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产业不仅具有生产成本低、周期短、见效快、收益稳的特点,还拥有技术成熟易于复制、循环利用节能环保等优势。
食用菌是“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不与其他行业争资源”的绿色产业,是国家大力支持的朝阳产业。可以在不占用耕地的情况下,利用农业下脚料进行生产,我国人多地少,特别适合发展食用菌产业。
食用菌产业的这些特点,使其在精准扶贫中担当着重要责任,食用菌助力精准扶贫具有诸多优势:生产成本低、周期短、见效快、收益稳,具有“短、平、快”特点,技术成熟易于复制,循环利用节能环保。食用菌种植已经成为许多贫困地区产业扶贫的重要模式,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果。
近年来,河南省镇平县引导山区群众发展食用菌扶贫产业,带领群众走上致富之路。如今,全县已培育以香菇、羊肚菌、黑木耳为主的食用菌品种十多个,年产量590万袋,年产值5320万元,产品销往全国各大批发市场。
镇平县北部深山区高丘镇黑虎庙村贫困群众张振山,利用小额扶贫贷款建起香菇大棚,“按照今年的长势,去掉各项支出,一袋香菇袋料一年可收入5元,6000袋净利润3万多。”张振山高兴地说。
山区交通不便,土特产运输不出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镇平县成立同富小康电商平台,包销贫困群众出产的土特产品。
同富小康和黑虎庙村共同建设生产基地,贫困群众利用小额贷款、土地流转等渠道入股或参与经营,取得收益。生产的香菇由同富小康电商平台负责收购、销售,解决了销售难问题。如今,这种模式已带动贫困户1030户2734人。
二龙乡三潭村建起了香菇、木耳种植基地,吸纳在家的贫困人员务工,每人每月可收入1000多元,一年下来就有1万多元的纯收入。二龙乡有11个村875户种植食用菌,从业人数1750人,其中贫困户320户645人。目前该产业已发展二龙、高丘、老庄、卢医、石佛寺等8个乡镇,覆盖人口4676户,从业人员4401人,通过签订带贫协议,落实利益联结,实现户均增收6000元以上,食用菌产业已成为当地山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发达省份劳动力成本直线攀升,食用菌种植原料日趋紧张,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发展食用菌产业优势突显。据了解,河南是我国食用菌产业大省,产量、产值、出口量连续15年居全国第一位。卢氏、灵宝是全国最大的高温香菇生产基地,辉县是全国最大的平菇生产基地,夏邑县是全国双孢蘑菇主要产地……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所长、河南省食用菌协会会长张玉亭表示:“河南食用菌生产年均增速超过20%,2018年总产量520多万吨,产值380多亿元,出口额超过10.2亿美元。河南是全国最大的香菇基地,年产量超过280万吨,年出口额近10亿美元,占所有食用菌产品出口额的90%以上。”
河南省食用菌协会提供的一份报告显示,食用菌在灵宝、夏邑、西峡、泌阳等地基本实现规模化、标准化栽培,香菇、双孢蘑菇每亩地经济效益是大田作物的40倍以上;郑州、许昌、清丰、新乡等地食用菌工厂化企业集中,现代化栽培技术成熟,杏鲍菇、白灵菇、蟹味菇、平菇、金针菇日产3—50吨,每亩地经济效益是大田作物的120倍以上。
张玉亭举例说,2017年,西峡县香菇总产量突破24万吨,综合效益突破60亿元,出口创汇达到8.4亿美元。全县近20万人从事香菇生产和经营,农民人均收入近60%来自香菇产业。“食用菌产业的扶贫、带贫效果好,具有‘周期短、见效快、可持续’等特点,成为各地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很多贫困县借助食用菌产业走上了致富路。”
食用菌产业具有生产成本低、周期短、见效快、收益稳,技术成熟易于复制,循环利用节能环保等优势。
自2017年以来,黑龙江省拜泉县将食用菌产业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深度融合,打造食用菌扶贫支柱产业。2018年,全县种植食用菌6195万袋,带动贫困户4051户、7138人,户均增收1611元。目前,全县菌包生产能力达到1亿袋。
林下经济具有投入少、见效快、易操作、潜力大等特点。对此,拜泉县以市场为导向,深入分析生态资源优势,坚持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将林菌经济确立为县域主导产业。先后组织专人赴牡丹江、佳木斯,辽宁葫芦岛、岫岩,河北平泉等地,对食用菌、香菇基地建设、龙头企业、专业市场等林菌全产业链进行实地学习考察,确定“以黑木耳、香菇两翼发展为重点,以建设食用菌产业带为基础,培育打造食用菌全产业链”的发展路径,并聘请东北农业大学专家科学论证香菇产业,编制了《拜泉县林下经济发展规划》,制订了《拜泉县林菌产业发展五年规划》。
食用菌种植已经成为许多贫困地区产业扶贫的重要模式
在食用菌扶贫产业开发中,拜泉县围绕做大做强产业,着力在深加工和延长产业链上下功夫,拉长产业链条,打造全产业链,招商引进食用菌加工龙头企业两家。卓建集团黑木耳全产业链项目,总投资1.85亿元,建成菌包厂房和养菌室,年生产菌包5000万袋。鑫鑫菌业产业园区,总投资2.8亿元,建成标准化智能化菌包生产线四条,年产菌包5000万袋,并建成蘑菇酱、灵芝酒、速冻水饺、代饮茶、糕点等系列生产线。鑫鑫菌业黑木耳成为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创建“绿生活”品牌连锁店,产品销往上海、杭州、福州、广州等地。目前,全县已形成“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的生产格局。
拜泉县投入扶贫资金22667万元扶持食用菌产业,统筹用于以奖代补、公益岗位、重度贫困户直接补助。拜泉镇222户贫困户将扶贫小额贷款1110万元入股鑫鑫菌业托管经营,企业按照不低于8%的红利标准,每年返还贫困户股金4000元,连续返还三年,贫困户保底分红1.2万元。通过创业就业扶贫,拜泉镇有三户贫困户到波巴布食用菌合作社自主经营食用菌大棚六栋,可实现利润7.2万元,户均增收2.4万元;贫困人口到食用菌基地务工715人,人均增收1953元。
此外,拜泉镇党政班子成员担保,贷款185万元入股鑫鑫菌业,获效益42.5万元,全部用于扶持贫困户发展产业,带动201户贫困户、355人发展雪莲果庭院种植,实现贫困户多产业多层次覆盖。
李涛是四川省绵阳市安州区农业局雎水农业服务站站长、助理农艺师,2018年6月,同安州区援彝干部前往大凉山助力脱贫攻坚。
“塔拉村给我最初的印象就是穷。低矮破败的土坯房,人畜合住,白色垃圾随风飞舞,鸡鸭牛羊狗到处乱窜,村里的留守儿童和年迈老人成了村上最主要的居民。年轻人除了村干部以外,几乎见不到了。”李涛说。
越西县白果乡塔拉村,属全彝族聚居的二半山区,108国道横穿全乡境内,成昆铁路白果站也设在塔拉村。除此之外,这里还是古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但因海拔高,环境恶劣,土地资源稀缺,劳动力严重流失,经济发展困难。
要想实现稳定脱贫逐步致富,发展产业是关键,但李涛到任后发现,在这里发展产业没那么容易。
“这儿是一个峡谷地带,两边都是山,搞其他的种植不现实。这边的特色农业苦荞、土豆等这些稍微可以种得出来点,但是产量不高。”
塔拉村的土地资源十分匮乏且多以山地为主,种植业成了硬伤。随着年轻人的大量外出务工,耕地变为了荒地荒坡,如何让土地继续提供财富,李涛带领驻村队员们对当地的气温、湿度进行调研。
“根据调研结果,依据塔拉村的实际情况,发现这里只有种食用菌最合适。我们与村两委的村干部开群众大会共同商议,成立塔拉村农民种植合作社,专门种植食用菌。”
目前,塔拉村共种植了50亩高产食用菌,为降低种植风险,采用“公司+农户+合作社”的发展模式,把贫困户纳入合作社,帮助贫困户增收。
到2018年年底,已完成了第一批高收益食用菌羊肚菌的种植。截至今年3月,羊肚菌长势良好并已收到成效。
食用菌种植获得了成功,也带动了当地村干部和贫困户的积极性,但李涛知道,只靠种植羊肚菌,对于带动村民致富增收始终是杯水车薪。
“目前我们继续发种子,进行多品种食用菌的种植,包括袖珍菇、鸡菇等,争取一年到头都有产出,我们将建立自己的菌种厂,来扩大生产、扩大规模。我们最终的目的是通过两三年的努力,把这里打造成白果乡乃至越西县,甚至凉山州的食用菌之乡。”
“不管是农民工或是贫困户到基地来务工,每天工钱是80元—100元,每人每月工资2000元左右。”广西贺州市钟山县回龙镇菌美人间食用菌产业示范区的扶贫产业基地里,正在扶贫车间工作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董美菊高兴地说。
走进回龙镇菌美人间食用菌扶贫产业基地,只见村民们和贫困户正在抢抓季节忙着采摘黑木耳,基地的员工也正在回收黑木耳。将一部分产品保鲜外销广东等地,市场供不应求;另一部分产品用于深加工,直供当地超市和市场,带动了贫困户持续脱贫增收。
去年12月,菌美人间食用菌产业示范区被广西壮族自治区授予“广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称号。食用菌扶贫产业基地以种植黑木耳为主,核心区规划面积500亩,其中智能化菌棒生产运营中心30亩、食用菌标准化养菌园150亩、黑木耳连片核心种植示范园320亩;拓展区800亩,辐射区1200亩,总投资5000多万元。成立了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吸引了12户贫困户用小额信贷资金入股,有33户贫困户入社。合作社采取“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黑木耳收购价格25元/斤,除去成本和人工费,户均每亩纯利5000元左右。同时,基地还围绕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这条主线,建立了黑木耳扶贫生产车间,优先安排有劳动能力或因家庭原因不能外出打工的贫困户就地就近就业,让贫困群众和贫困户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就业岗位,实现稳定收入。
去年,回龙镇因地制宜积极扶持以种植黑木耳为重点的各类基地和专业合作社发展扶贫特色产业,大力扶持贫困村、贫困户参与到发展扶贫特色产业中来,全镇共投入扶贫特色产业奖补资金近60万元,奖补贫困户339户,平均每户补助1761元,让群众吃下定心丸。
与此同时,回龙镇已创建的各种基地或专业合作社租用群众和贫困户的田地发展扶贫特色产业,不仅给贫困户带来稳定的租金收入,还就近吸纳周边贫困户和村民就业。菌美人间基地负责人胡锡强介绍说:“基地用工分为季节工和短期工,用工多的时候有300多人,一般的时候也有200人左右,现在有30多户贫困户在基地务工,每人每月工资1300元—2500元,基地每月支付务工人员工资总额30万元以上。”
回龙镇积极依托扶贫特色产业,让基地、合作社、农户组成脱贫致富共同体,让贫困户参与到产业链中来,有效地加快了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