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艾叶、制香附各10克,大枣5枚。前二味研成粗粉,以纱布包,与大枣(剖开)共置保温瓶中,用沸水适量冲泡,盖焖15分钟后分次饮用,1日内饮完。每日1剂,可连用3~5剂,理气温胃,可治胃寒疼痛。
四川达州 吴梅
成都中医药大学副研究员蒲昭和点评:
胃寒疼痛多因过食寒冷、生冷之物,或胃部遭受寒邪侵袭而发病,这种胃痛常表现为突发且较剧烈,还伴有喜温恶寒、呕吐清水、大便溏泻等。胃寒痛的病机是寒邪犯胃,气滞不通。艾叶性温,主要有温里止痛、调理气血作用,《本草纲目》谓其有“温中,逐冷”之功。制香附能理氣宽中,可助行血中之气,善治肝郁气滞之胁痛、疝气疼痛、脘腹痞满疼痛等。大枣补脾和营、甘缓养胃。三味同用,能共奏温胃散寒、行气止痛之效。本方对实寒、虚寒胃痛均有效,如平素脾胃虚寒,可将大枣量加倍。但胃阴不足或脾胃积热者,不宜服用。
取炒山栀(栀子)10克,煎水代茶饮。每天1剂,连服3~5天,可治胃部灼热、反酸。
贵州赤水 李阳
成都中医药大学副研究员蒲昭和点评:
胃热(即胃火)多是由于嗜酒、过食辛辣或肥甘等导致胃部郁热或胃火上炎所致,其主要表现有胃灼热、恶心、口臭、呕吐酸水等症状。
栀子味苦性寒,有清热凉血、解毒利湿、泻火除烦、利尿等功效,长于清心、肝、胃之火,胃火过盛引起的食后即吐或反酸,用栀子清胃热极佳。《怪症奇方》载:“栀子二十个,微炒去皮,水煎服”,可治“吃饭直出”(即胃火太过引起的饮食不下,吃则吐出)。栀子也清肝胆之火,情绪不佳、肝气犯胃引起的胃热胃痛,也可选用栀子。栀子炒后长于清热除烦、凉血止血,还有抑制胃酸、利胆、镇静等作用,故煎服或泡茶时宜用炒栀子。不过,邪热消退后当停用(一般不超过5天),用量1次不宜超过15克,否则易伤脾胃。另外,非实证、热症,或脾胃虚寒、便溏食少者应当禁用。
取艾叶15克,茺蔚子、红糖各30克,水煎取药液约200毫升,每次服100毫升,1日2次,经期服用。如经前腹痛者,可痛时即服,连服2~4剂。
湖南长沙 郭涛
成都中医药大学副研究员蒲昭和点评:
痛经一般青少年女性居多,临床以寒凝血淤型最常见,其表现为:经前或经行时小腹冷痛,或腰痛,得温则痛减,常伴有手足厥冷、恶心、呕吐,经血色暗有块、量少而不畅。艾叶有温经理血、暖胞散寒功效,可使气血得温,血行通畅,通则不痛。茺蔚子为益母草的果实,能活血调经,常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痛经、闭经或产后淤滞腹痛。红糖补血化淤,兼能散寒止痛,三味合用,可共奏祛寒化淤之功。故本方治寒凝血淤之痛经效果极佳,一般服1~2剂,痛经可明显减轻,最多4剂疼痛消失。治疗期间注意保暖避风,忌食生冷食物。
取凤仙花茎叶150克,加水2500毫升左右,煎煮10分钟,取液1500毫升左右,待药液温度适宜时浸洗患指(药液可重复应用),每日2次,连用3天。本方能散淤消肿,可治急性甲沟炎、关节炎红肿疼痛。
江西 吴凤
成都中医药大学副研究员蒲昭和点评:
甲沟炎是手指或足趾甲周围因刺、擦等而引起的细菌感染,其表现有甲周肿热,结聚成脓,甚者爪甲脱落等。中医称本病为“蛇头疔”“代指”。风仙花又叫指甲花、急性子等,其花、叶、梗茎均可入药。凤仙花梗又叫“透骨草”,有活血化淤、利尿解毒、通经透骨功效,本品鲜者可捣烂外敷,也可煎汤熏洗,治疮疖肿疼、毒虫咬伤、淤血肿痛、跌打损伤等。《江西民间草药》载:“治蛇头疔:鲜凤仙取下半截连根叶用,捣烂敷肿处。”研究表明,凤仙花成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细菌或癣菌有较好抑制效果,故上方煎汤浸洗,能起到解毒、化淤、止痛之效,对急性甲沟炎当有较好的消肿、止痛效果。甲沟炎出现红肿、疼痛时,一般洗后即可止痛,2~3日可痊愈。不过,甲沟炎如出现化脓溃破,则不宜使用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