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ST建造和调试进展

2019-08-26 05:43
大众科学 2019年5期
关键词:钢索脉冲星接收机

中国天眼是贵州的骄傲,也是中国的骄傲。下面,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FAST工程副总工艺师孙才红研究员告诉我们FAST的建造和调试进展。

FAST从无到有,我见证它整个生产过程,所以非常自豪。

现在FAST对于中国还是世界来说都是比较时髦的,它的诞生,我们看看原动力。一个无意当中的发现,开设了天文观测方法,为整个人类贡献了四大成果。第一是脉冲星,脉冲星验证了中子星的存在。这方面的观测,甚至比我们现在的各种成绩大得多。另外外星际分子对生命起源、星系示踪体,还有微波背景的辐射,宇宙的碰撞,还有类星体改变了对宇宙的认知。

有了大口径的望远镜,我们可以观测到更遥远的宇宙、更早期的天文结果。从这里我们可以研究宇宙的起源、恒星起源以及演化的過程。对于天文学家来说,一直追求的是大口径的望远镜。

从1972年以后,传统的望远镜建设到了100米口径,但是由于风力的影响和重力的影响,给整个望远镜的精度带来了影响,使得100米口径的望远镜很难突破,我们要通过其他方法实现更大口径望远镜的研制。这样才能进一步满足我们天文学家的要求。

对于FAST来说,其实它的原理很简单。首先看一下,抛物面和球面的切合度。一般传统的望远镜,可以看到红颜色的部分,紫红曲线部分还有蓝颜色的接收部分,紫红部分是抛物面,蓝颜色就是接收机,望远镜就是一个反射面和接收机,形成一个接收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我们可以随机旋转宇宙中的任何一个天气,这个望远镜就是传统的望远镜形式。我们观察S2的这个天体,整个下面的曲线是500米的曲线球面,就紫红色变成了抛物面,它们所接收的天体电磁波集中在这个地方,所以反射面一直是变形的。而接收机在口中时时刻刻运动的,比如说天体从S1到S2,随着地球运转我们反射面随时跟踪变形,我们接收机在空中是随时运动的。

这个是FAST整体的原理,并不是很复杂。要建设这个望远镜我们要做3个主要的工作。第一是要找一个适合望远镜建设的台子。我们使用的手机都是无线电的信号,选择这个地方我们希望远离无线电的干扰源。第二是需要这个地形能适合我们500米口径球面的,这样切合度比较高,不然所有望远镜投入这个开发都不够。第三是不存水,喀斯特地貌。第四是地质结构要比较稳定。我们要做到主动变形的反射面,我们如何实现主动变形呢?最终方案我们也讨论过分体面板,最后我们采取索网实现反射面。这个索网是安装在环梁上还是安装在山体上等等,在这过程当中我们不停对反射面整体进行系列优化,形成了我们现在的最终方案。

我们的望远镜跟美国的305米口径望远镜原理是不同的,我们可以看到,其实通过大平台的方式接收机在轨道运行,如果FAST从这个程度根本达不到。我们通过6台、6根钢索拉着接收机,通过长度的改变使得接收机在空中运动。6索的运动达不到我们的精度,我们安装了角度改变格,我们6台+6根铁索,下面的大型索网,索网由一根根下拉索的长度改变决定了整个网反射面形状的改变,这个是我们的望远镜。

那么望远镜有多大?其实500米口径,在我们脑海里是一种数据。事实上我们有一个同事进行了一个计算。它的大小如果装满水的话,能够让全世界每人有4瓶水。当然这是容积大,实际上反映了望远镜整个包括设计、建造过程中的困难和艰辛。

我们的反射面是通过索网变形来实现的,索网是通过钢索来组装成的。钢索因为不停变形它需要提高强度,其实这个钢索在我们发射立项以后,这个钢索都没有能够得到解决。从当时的工艺各个方面,我们所采购到的这种钢索,进行了所有的实验,都无法满足FAST望远镜的使用要求,这时天文界对我们最终是否能够实现发射都是持悲观的情绪。一直到最终我们通过反复的实验失败,最后形成了这个钢索,满足我们使用的要求。所以说这个本身是FAST研制当中的一次危机,而事实上我们度过了一个难关,当时对我们压力非常大,试验成功,FAST前景非常好。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个下靶的触动器,整个过程达到这么高的精度,是一个奇迹。

我们圈梁的建设过程,还有反射面,整个反射面安装非常困难,我们山区无法通过大型的机器安装,都是这种传统的方式,圈梁就是堆积木的方式进行安装。这样,我们一些建筑的基础,比如说塔的基础,圈梁的各个基础,我们无法通过大型机械来做。如果说在北京或者在我们贵州附近,我们可以通过大型的挖掘机做这个工程。而在这里,我们只能通过人工一点一点打,最深的井达到38米,整个建设过程非常艰辛。

索网建设工程,所有都是在空中建设的。科研支撑塔的安装过程,整个工程聚集了几千名工人的辛勤和汗水。竣工以后并不是工程结束了,而是一个新的开始。这是我们的调试工作,我们望远镜越大,灵活度越高,但是也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有代价的。这个代价就是系统的构成非常复杂,设备非常繁杂,它的可靠性各个方面对我们都带来一些影响。这样,我们在调试的过程当中,要进行系统的性能整合,有100多名专家参与我们工作,科研机构就有好几家,第一是工期比较紧张,越早建成我们天文研究越受益,这样我们通过4个月的调试,使得我们的科研仓可以很自由的伸到空中,按照我们设计的轨道进行运动。包括对于天体的跟踪,我们的扫描观测都没有什么问题。

那么我们把整个的系统调适安装到我们的设想运动以后,跟踪天体进行运动。实现了跟踪以后,当时南老师已经生病了,但是一直关注我们整个进程。我们跟踪成功以后,他非常欣慰。从天文学界对我们望远镜最终能否达到设想的目标很担忧。在这里,存在很多难点,比如说我们所使用的测量设备是全站仪,受到各种影响,但我们都克服了。

最终我们能够打造整体的测量基准达到0.1毫米,最高的精度能够保证在0.1毫米的要求。有了这些调试以后,我们可以达到整个FAST望远镜要求的灵敏度,比世界已知的望远镜高了很多,是GBT望远镜性能的10倍。有了这样的指标我们可以取得一些观测成果,包括对于脉冲星观测,发现90多颗脉冲星候选体,认证了65颗,发现毫秒脉冲星——这是FAST通过跟踪伽马射线点源3FGLJ0318.1+0252,首次发现的一颗毫秒脉冲星,然后又通过FAST与费米伽马射线卫星大视场望远镜(Fermi-LAT)的国际合作认证了此次新发现。这些成果我们发表在《中国科学》杂志上。

从我们的感受来说,我们要不忘初心,对我们FAST整体工程人员,我们不仅要建一个最大的望远镜,我们要建一个好用的望远镜。

我们的初心就是我们的追求、我们的信念、我们的情怀。我们也有很好的希望,希望以后的天文学家们能够使用好这个望远镜,我们也会做好后期保障工作,起到绿叶的作用。

我们也知道,望远镜建成以后,我们后续的工作是进一步为天文学家服务,以后我们真正的主角是天文学家们。当然刚才谢校长也说,一旦取得成就,我们工程人员也希望能够被大家记住,这是我们参加工程建设的人员,他们也像南老师一样都有20多年的奉献!(编辑/潘国虎)

猜你喜欢
钢索脉冲星接收机
命运在你自己的手中
基于频率引导的ESM/ELINT接收机的设计与实现
走钢索
宇宙时钟——脉冲星
让脉冲星来导航
被自己砸伤的脉冲星
飞机软式操纵系统钢索预加张力计算方法
DVB—S免费机刷机之五
走钢丝
CDMA系统中2-D RAKE接收机的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