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需要适当的心理边界

2019-08-26 05:25钱如俊
中华家教 2019年2期
关键词:两棵树刺猬边界

钱如俊

有位母亲告诉我:“现在熊孩子花样多着呢,前两天不听话,我发飙了,她就在那抹眼泪,说这不是她想要的世界,我也不是她想要的妈妈。这才上大班呢,说话就一套一套的,这样下去到她初中时,我要么修炼成云淡风轻,要么气成心肌梗死了。”

这位母亲的遭遇,看上去是教育问题,如果换个角度看,则是母女之间的人际关系冲突。

生物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为了研究刺猬在寒冷冬天的生活习性,把十几只刺猬放到户外的空地上。这些刺猬被冻得浑身发抖,为了取暖,它们只好紧紧地靠在一起,而相互靠拢后,又因为忍受不了彼此身上的长刺,很快就又各自分开了。可天气实在太冷,它们又靠在一起取暖。然而靠在一起时的刺痛使它们不得不再度分开。挨得太近,身上会被刺痛;离得太远,又冻得难受。就这样反反复复,最后刺猬们终于找到了一个适中的距离,既不太远也不太近。

这就是社会心理学中的“刺猬法则”,说的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在注重亲情的中国式传统文化背景下,父母很难与子女很好地分离,自我心理边界常常模糊不清,以致引发冲突。那么,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心理边界在哪里?

是大小不同的两棵树

毫无疑问,每个父母都爱孩子,然而就是这份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让孩子从小到大,一次又一次,被妈妈充满母爱的刀雕刻着。孩子在被照顾、被学习、被管理、被规划的过程中非但没有体会到爱,反而有强烈的束缚感和压力感,甚至产生怨恨情绪。究其原因,正是父母模糊了和孩子之间的边界,成了一个“合体”。

父母与孩子,犹如长在地上的两棵树,彼此是独立的,谁也代替不了谁。

婴儿时期,孩子与母亲处于共生状态,此时的婴儿和母亲没有心理边界,不分你我,所有一切都依赖母亲去完成。渐渐长大后,孩子开始觉察到自己原来是独立的个体,这个认识便是分离的开始,也是建立心理边界的开始。

孩子的成长,本质上是实现自我的过程。亲子关系中,父母要从“刺猬法则”中学会与孩子保持适当距离,不要过于干涉他们的自我空间。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父母应该慢慢调整与孩子每个成长阶段的最佳距离,让孩子一步步独立地走向社会,实现完美蜕变。

是根须相连的两棵树

“刺猬法则”不仅告诉我们挨得太紧会扎着,还告诉我们离得太远又会冻着。若是把父母与孩子的彼此独立看作彼此孤立,很容易造成父母在育儿过程中的不管不顾,给孩子带来另一种伤害。

近又不是远又不行,这种心理距离如何拿捏?有研究提出了三阶段模式:

NO.1阶段 父母控制(6岁以前)大部分重要决定由父母做出,完全依赖。

NO/2阶段 共同控制(6—12岁)

父母在一定距离内监督和引导儿童的行为,加強儿童的自我监督行为,教儿童知道何时寻求父母的指导。

NO.3阶段 儿童控制(12岁以上)

儿童自己做出众多的重要决定,不完全依赖父母,和父母保持一定的距离。

相较于影子般的伴随,成为彼此病态的共同体,孩子更需要的是懂界限、知进退、不急躁、肯放手的父母。

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有句名言: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孩子与父母,虽然是一小一大两棵独立的树,然而,教育终究是要给对方施加影响的,只是施加影响的方式不是牵扯、控制,而是潜移默化的示范和不失时机地勉励,这正是雅斯贝尔斯所说的“摇动”。

如何摇动?方式只有一个——与孩子共同成长。多数是大树摇动小树。父母应有的姿态是以身作则,尊重孩子的想法和选择,鼓励孩子自理自立,以平和的心态接纳孩子的不足,与孩子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和生活距离,让孩子有长大了的感觉。

也有小树摇动大树的时候。每个孩子都是一位天使,我们为什么需要孩子?他们花钱、花时间,而且还很麻烦……那是因为,孩子来到我们身边,是为了改变我们,千万别以为是送给我们改变的。父母只要保持与孩子一起成长的心态,就会以公平的心态面对,孩子自然也会很放松地与你相处。而且,在与孩子公平面对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自己的好多想法与做法其实并不比孩子高明,还真的需要向孩子学习。

好孩子不是被管教出来的,而是被尊重出来的;不是被保护出来的,而是在挫折中成熟的;不是被规划出来的,而是自我成长起来的。

猜你喜欢
两棵树刺猬边界
守住你的边界
两棵树
有边界和无边界
OF MALLS AND MUSEUMS
我养了两棵树
人蚁边界防护网
两棵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