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获得者家庭教育的共同秘密

2019-08-26 05:25金雀儿
中华家教 2019年2期
关键词:玻尔获得者教师节

金雀儿

每年诺贝尔奖获得者都会引发热议,这些“天才”真的是生来不凡吗?根据以往诺贝尔获奖者的成长经历来看,他们的家庭背景千差万别。大多数人习惯艳羡成功者,而忽略了成功者背后的家庭教育和养成一个好习惯的坚毅之心。

学会尊重孩子的选择

诺贝尔医学获得者屠呦呦出生在一个中医世家,爸爸是一位开堂坐诊的大夫。在爸爸的耳濡目染下爱上医学的她,大学选专业的时候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医学,但并不是家人所期待的中医,而是当时绝大多数人毫无兴趣的生药学专业。这个决定让爸爸有些意外:“呦呦,你选这个专业,那你积累的这么多中医知识,不都白费了吗?”但是屠呦呦却认为只有生药学专业才最可能系统地探索中医药领域。爸爸思量了一会儿,说:“没想到,你比我有更大的抱负!爸爸相信你,加油,你会成功的!”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很多家长特别爱干涉孩子的选择,一切都想掌控在自己手里,并自作聪明地认为,我们在为孩子尽自己的一份责任,也是在帮助不懂事的孩子选择他的未来。孩子没有了选择权,也就没有了生活动力,安心窝在家长给他们筑好的巢里。这对孩子来说未必是件好事情,毕竟孩子的路需要孩子自己去走,即使孩子犯错,家长也要在一旁等待,等待孩子启动自愈能力、自我修复能力、自我辨别能力以及从错误当中还原的能力。

宽容是一种情怀,需要从小培养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母亲没读过书,不识字,但乐观、善良、坚强,明晓事理。童年的莫言有一次跟母亲去属于集体的庄稼地里捡麦穗,守田人来了,捡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母亲跑不快被捉住了,守田人扇了她一个耳光,没收了他们捡到的麦穗。母亲的嘴角流血,无望地坐在地上。多年之后,那个守田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莫言相遇。莫言想冲上去找他报仇,却被母亲拉住了。她平静地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同一个人。”

父母的行为会影响孩子的胸怀。父母用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工作、对待他人,会对孩子产生非常直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傅雷家书》中是这样教导孩子的:理直也不要气壮,得理也要饶人。拥有宽广的胸怀,是家长必须给孩子上的一课,不在别人的错误上浪费情感和时间,也不因怨恨让自己的灵魂变得丑恶。宽容是一种善良,是一种胸怀和气度,更是一种境界。而情怀是需要从小培养的,意志、胸怀、品德等这些最重要的因素不是通过父母的说教等“显教育”就能产生效果的,而是通过父母的行为(即“潜教育”)融进孩子的血肉里的。

玩是一门学问,会玩则是一种能力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生活在一个人才辈出的家庭之中。小时候,朱棣文是一个干什么都很专注的孩子,还特别贪玩,妈妈却允许孩子们这样做,说这样玩可以锻炼孩子的身体和胆量,甚至“纵容”孩子去玩。她认为:“玩是天性,孩子有权利玩。”之后,因为这些“玩”的经验,启发了朱棣文对科学的思考。他说:“我从小就养成了自己动手做事的习惯,也让我的双手更灵巧。”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游戏在孩子生活中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具有与成人活动、工作和劳动同样重要的意义。”玩,既是孩子的生活方式,也是孩子学习的重要途径。在玩的过程中,孩子会试着用已知的知识去解释发现的疑司,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未知的世界,用与他人相处的方式学会处理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让孩子学会玩耍吧,玩都不会的孩子,还能会什么?

与成绩相比,成长是才第一位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的母亲是儿童心理学教授,父亲是研究土木工程学的专家,他们都有很好的教育背景。母亲善于把握孩子的心理,并将知识轻松地传授给孩子。虽然母亲教给他知识,可是从不要求他考700分,她说:“100分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没有什么意义,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培养孩子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才是关键。”

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分数不行,但分数也不是万能的。家长要智慧看待孩子的分数,要看到的是他分数里的空间、肯定他为现在的分数所付出的努力,而不只是一串干巴巴的数字。当然,在向孩子要分数的同时,也要客观分析孩子自身的实力,以及他的兴趣爱好,帮他制订合理的计划,这样才能确保孩子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别让我们的否定,扼制了孩子的探索能力

尼尔斯·玻尔是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玻尔在童年时代是一个行动缓慢但做事专心的孩子。玻尔的爸爸在一所大学任教,常常约一些同事到家里聚会,其中也有艺术家、作家和音乐家以及外国人加入进来,玻尔被允许坐在一边旁听。这些精英常常是一个人讲一个故事,发表意见,然后其他人议论。他们精辟独到的见解在玻尔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很深的烙印。玻尔喜欢动手修理家中的钟表或其他东西,一次,家中一辆自行车的飞轮坏了,玻尔自告奋勇来修理,直接把车子拆了,一时不知道怎么装回去。有人想帮忙,父亲却坚持说:“让他自己来吧,他知道该怎么干。”经过对每个部件的仔细研究,小玻尔成功地把飞轮装配好了。

很多家长看孩子干啥都不顺眼,“你不许干这个”“你不许碰那个”“你应该这样做”“你放下,我来弄吧”……孩子探索的过程若一再被打断,父母无时无刻在孩子旁边指指点点,这不仅剥夺了孩子自我探索、独立成长的乐趣,也无法培养孩子自己掌握学习的能力。尽管有时候孩子的思维天马行空,但是我们仍需要鼓励他们不断地去探索,同时给予他们一定的引导,这样孩子才能获得求真、求美、求善的不竭动力。

请给孩子练习的机会

欧内斯特·卢瑟福是190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卢瑟福兄弟姐妹12人,由于家庭成员众多,母亲叮嘱他们:“每一个成员都要分担责任。”除此之外,他还从母亲那里得到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本书——《物理学入门》。这本书不仅介绍物理知识,还描述了一系列简单的实验过程。卢瑟福从中领悟出,简单的实验中可以探索出重要的自然规律。读完书后,他将自己的年龄和名字歪歪斜斜地写在书页上,他的母亲一直珍藏着这本书。

责任心是人的立身之本,是成长的基础。比如家务这件事,在中国,很多家长怕耽误了孩子的学习,尽量不让孩子碰家务事;还有一种中国家庭的家规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分工非常明确,这样就导致孩子没有团队意识,尤其与国外的孩子对比时,虽然学习成绩可能会很好,但是中国的孩子却往往没有“团队作战能力”。美国素有“领导人教父”之称的丹尼斯·韦特利博士曾说过:“父母最需要给予孩子的不是金钱,而是教会他们如何正确地生活、负责任地工作。”

父亲的珍藏 佟才录

父亲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收藏爱好者,但他却永久收藏了一枚“教师节纪念邮票”和56张“‘尊师重教邮资信卡”。

父亲是一名有着40年教龄的老教师,一生所教的学生无数,可谓桃李满天下。父亲收藏的第一枚教师节纪念邮票,就是他的一位在大学做教师的学生寄给他的。父亲清楚地记得,那是1986年9月15日,他当时正在给学生上课,邮递员给他送来一封信。父亲接过信时,第一眼就被信封右上角的邮票吸引住了。这是邮电部在1986年9月10日暨我国第二个教师节当天发行的教师节纪念邮票,一套一枚,面值8分。图案由一块黑板、一方黄色讲台和讲台上放着的一束献给教师的鲜花组成。父亲用手轻轻摩挲着邮票,眼里涌出欣慰的淚水。

那封信是父亲之前教过的一个叫张德明的学生写来的,从小学一年级到五年级,父亲一直是他的班主任。张德明很努力,品学兼优,后来考上了大学,毕业后留在了省城一所大学教书。在信里,张德明对父亲多年的辛勤培育表示由衷的感谢,并说他特意选了这样一个有着特殊意义的日子,连夜写好了一封书信,赶到邮局买了一张新发行的教师节纪念邮票粘上,寄给远方的老师。

时光荏苒,一晃40年弹指而过。

2001年9月10日,是父亲在三尺讲台上度过的最后一个教师节。在那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里,父亲所教班级的56名学生,每人买了一张xk3“尊师重教”邮资信卡送给父亲,祝父亲节日快乐。父亲说,他当时看着那56张贺卡,心里涌出的第一个念头就是:40年无怨无悔执着教育,他真的觉得值了!

相比于收藏家收藏的名贵字画和古玩,父亲收藏的“藏品”简直不名一文。然而在父亲眼里,它们却是无价之宝。

猜你喜欢
玻尔获得者教师节
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获得者 ——胡邦宁
《教师节快乐》
又是一年教师节
教师节的礼物
担心我比你早获奖
爱因斯坦的执着
玻尔崭新的思想
教师节的礼物秀
历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玻尔轨道量子化理论在高考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