题西林壁》一课的学习时,教师在讲解完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生平,就可以利用微视频将这首诗所表达的含义播放出来供学生参考,并且将庐山的壮丽景象给学生展示,让学生通过微课技术亲身感受一下作者在写这首诗时,那一览众山小的奇妙感觉。
2.3 利用朗读提高学生学习语文效率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对于语文教学也是非常有效的方法。教师可以多组织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朗读,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完成对这篇课文的知识点复习以及积累课文中优美的句子,同时学生在朗读时还可以积累自己的词汇。有效的朗读对于學生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不仅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学生烦躁的心情还能对学生自身的修养和开阔视野有一定的帮助。于永正老师曾经讲过:“语文教学所谓的‘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就可以利用微课技术变着花样带领学生朗读,例如配乐朗读,角色朗读和表演朗读等等,让学生不至于因为单一的朗读方式产生厌烦,这很容易物极必反。例如在人教版教材《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让他们通过朗读自行感受理解这段父子之情有多么的伟大和感人。教师通过微视频对学生进行情景创设,帮助学生带到课文中的情景,地震过后,一片废墟的荒凉。这场巨大的地震来袭之时,父子之间因为彼此的坚定地信念让他们再次重逢。同时,在朗读完成过后,教师让同学们轻轻地闭上眼睛,放上一段舒缓的音乐,想象这对父子在废墟中紧紧相拥的画面。
3 总结
教育的发展越来越与时俱进,课堂教学也不断地改革,学生的语文课堂逐渐变得多姿多彩,特别是微课加入了语文课堂教学之后,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愈发的浓厚,语文课堂也变得更加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 梅庆安.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6(08).
[2] 汤波.合作互学 自主探究——浅谈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教学[A].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论文集卷二——热点探讨[C].2018.
(作者单位:湖北省巴东县清太坪镇民族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