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推进搬迁 共享扶贫套餐

2019-08-27 07:24张秋
商情 2019年33期

【摘要】移民搬迁不仅是解决群众安全居住的治本之策,也是推进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深度贫困地区如何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实现搬迁群众能“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快融入、可致富”的目标,为决战决胜脱贫摘帽提供有力保障。为此,笔者通过走访部分乡镇,对白河县近年来扶贫搬迁的实践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自实施移民搬迁后,大规模农业人口转移为发展产业规模经营、工农融合互动创造了条件。该县县委、政府顺势而为引导工商企业、村组干部、返乡能人进入农村创业兴业,探索出了一条“山上建园区、山下建社区、农民变工人、精准促脱贫”移民搬迁模式。通过试点破难题,创路子,有效解决了贫困户稳定增收问题,为发展现代农业,推动乡村振兴,着力攻克深度贫困做出了积极贡献。

【关键词】白河县 移民搬迁 扶贫套餐

一、白河县情和移民搬迁基本情况

白河县地处陕西省东南部,安康市东部,东、南、北三面分别与湖北省郧阳区、竹山县和郧西县相邻,西与我市旬阳县接壤,是名副其实的“秦楚边城”全县总面积1455平方公里,辖11个镇121个行政区(社区)总人口21万人,属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重点县、秦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核心区、是全省自然条件最差的县,也是陕西11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全县有74个贫困村(其中深度贫困村26个),建档立卡贫困户23345户68970人,贫困人口16056户42398人,贫困发生率22.81%。白河境内地势南高北低,山高坡陡、沟深谷狭,最高海拔1901米,最低170米(属全省最低点),25度以上的土石山区占95%以上,760余条大小河沟纵横交错,没有一块百亩以上的自然平地,全县21萬人中有近10多万人居住在洪涝地质灾害高发、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中高山区,是典型的“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深度贫困区域。

近年来,白河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带来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可喜的变化;一是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城乡深度融合发展,县城—集镇—移民社区“三位一体”的城镇格局基本形成,城镇化率从30%提升到42.4%,提高12.4个百分点;植被覆盖率从55%提升到80.6%,因灾倒房率下降95%以上,坐落在青山绿水间的11个集镇35个新型搬迁社区,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二是产业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大规模的农业人口转移和城镇人口的集聚加速了发展要素在城乡之间优化重组,促进了城乡、工农融合互动,激发了大众创业内在活力,催生了大批小微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和现代农业园区有利推动了县域经济发展。移民搬迁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超过20%(十二五期间,国民生产总值合计200亿元,移民搬迁直接带动和投资超过40亿元)。三是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异地扶贫搬迁使广大贫困群众享受了挪穷窝、断穷根的“扶贫套餐”实现了搬出新天地,迈向新生活的,奔向致富路的可喜变化。

止目前,搬迁人口占全县人口的53%(占农村人口的66.2%)贫困群众实现了户户有安全住房的目标,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保持9%左右的增长速度,2018年达到9978元,搬迁带动了7291户26572人脱贫,奠定了美好生活的新起点。

二、“山上建园区、山下建社区、农民变工人、精准促脱贫”的天宝模式

实践中我们深刻认识到,易地扶贫搬迁绝不是两点之间简单的位移,而是一场复杂而深刻的变革。搬迁只是序幕,正戏主要在后头。巩固搬迁成果,回应群众期待,放大搬迁效应,关键要解决好“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快融入、可致富”问题。

天宝村,是我县仓上镇的一个典型贫困村,全村辖9个村民小组442户1885人,由于山大沟深坡陡,立地条件差,农业发展不足,经济发展滞后,群众收入80%靠外出务工,全村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85户563人,贫困发生率为41.8%,高于全县17%.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贫困户的生存发展问题,我县在实施“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行动中,把县工商企业——兴达公司作为天宝村的定点帮扶企业。几年来,兴达公司根据天宝村的自然条件,结合镇村规划的陕南避灾扶贫搬迁、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按照“山上建园区、山下建社区、农民变工人、精准促脱贫”的思路累计投资1.5亿元,把天宝山上昔日的“乱石窝”变成了今天的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把山下河边的“不毛之地”建成了靓丽的新型农村社区。

1、山上实施集约经营,建设现代农业园区。针对全村土地面积撂荒弃种的现象,结合农村“三变”改革工作,兴达公司采取入股和流转的方式,把全村6000多亩山林土地一次性集中过来,用以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实行集约规模经营,着力提高土地生产效益。

(1)变山地资源为工商资本。经过征求全村群众的意见后,一次性将2000亩耕地、4000亩林流转入股、流转30年,变为兴达公司发展农业产业的经营资本,有企业自主进行生产经营,不改变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

(2)变传统农业为现代农业。根据村上的山林资源条件,大力发展“山林经济”,将高山园林苗木花卉作为重点,把本地木瓜、茶叶、核桃、杉木、棕榈、牡丹、黄姜等既有经济价值、又有观赏价值的园林景观苗木、中药材引进园区,进行培育、示范、改造,发展林下特色种植养殖——“三沼”综合利用——“设施农业”为主线,把蔬菜大棚引上山,生产无公害绿色产品,示范种植高山农作物,建立有机粗粮生产基地,发展现代畜牧养殖,打造“天宝”特色农产品,逐步形成“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生态观光农业”为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体系。

(3)变农业园区为观光景点。按照“三产融合”要求,大力发展园区生态旅游业,建设田园综合体,促进农旅融合。园区在进行土地平整是,因势修建了等高连片的石坎水平梯地2000多亩,园区把“大地艺术、梯彩天宝”作为特色看点和卖点,集中再现了六、七十年代修田造地时期形成的“三苦”精神。把“三苦”精神纪念馆建于园区之中,集中展现全县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场景。

2、山下:坚持集中安置,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为解决园区贫困群众的安居问题,兴达公司在山下裴家村规划新建了一个可容纳500户2500人安置社区,把园区群众全部搬下山来进行集中安置。

(1)引导园区群众下山。按照“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均等、生态安全宜居”的要求,兴达公司综合考虑、统筹规划,在山下裴家村征用70亩河滩地,作为集中安置社区。社区规划改变单家独户的设计方式,统规统建7层小高楼,以节约奇缺的土地资源,改变传统生活方式。安置房建成后,剔除政府项目投资,以成本价进行安排。

(2)坚持基础设施配套。由政府负责基础设施配套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将路桥、水电、排污、绿化、硬化、亮化、广场等一次性规划建设到位。坚持绿色循环发展理念,利用生活污水建设一个大型清洁能源处理厂,为社区居民提供沼气清洁能源,同时为农业示范园生产有机肥料。社区在规划建设时,配建一个300平方米的社区服务中心,相应设置卫生室、警务室、信息室、防疫室、图书室等,家家户户接通宽带,广播电视安装到户。

(3)创新社区管理服务。裴家社区建成后,将社区所在的裴家村中分离出来,成立社区党支部、居委会、监委会和社区物业公司。探索建立“社区管理房和人、原籍管理地和林”管理服务机制,划分两地管理职责,即以“人”为主的管理服务归社区,以“地”为主的管理服务归原村。

3、农民:入园进企务工,就地变为产业工人。按照“村党支部+兴达公司+贫困户”的脱贫模式,村党支部要求兴达公司与全村18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用工协议,一人一个生产岗位,长期聘为其公司的产业工人。对于没有生产技能的贫困户安排从事修田造地、田间管理等体力型劳动,对于有一定农业技术的贫困户,安排从事畜牧养殖、园艺栽培、农产品加工等技术类劳动,对于贫困户妇女安排从事“农家乐”餐饮住宿服务,继续保证他们在原来的土地上耕作,将以往无序分散状态变为统一经营,使其变为园区的农业产业工人。

“山上建园区、山下建社区、农民变工人、精准促脱贫”移民搬迁模式,是白河推动移民搬迁的重要抓手和有效措施,在全县遍地开花,实现了建一个安置社区,配套一个产业园区,培养一批职业农民。有效解决了贫困户稳定增收问题,为发展现代农业,推动乡村振兴,着力攻克深度贫困做出了积极贡献。

作者简介:张秋,白河县委党校高级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