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与狂飙运动》述评

2019-08-27 07:27彭春花
北方文学 2019年23期
关键词:五四运动

彭春花

摘要:《五四运动与狂飙运动》是陈铨1943年9月7日发表在《民族文学》第一卷第三期的文章,作者以狂飙运动和五四运动作对比,肯定了五四运动的历史价值,同时也指出了五四运动的不足之处。特殊时期造成了对陈铨的许多误解,陈铨是一位有爱国情怀又学贯中西的学者,通过史料的梳理和阅读,重新认识这位被埋没的现代作家。

关键词:狂飙运动;五四运动;陈铨

陈铨(1903-1969),四川富顺人,1921年8月入北京清华大学留美预备班。1928年出国,先后留学于美国和德国,学习哲学、文学和外语。1933年在德国克尔大学获博士学位,1934年初回国,此后9年间先后在武汉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教英文或德文。1940至1942与林同济等人创办《战国策》、《战国》等刊物,形成了战国策派。1946年8月到上海,执教于同济大学,兼复旦大学教授,1952年至病逝一直在南京大学外文系任德语教授,1969年病逝。

《五四运动与狂飙运动》是陈铨1943年9月7日发表在《民族文学》第一卷第三期的文章。作者以狂飙运动和五四运动作对比,冷静客观结合国内外情况,除了从文学的角度,还以一种知识分子对国家的责任感来看待五四运动。

文章共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总体肯定狂飙运动对德国文化的奠基作用,肯定五四运动开创中国文化新局面、推翻传统思想的作用。历史和民族的进步,需要有智慧的英雄来引导,因为英雄有崇高的理想,在这样英雄的带领下,可以建立适合民族求生存、民族求光荣的文化制度。中国五四运动的作用却不及德国狂飙运动,因为德国民族经过狂飙运动之后能认清自己,而五四运动那些先知先觉们没有认清时代。作者肯定了五四运动的历史价值,同时也指出了五四运动的不足。

第二部分,指出五四运动的第一个错误是没有认清时代。作者以春秋和战国两个时代为例,指出春秋时期社会冲突没有那么激烈,依靠外交有维护和平的可能,战国时期社会冲突激烈,国家要想生存下去,唯有自身强大,加强团结,共同抵御外敌,战国時期外交的背后是武力支撑,中国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战国时代相似。作者肯定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对国民民族意识的启发。五四运动的发端是爱国主义,后面偏离了救国的方向。列强之间因为利益纠纷,暂时放弃了对中国的侵略,当时一些五四运动的领袖却以为正义得到了伸张。这个时期的中国要做的是增强自己的力量,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抵御他国的侵略,培养国民的民族意识。五四时期的中国正处于四分五裂状态,作者指出五四运动的一些领袖未能认清事实,他们的有些主张不利于推进国家统一,也不利于维护民族团结,误导和削弱了民族国家意识。

陈铨在德国留学时,当时德国在军事上属于强国,在国际上地位很高,德国民众情绪高昂,反观这时的中国无论经济还是军事,均处于落后状态,这不能不激起他的思考和爱国之情。在这种情况下,作者提出的战国精神,联合其他的学者举办《战国策》刊物,其目的本身不是为了发动战争,不是效仿法西斯,是希望能激发起国民的抗战情绪,自主强大起来共同抵御列强的侵略,而不是像弱国小民一样任人宰割。这是一种深切的国家忧患意识,一颗真诚而热烈的爱国之心。

第三部分指出五四运动的第二个错误是把本应该提倡集体主义的时代认成了提倡个人主义的时代。欧洲两千多年以来有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两个政治思想。这两大政治思想的发端是两种不同的哲学思想,应用在政治领域就形成了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作者用历史的眼光分析欧洲不同时期不同国家所运用的这两种政治思想,对国家和人民内部是否紧密团结的影响,分析19世纪世界经济发展形势,国家和民族冲突激烈,因此国家和民族需要紧密团结才能应付这样紧张的国际局面,总结出适应20世纪国际政治形势是集体主义,国家和民族首要的是全体解放和民族自由,不是个人解放和自由,个人要以大局为重。通过国内和国外的分析对比,作者指出五四运动没有看清时代,导致国内民众爱国情绪不高、战斗意志薄弱,这是个人主义发展到极端的结果。不同时代国家和社会状况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作者在这里指出了五四运动的不足,但把原因都归结于五四运动,这种看法也是片面的。

第四部分指出五四运动的第三个错误是把非理智主义时代误认为理智主义时代。17世纪以来的欧洲思想以理智为依据,到18世纪末叶时,感情开始逐渐替代理智,到德国狂飙运动时代,感情成为了主流,由理性开始转向了非理性。中国当时思想的主流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理性的,用西方的科学和理性来反对中国的儒家思想,五四运动的思想家没有完全理解和消化这种理智主义,科学和理性在西方是旧的,五四运动的思想家却认为是新的。民族意识是一种情感,作者不反对理性和科学,提倡用意志和情感去付诸行动,批判五四运动口号肤浅,是因为爱国之心,当时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情况下,除了理性和科学,国家和民族需要团结和集体主义精神,还需要爱国情感,共同抵御他国侵略,保护国家的独立与主权完整。

五四运动有人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一味排斥中国传统文化,全盘接纳西方文化。陈铨具有留学背景,熟悉几种语言,熟悉西方的文学和思想,又有深厚的国学功底,《中德文学关系研究》这是中国出现比较早出的比较文学论文,这是陈铨留学德国期间所写的博士论文,这篇论文系统梳理和分析了中国文学对德国文学的影响,一位在德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在那样的国际形势下,写了这样的博士论文,这样的价值观和立场,这样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通过历史的眼光,应当看到中国文化强大的生命里和影响力,这有利于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心。从这些方面来看,五四运动对待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不同态度确实有些片面,失去了分辨的眼睛,把中华文化有利于时代发展优秀部分也丢掉了,西方文化里不适合中国国情的也被吸纳了进来。这估计也是作者批评五四运动肤浅的原因之一。

第五部分总结五四运动的是非得失,肯定五四运动先知先觉们的勇气和贡献,也指出他们的不足,因为他们没有深刻理解到道西方思想的精髓,加上没有认清时代,导致革命不彻底,留下一些思想残余,没有起到更大的社会作用。通过梳理可以看出作者对五四时期中国社会状况和时代有更清晰的认识,对西方思想有更全面和深刻的理解,能看到人们不仅需要民主和科学来解放思想,还看到维护国家统一抵御外敌才是当时最迫切的需要。

张帆的文章《从档案看陈铨留德生涯》,通过课表可知当时给陈铨授课的教授主要是德语文学和德国哲学方向的,当然也包括欧洲其他历史文化,比如古希腊哲学,其中也涉及德意志民族和民族史,可以推测这些涵盖文、史、哲和艺术方面的训练给陈铨带来了很多的熏陶。陈铨一生始终焦虑民族的存亡、国家的兴衰,试图以尼采、康德思想为哲学基础,借鉴德国近代文学,大力倡导中国文化和政治的改革,重塑国民性,使中华民族成为强壮和高贵的种族,使各自为政的一盘散沙凝聚成一个在核心政权统治下强盛进取的国家。受留学期间社会环境的影响,陈铨回国之后,关心国家民族命运,关注国际时事,也许与他在德国留学期间所受的学术、思想、文化哲学还有德国社会环境的影响有一定的关系。

结语

特殊时期造成了对陈铨的许多误解,通过梳理和阅读文献,还原陈铨思想的初衷,目前已经有人对陈铨思想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重新挖掘这位被埋没的现代作家。

参考文献:

[1]陈铨.中德文学研究[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2]陈铨.陈铨代表作[M].华夏出版社,2011.

[3]陈铨.德国文学研究论集[M].韩潮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4]曾一果.季进.异邦的借镜[M].北京出版集团文津出版社,2005.

[5]叶金辉.“古典”与“浪漫”的非常态融合——陈铨思想与作品研究,博士学位论文[D].南开大学,2013,5.

[6]王瑛.陈铨文学与哲学思想的互证研究[J].文学评论丛刊,2013(01).

[7]黄怀军.陈铨与尼采[J].中国文学研究,2009(1).

[8]李怡.国家观念与民族情怀的龃龉———陈铨的文学追求及其历史命运[J].文学评论,2018(6).

[9]李金凤.批判与继承:战国策派论五四新文化运动[J].文艺争鸣,2017(03).

[10]苏春生.陈铨的东学西渐文学观[J].文学评论,2006(3).

[11]张帆.从档案看陈铨留德生涯[J].新文学史料,2017(3).

[12]刘昱君.在文化与文学交流中“平等对话”——陈铨的《中德文学研究》评析[J].中国比较文学,2006(3).

[13]焦海龙.中德比较文学研究的开创者———陈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

[14]曾一果,季进.中国文学的世界性———論陈铨的文学批评观[J].华文文学,2013(6).

猜你喜欢
五四运动
百年党史(二)五四运动举大旗
“五四运动”名称的发端问题考释
《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论五四运动的启蒙辩证法
改革开放以来五四运动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每周评论》与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学院举行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暨”改革创新、奋发有为“特别主题团日活动
五四运动与陈独秀价值观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