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燕敏
摘要:在华语电影视域下,继“第六代”导演之后崛起的导演创作拍摄的电影,由于风格多元,没有形成统一美学理论的电影称为青年电影。青年导演创作的电影大多呈现出题材多元、影像风格多元等特点。但这种多元化所形成的荧幕上的看似狂欢状态,有些实则是无深度的假性狂欢,只是借助降格的创作手法,为观众提供了和剧中人物平起平坐或者是超越剧中人物身份的假想式狂欢,是异于巴赫金真正狂欢理论的假性狂欢或者是硬做狂欢。
关键词:青年电影;多元化;硬做狂欢
中国电影自从2002年涌现商业大片以来,其产业化程度不断完善。《战狼2》和《红海行动》这两部电影最终票房分别是56.8亿人和36.48亿人民币。而2019年春节档的《流浪地球》、《疯狂的外星人》等电影也是收获颇丰。由此可见,继“第六代”导演之后崛起的这批青年导演—吴京、韩寒们确实给中国电影带来了不一样的体验,即电影的题材更丰富,制造出更多的电影奇观。毋庸置疑,中国电影在大踏步前进,且这几年确实也出现了一些质量上乘的青年导演电影。但在这批庞大的青年导演群体创作的作品中,却也有部分电影表面上看起来热闹非凡,实则无深度,只是为满足部分观众的低级趣味而硬作狂欢。
一、青年导演作品中的狂欢
(一)形而下的狂欢
青年导演作品中的狂欢可以从创作者和观众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从创作者角度来看是一种形而下的狂欢,即以展现身体奇观为主。《小时代》、《一夜惊喜》、《非常完美》等影片展现的是身体的奇观。创作者借助一种降格的创作手法,将一切高级的、抽象的、理想的东西转移到物质、肉体以及大地层面上来。比如《前任攻略》中的余飞开着车对孟云说有ABCD的感觉,显然是在调侃的女性身体;台湾电影《台北晚九朝五》中一群同性恋和乱性的男女,导演展现的是她们没有生活目的,整日生活在男欢女爱之中。导演为观众展现的是一堆充满兽性的身体,将关注的焦点转向形而下的身体层面,却忽略了电影塑造人物的初衷。
(二)超越剧中人身份的假想式狂欢
从观众角度来看:这种狂欢是一种和电影中的人物平起平坐,甚至是俯视电影中人物的狂歡和快感。因为这些青年导演创作的电影多是身边的生活故事的缩影或是喜剧性人物。前者提供的是我们和电影中的人物平起平坐,《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中的男女也许就是当年的你我,这种和剧中人物平起平坐的狂欢也是巴赫金狂欢理论中的内容,以民间的文化来对抗主流的文化,而我们的狂欢来自于以大众文化的姿态来对抗曾经高尚的文化。后一种情况是我们俯视剧中人物所带来的狂欢,这多发生在青年电影创作的喜剧性类型中。《无人区》中的徐铮饰演的律师从一个有钱人变成一个落魄人,在这个过程中所遭受的和其身份不相符的遭遇成为我们狂欢的原因,因为现实生活中这些不易发生。这同样符合巴赫金的狂欢化仪式即戏谑的给国王加冕和脱冕,是以一种身份地位的超越和反转来实现狂欢,电影为观众提供了一种身份地位较高的人所遭遇的喜剧性效果,从而帮助观众实现假想的高层身份的狂欢。
二、硬做狂欢
巴赫金的狂欢理论是借助身体的反抗或者说借助一种对权威的反抗来进行的,这才是真正的狂欢,有一种批判和反抗的精神在里面。但是青年导演的作品缺乏这种真正狂欢的精神,呈现一种假性狂欢。因为青年导演的作品中鲜少有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揭露与反讽,也鲜少有对主流意识形态的颠覆和反抗,笔者认为这种电影现状是危险的,就像学者所言“这使得创作有可能真正变成了寓言、童话甚至纯粹的消费品。”(1)
(一)温情的叙事策略
薛晓璐的《海洋天堂》和《北京遇上西雅图》都是利用温情的叙事来打动观众的。虽然这种温情能够为观众提供在影院那一刻的感动,但是走出影院观众就又变成了匆匆忙忙的行人。这种温情电影有情感有温暖,能够为观众带来一种温情的狂欢,但是却少了深刻、少了批判。比如《北京遇上西雅图》中也提到了一些现实的问题,小三、到国外生小孩、男性保姆等,但都是蜻蜓点水般的情节,只成为“萝莉与大叔”爱情的铺陈而已。再比如电影《钢的琴》本身是关于一个逝去年代的精神缅怀,应该是悲情叙事的,但是导演采用温情的叙事策略,到最后没有解决所有的问题,只是一种对那个年代精神的赞扬,却鲜少有对小元妈妈的批判以及孩子错误价值观的批判,所以这种温情的叙事策略完成了赞扬却完不成批判,让我们有了和剧中小人物平起平坐的狂欢之后,真正的批判力度不够,不是真正的狂欢。
(二)相对现实主义
由于受到电影体制的影响,中国电影传统中缺乏真正的或是完全的现实主义作品。这也和观众的审美心理相关,有些人喜欢真实的东西,但是太真实了又觉得难以接受。而一批青年导演试图在寻找真实,表达现实,但是这种现实的力度仍然欠缺,仅在电影中提出了问题,而却无法解决问题。《hello,树先生!》志在表达社会边缘人的一种所谓的精神困境,看起来是现实主义的手法,但塑造的树这个人物形象的眼睛不好,有些魔幻现实主义的风格。这种魔幻的分不清现实和虚幻的树所代表的一类人必定是不具有代表性的,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分不清现实和虚幻的了,所以削减了现实主义的力度,也就削减了批判的力度。《人山人海》是一个人追凶的故事,且采用了大全景和长镜头,契合第六代的纪实美学。但是最后的结局,警察必然要出场主持公道,老铁坐在警察局里,年轻的刑警拍着他的肩膀义正词严:“千万不要做违法的事”,“有什么问题,政府会为你解决”,老铁沉吟,“我哪儿都不会去了。”这种批判现实的力度也是不够的,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反抗缺失了,是相对现实主义的,带来的是一种假狂欢。
(三)文以载道传统的缺失
中国历来有文以载道的文艺传统,但是这种文艺传统在新世纪喧嚣和浮躁的社会语境中失去了地位和根基。大众文化更关注世俗的变化和民众的感性需求,在这种情况下,80年代或者在这之前的知识分子文化和理性文化悄然变了模样,那种深刻的、理性的和道理性的传达也随之隐退,在文学中如此,在电影中亦然。细看青年导演的作品,包含深刻思想的、传达一定理性文化的作品屈指可数,多数是为了商业利益和投观众之所好而创作,所以中国银幕看起来很热闹,实则是一种硬做狂欢。《西虹市首富》中,一个过气中年守门员需要在一个月内按要求花光十个亿才能继承他二爷留给他的三百亿遗产,所以整部电影看起来像是为怎样挥霍财产找一个合理的借口。
中国青年导演是一个庞大的群体,随着电影产业的不断发展,这个群体会继续发展壮大,可以说他们的创作关系着中国电影的前途。因此,中国青年导演应该摒弃为奇观而奇观的做法,不能仅为商业效益而降低电影的品质。相反,中国电影导演应勇挑时代的大旗,生产真正具有狂欢气质的电影——巴赫金式的、具有批判精神的、能推动社会发展的电影,从而真正地彰显中国的文化自信。
注释:
赵斌:《青年电影观众的文化心理浅析——以青春题材小成本影片为例》,《当代电影》,2006年第4期,第114页。
参考文献:
[1][日]北冈诚司著,魏炫译.巴赫金:对话与狂欢[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2]陈旭光.电影文化之维[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7.
[3]陈墨.当代中国青年电影发展初探[J].当代电影,2006(3).
[4]郭蕊.新青年电影解读[J].青春岁月,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