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元魁
对于中国的孩子来说,考试几乎贯穿于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每一个年龄阶段,从小到大要经历无数次大考小考。现在已经是5月底了,很多学生将迎来自己求学生涯的一次重要考试——中考或高考。在每年的这种选拔性考试中,你会发现学生的表现大致有这么几种情况:考前准备充分且超常发挥,考出了从未有过的好成绩;考前准备充分且发挥稳定,取得了自己理想的成绩;考前准备充分但临场发挥失常,成绩远逊于自己的平时成绩;考前准备不充分但超常发挥;考前准备不充分且正常发挥;考前准备不充分且发挥失常。
同样是面对考试压力,为什么不同的人会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呢?考试考得好不好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但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他们长期面临着一种压力问题——考试焦虑。南京大学周仁来教授及其在东南大学研究生团队的最新研究表明,初高中生考试焦虑的比例近15年来一直稳定在30%左右,大学生的考试焦虑比例随着年代迁移而逐年增高。
从心理学的定义来看,考试焦虑是一种情境特异性的人格特质,表现为在面临考试或评价情境时,部分学生会表现出过度担忧、无关思维、心理混乱、紧张及相应的生理唤醒。过度担忧往往表现为茶饭不思、自言自语等行为改变;无关思维往往表现为胡思乱想、思维频繁跳跃、说话逻辑性差等行为改变;心理混乱表现为难以长时间保持注意力、记忆力下降、在平时作业中出现低级错误等行为改变;紧张表现为敏感性增强、误触误碰增多等行为改变;生理唤醒包括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呼吸紊乱、腹泻腹痛、恶心呕吐或其他躯体不适症状等生理改变。
考试焦虑是一种非常情境化的特质焦虑,同时伴随有生理和行为的变化,并且焦虑程度也有高低水平之分。只要不是长期的过度焦虑,一旦考试这种情境消失,相应的生理和行为一般都会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至正常状态。研究表明,短时间内的过度考试焦虑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并且还会影响学生的睡眠质量和免疫功能等生理状态,导致很多学生平时生龙活虎但一到考试就生病,平时待人接物彬彬有礼一到考试就情绪暴躁、易怒或者闷闷不乐,不过这种生理和行为的改变往往会随着考试的结束而逐渐恢复正常。
然而,很多迎考的学生处于长期较高水平的考试焦虑状态,这种长期过度的考试焦虑对他们生理、心理甚至社交状态都会造成全方位的不利影响。研究表明,长期过度的考试焦虑不仅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还会影响学生的注意和记忆等认知能力,导致心境发生变化,情绪障碍发生率增高,甚至可能引发攻击或自杀等极端行为。
从压力管理的角度上看,考试是一种可承受的压力源,很多人可以以此为动力,将其转化为积极压力,提升自己的注意力水平并改善学习状态。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在没有外部积极人际关系支持的情况下,将考试转化为积极压力,很多人是需要外部支持的;很多学生在应对长期的过度考试焦虑时,没有能够得到家庭、学校或同伴的有效人际支持,反而有可能会把考试这种原本可承受的压力发展为毒性压力(有关压力,详见本刊2017年11月《压力的故事》一文)。
从脑科学的角度上看,大脑额叶是人脑的控制中心,负责了人们几乎所有的高级认知功能。但是额叶也有一个比较重要的“缺陷”,那就是在面对急性压力或情绪波动较大的时候,容易出现短时间的“失活”,也就是功能紊亂。在考试准备期,学生们都知道考试非常重要,有些学生能够积极备考,而有些学生则看上去似乎心思不宁,无法做到有计划、有目的地高效复习准备考试,甚至有强烈的倦怠感。这正是因为在备考压力之下,他们的额叶出现了功能紊乱,使得他们难以保持高度的主动注意去复习迎考。
那么,如何帮助学生缓解考试焦虑呢?我们在这里主要从家庭、学校和个体的角度,给出一些帮助学生进行压力管理和情绪调节的方法,供各位教师和家长参考。
·家庭的角度
家长需要为孩子营造一个轻松备考的心理环境,不要整天唠叨“考不好就没有前途”这种刺激性语言,也不要说“考不好也没关系”这种违心的话,这些语言反而有可能会增强孩子的考试焦虑。关于考试,生活中有一句很通俗的话“大考大玩、小考小玩、不考不玩”,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虽然复习迎考十分紧张,孩子依然需要有适当的体育运动、看电影电视、打游戏等娱乐活动的时间,重视考试但并不只关注于考试,这对于降低孩子的考试焦虑是一种有效的心理策略。
·学校的角度
除了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学业负担,学校也应当为学生创设一个合适的迎考心理环境。在平时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学会鉴别和分析压力源,并且教会学生一系列有关减压的方法,例如紧张一放松训练、渐进式放松训练等。
·个体的角度
根据压力和情绪调节的心理、生理机制,个体进行压力管理和情绪调节主要有2种途径:降低边缘系统的激活水平;增强额叶控制系统的调节功能。据此,我们一般认为对于缓解考试焦虑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采用倾诉、记笔记、听音乐等借助外力的方法。倾诉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缓解压力的方法,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担心、忧虑、苦恼告诉自己的父母、教师或同伴,以寻求他们的帮助和支持。同样,记笔记也是一种类似的方法,也可以达到缓解压力的效果。很多学生喜欢听音乐,只要找到自己喜欢听的音乐,也是一种很好的减压方法。此外,适当吃一点巧克力等甜食,促进脑内多巴胺和β-内啡肽的分泌,对于稳定情绪、缓解压力,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但要注意节制。
(2)回忆以往的快乐经历。回忆快乐的经历可以增加人们对积极情绪的感受,暂时从压力事件中抽离出来,从而达到缓解紧张情绪的目的,并且使得人们能够将注意力更好地聚焦于目标本身。因此,在学校,可以跟同学们一起聊一聊以往的愉快经历;在家里,可以跟父母一起回忆以往的快乐时光。
(3)保持兴趣爱好。虽然迎考的节奏十分紧张,但是我们一般建议不要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学习疲劳的时候,可以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例如弹琴、书法、画画等,有助于平和情绪达到放松的状态,起到调节情绪和减轻压力的作用。
(4)换一个角度看待压力,也就是所谓的认知重评。认知重评是一种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前面提到考试焦虑可能诱发一定的生理反应,人们就可以换一个角度看待这些生理状态的变化。例如,心跳加速是帮助身体准备能量以蓄势待发,呼吸急促是为了使大脑获得更多的氧气以提升脑的工作效率,这些都是身体在自然地帮助我们应对压力(有关认知重评,详见本刊2018年1月《情绪调节的故事(1)——过程与策略》一文)。
(5)运动。大量研究表明,运动可以增加大脑的血流量,加大氧气和养分的供应,短时间内就可以提升大脑的工作效率和注意、记忆等认知能力。此外,运动还可以降低边缘系统和HPA轴的激活,促进脑内多巴胺和β-内啡肽的分泌,从而起到缓解压力、调节情绪的作用。对于每个人而言,运动是一种最为便捷又十分有效的减压方法。
(6)正念。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运动,那么正念就成为了这些人首选的减压方法。正念是一种特殊的心理过程,类似于认知行为疗法,可以起到训练大脑功能的效果。正念通过让人们专注于呼吸、专注于感受或其他事物,训练自己的大脑达到清晰专注的状态,从而摆脱负面情绪对人的纠缠,提升人的心理应对能力。脑科学研究表明,正念可以显著增强额叶的功能,加强额叶与杏仁核之间的信息沟通,提升额叶对杏仁核的神经调控效能,从而达到情绪调节和缓解压力的效果。
(7)投身志愿服务。这是一种很容易被学校、家庭和个人忽视的缓解压力的方法。通过帮助有需要的人,人们可以体验到欣慰、满足等轻松愉悦的积极情绪,进而达到调节情绪和缓解压力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