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发根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和“文学阅读与写作”安排在必修的课程结构中。在实施课程自主选择的基础上,将改革理念继续深化,组合研习鉴赏式、活动体验式和拓展探究式教学方式,我们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诗歌教学流程设置为:吟咏背诵—自选主题—自由分组—合作探讨—写作演讲。本文以《长恨歌》和《湘夫人》为例,在“探究·讨论”环节加入“自选主题”,探究“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式的选修诗歌鉴赏教学方式。
1.吟咏诵读——活动的支点
诗歌的美和文章的美都在诵读吟咏中,读书与作文都应兼及读之魅力。温儒敏曾说,要让学生多诵读、多吟诵,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不要把课文分析搞得那么琐碎、程式化。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吟咏,如指导《湘夫人》的诵读,应将其与《离骚》作比较。同样是表节拍和停顿的衬字“兮”,放在句中则比句末节奏更为迂缓、感情基调更为幽怨哀婉。掌握了朗读节奏和语气,更有利于活动后期学生在习作中能够创作出有韵律的诗文作品。
2.自选主题——微组的建立
学生先将本单元每篇诗歌进行系统的诵读,梳理整首诗的叙事脉络和抒情的逻辑链条,形成对“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思路鉴赏诗歌内容和主题的宏观认知,然后学生自主选择主题分成小组。当学生有了合作的内在动机,强烈的交流愿望,对中国古代诗歌更深入的学习与探讨就得以顺利展开。之后,从“知人论世”的角度提取筛选白居易各阶段的事件、诗文和人格品质来概括总结,让填表格来带动学生阅读。大家自选伙伴,自选主题,讨论研究热情高涨。
3.共究疑点——思维的平台
(1)在写作中记录感受
从课内通读开始,读书笔记一直贯穿于活动的全过程,笔记体现了同学们提出问题的角度,思考的深度,探究前后问题的高度,以及交流过程中随机生成的思维灵光,是使每位同学参与其中并形成价值的智慧平台。笔记主要有以下几类:
①问题型:这类笔记从纵向记录了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自己的他人的疑惑与问题,为下一个环节筛选最能产生心灵共鸣、最有价值的问题打下基础;从横向记录了自己观点的形成时机、角度、内容与思考,是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的保障,为以下写作演讲环节的演讲稿提供必备材料。
②感悟型:感悟型笔记多为对《长恨歌》的经典诗句和《湘夫人》的摘录与感想,为拓展写作提供素材与灵感,成为具有独创性的“学术小论文”。
③总结型:在欣赏同学作文的时候,我惊奇地发现有同学把每一篇诗歌的都从生平、个性、 感情、作者角度、读者角度这五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归纳,这种学习诗歌作者的独到方法不仅值得借鉴与推广,更是学生的创新性学习思维与生成性学习策略的体现。
(2)在写作中挖掘文本
教师与学生一起分享各自的写作心得,互相携起手来共同进入一个新境界。对于“推陈出新”式的写作角度,尝试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来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增强思维的开拓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为了在宝贵的时间内讨论出有价值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从笔记、问题汇报、交流过程中做出取舍并筛选出包含有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以及探究性知识的经典问题并达成共识。如《湘夫人》中讨论的问题主要有:①湘水之神——故事的渊源和背景。②初涉湘水——环境描写所起的作用。③香草美人——整理屈原善用的意向群。④读出个性——多角度理解作品的主旨。⑤水的祭奠——深情抒怀,阐发感想。此外,大家畅所欲言,广泛踩点,讨论了在《湘夫人》语言中呈现出来的感情色彩的变化;湘君感情基调和心情的变化,就中国古代诗歌与现代诗歌的区别谈了自己的体会等。
4.思辨写作——作品的展示
(1)明晰手法,学会鉴赏
在全班汇报作品展示环节,每组针对本篇诗歌的写作手法进行梳理拟题,以题促读,以辩促写,写作小组摇身一变为“命题小组”。“拟题”训练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性与独创性,顺应时代对語文教学和考试的要求,克服了学生疲于听讲、被迫做题的困境。如《湘夫人》一文先由小组梳理出“降临—远望—筑室—致赠”的叙事脉络,再由全班齐读分析,并将写作手法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经过总结提炼,我们得出“以景衬情、即景起兴、直接抒情和叙事抒情”的抒情手法,同时对“筑室”部分的层层铺排和渲染也有了深入体会和阐释。通过大家的探究写作和表述,培养了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让学生了解并体验了作为命题人的思维方式及设题形式,在运用知识网络,掌握命题逻辑的同时转换了思维角度,提高了写作能力和诗词鉴赏水平。
(2)巧拟主题,作品分享
针对《湘夫人》的主题,大家通过习作总结出以下三点:湘君:痴情的形象,这是一首爱情诗;屈原:忠君的形象,这是一首政治诗;执着追求理想的人,这是一首寄寓诗。学生通过演讲向大家汇报作文成果,对养成自信、锻炼表达能力、获得成就感、增强语文学习动力这些基本素养大有裨益。在写作和演讲中,我们对同学有了更高的要求:要选题,要构思,像做一篇学术性文章那样来合理布局安排自己的演讲,比如如何开头,如何论证,如何吸引人,还要学会和罗列“集评”,提炼小组各成员的核心观点,更要有自己的看法。当把握了书面提纲的撰写技巧和心理提纲的实地转化,就能够帮助演讲者理清思路,系统表达,又能使听众投入其中,吸取精华。
思辨写作诗歌鉴赏课的教学模式立足于实践,个性化地整合了研习鉴赏、活动体验和拓展探究等教学模式,穿插了朗读、合作、填表、写作、演讲,为中国古代诗歌这一专题设置了以“读诗”“写作”“创新”为线索的系统的教学流程。又在高考诗歌鉴赏题目多元化的背景下,加强了诗歌鉴赏的阅读训练。对于该模式的反思应着力于朗读教学的穿插、文本细读时对整体性把握、作文教学的深化归纳以及对学生演讲的前瞻性和预见性指导。总之,为使改革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诗歌鉴赏教学更加个性化的发展,就要对诗歌鉴赏课堂进行清醒认识和准确定位,加强思辨写作教学模式的穿插与整合革新。
★作者通联:甘肃会宁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