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 君
苏轼的父亲苏洵曾经狂放不羁、恃才傲物,结果在科举考试中名落孙山,受刺激的他27岁才开始知耻后勇,寒窗苦读,把自己关在书斋里阅读六经、百家之说,日日夜夜十几年,再出来时已年逾不惑。虽然出道不早,但十几年如一日刻苦学习的积淀,终让他下笔顷刻数千言,“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并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垂青,终成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由此而感慨“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
春秋时期,楚庄王继位后,三年不理朝政,每日饮酒作乐,醉心声色犬马。国内人人叹息忧虑。岂知他非是真沉沦、真糊涂,而是以此麻痹奸臣,暗中洞察政事。三年的不动声色,暗中积累,让他成功扫清奸邪,辨识忠良,继而能任贤执政,带领楚国崛起,“不飞则已,一飞冲天”,最终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时已年过八十。这个曾经普通的科学工作者,不知道在实验室里度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不知道经历了多少次失败,才能站上领奖台,一夜成名。
非洲有一种植物,名为尖毛草,有“草原之王”的美称。它的生长过程令人称奇,最初半年,是草原上最矮的草,半年后,雨季一到,三五天,便有一两米高。前六个月里,它不是不长,而是一直在根部发力,雨季前,虽只露地面一寸,地下根部的长度却可超过28米。阳光雨露来临,便一发而不可收拾,几天里,依靠根部储积的足够养料,一下子就长成了草地之王。
一条蚯蚓,上食埃土,下饮黄泉,靠的是坚持不懈地一步一步挖掘;展翅大鹏,水击三千里,扶摇而直上九万里,靠的是翅膀始终如一地不断挥动。
诚然,历史上依靠好运气、好家世而取得一时成功的人数不胜数,但终究经不起岁月沧桑,终究只是昙花一现。那些急功近利的人,或是“吃不了热豆腐”,或是终不能笑到最后。方仲永“受之于天”自小通悟聪慧,是一个天资非凡的神童,然而成长中没有一点一滴厚积基础,长大后最终“泯然于众人”,成为普通人;宋人“悯其苗之不长而偃之”,不能扎根于厚土,最后“苗则槁矣”。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自然万物也好,凡夫俗子也罢,要有强劲生命力,要扬名立身,断断少不得厚积的基石。高质量发展亦是同样的朴素之理。高质量的产品,高质量的服务,不会轻而易得,任何一种质量管理工具、方法、体系的实施都是重在久久为功、持续改进,只有经过一点一滴的不断积累,才能收获高质量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