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朝鲜族文化中的儒家思想

2019-08-26 06:51修政
神州·上旬刊 2019年8期
关键词:朝鲜族儒家思想

修政

摘要:中国朝鲜族在迁入中国之前已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儒家的精华“仁、礼、孝、学”在中国朝鲜族的社会生活中逐渐扎下根,潜移默化地融入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礼仪风范中,并普遍得到遵循和认可。

关键词:中国朝鲜族文化;儒家思想

早在三国、南北朝时期,中国儒家的经典“五经”(《诗经》、《书经》、《礼经》、《易经》、《春秋》)和“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已进入了高句丽。新罗神文王(金政明)二年(682年)还仿照唐朝正式设立国学机构,向国学生们讲授儒家“五经”和“三史”。新罗元圣王四年(788,唐贞元四年),新罗改变“以弓箭选人”的旧制,开始设立“讀书三品科“。尤其是到李朝时期把儒学定为国教,儒家思想的影响深入至朝鲜的政治、文化生活之中。

朝鲜族在近代和现代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在19世纪中叶至1910年,受严重自然灾害的朝鲜北部难民为了谋求生路,纷纷涌入中国东北地区。1910年日本开始对朝鲜半岛实行殖民统治,致使破产农民和反日爱国者迁入中国东北。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夕为止,移居中国东北的朝鲜人已经达到100万。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八一五”光复时期,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移民政策,被迫迁了一批“屯垦民”。1946年以后,朝鲜人陆续回朝鲜半岛,留下来的朝鲜人在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以中国少数民族的身份成为中华民族的成员。

中国朝鲜族在迁入中国之前已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儒家的精华“仁、礼、孝、学”在中国朝鲜族的社会生活中逐渐扎下根,潜移默化地融入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礼仪风范中,并普遍得到遵循和认可。朝鲜族迁入中国后形成民族集聚区,继续保存和发扬自己的传统文化,同时吸收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中国朝鲜族文化。

1)仁学:儒家思想的核心思想是仁学。仁学的核心是仁爱、仁义。孔子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指出只有做到“仁”才会有正确的爱和恨。和谐是“仁爱”的表现方式之一。《礼记·中庸》认为“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儒家思想,认为礼的作用在于使人的关系和谐为可贵,将和谐视为正天地、育万物的不二法门。和睦相处、相互帮助、相互关爱是朝鲜族的优良传统,儒家的“仁爱”体现在朝鲜族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农业生产中,朝鲜族广泛建立了“品阿西”(1)、“都例”(2)、“荒都”(3)等民间组织,相互合作、共同战胜灾荒。在农闲期,朝鲜族最典型的劳动是编制稻草用具,其中包括稻草屋顶。大概十月开始全村就铺新屋顶,这种作业没法一个人完成,需要全村以互助的形式挨家挨户轮流去铺。没有年轻人的家庭好几年也换不了新屋顶,邻居们就会选个日子去帮忙。村民们的团结合作还体现在拔河游戏上。村民们从比赛前三、四天开始准备拔河绳,因拔河绳需要大量的稻草,需要收集全村的稻草,由村民通力协作编制。(4)朝鲜族的传统拔河是村落与村落之间的对抗赛,需要全体村民不论男女老少都要参加。朝鲜族通过拔河等集体活动的合作,增强村民的凝聚力、团结心。不仅如此,谁家办婚礼、寿宴还是丧礼,左邻右舍甚至全村都动员起来,互相帮助。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仁义同时也是道义精神的升华。1919年3月,东北地区的朝鲜民众掀起了一场以龙井三一三反日大示威为中心的大规模反日运动,并着手组织反日武装团体,开始武装斗争。1920年,朝鲜民众反日武装取得著名的“凤梧桐战斗”和“青山里战斗”大捷。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全国抗日战争爆发,朝鲜民众站在武装斗争的最前线,不怕牺牲,坚持抗日。在全部抗日战争中,先后有数十万朝鲜民众参加了这一艰苦的英雄事业,数以万计的朝鲜民众流血牺牲,出现了李红光、李光林等抗日英雄。在抗日战争时期,仅在延边地区牺牲的革命烈士就有3,301名,其中发朝鲜族为3,204名,占抗日烈士总数的96.8%。中国朝鲜族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用生命捍卫着国家和民族的尊严。

2)礼让:孔子认为“丘闻之,民之所由生,礼为大。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疏数之交也。”讲究礼节原则是儒家思想的根本内容之一,礼仪对于一切人的一切言行都有具体的规范作用,它涉及君臣、上下、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一切人的言行。“礼者,不可不学也”儒家认为,作为一个人,必须知礼、懂礼、行礼,礼仪是一个人不可或缺必须学习的东西。朝鲜族历来以讲究礼仪闻名,在文化表现上更是带有儒家思想的诸多特征。朝鲜族的长幼有序,体现在语言和重视辈分上。朝鲜语是有“阶称”的语言,晚辈对长辈说话必须用敬语,平辈之间,如果互不熟悉,也要用敬语。用餐时,老少不同席,老人有单独的饭桌,待老人举匙动筷后,全家人才能开始用餐。家里来老年客人时,所有家庭成员都要躬身迎接。父子不能同席饮酒或吸烟,如家宴时年轻人与老人同席不能回避时,饮酒一定要转身背席,吸烟不能向老人借火,如在老人面前抽烟,要用手挡着吸。

《礼记》中“男不言内,女不言外”,“内外不共京,不共湢浴,不通寝席,不通乞假,男女不通衣裳”,这种儒学伦理规范对朝鲜族的影响之深远体现在男女有别上。对夫妻而言,男主外女主内,男子在家不做家务,女子对男子讲话时必须用敬语。朝鲜族传统民居的格局上也体现了“男女有别”、“长幼有序”、“尊老爱幼”的传统礼仪观念。朝鲜族传统的民居通常分为内室、上房和外屋。内室由中年妇女和孩子们居住,位于厨房上面,便于妇女们出入厨房和做饭做菜。上房位于内室上面,多为新婚儿子与儿媳妇或上学的子女居住。外屋也就是正房,位于上房上面,男主人或男性老人居住。这个房间的功能是供家长或男性长辈生活起居和接待客人,禁止女性和孩童擅自进入。近代,随着生活环境、家族形态等的变化,礼仪风范的具体内容和形式有所变化,但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的观念至今被传承了下来,这与儒家的礼仪思想是分不开的。

3)孝道:朝鲜半岛早在新罗时期,以《孝经》为必修课之一,宣扬孝道。《孝经》里写道“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指出孝是道德的根本。“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朝鲜族深受《孝经》的影响,他们认为子女的身体直接受之于父母,自觉地保重身体,不伤害身体,让父母放心是孝行的第一要求。作为子女要奋发努力,有所成就,留给后世一个非常好的名声,从而使父母在天之灵也得到彰显和荣耀。朝鲜族把这种“扬名于后世”看作最伟大的孝。

孔子说过:“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朝鲜族子女对父母的孝道体现在侍奉和恭敬上。不仅诚心诚意照顾着父母的饮食、起居等日常生活,还为父母用心操办花甲礼、进甲礼、回婚礼等。花甲礼是朝鲜族为60周岁老人举行的生日宴会。摆寿席时,寿席要有五寸至一尺高,寿桌上例行摆放糖果、肉品、糕点和酒水等。花甲礼必备寿礼食品不下50种,以此表达对父母的重视。寿礼开始,先由老人的子孙们按男女长幼次序,敬酒、行大礼,以示祝寿。2011年,辽宁省丹东市、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申报的朝鲜族花甲礼,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朝鲜族非常重视为父母临终,把不守父母之终看作是很大的不孝。认为“孝”观念不应当仅仅停留在对于生者的敬事阶段,还体现在对逝者的继续尽孝。高句丽丧葬礼仪中的这句话,正是子女对亡故父母尽孝的体现。“死者,殡在屋内,经年,择吉日而葬,居父母及夫葬,服皆三年,兄弟三月,初终哭泣,葬则鼓舞作乐送之。”《论语》中也记载,“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以上两句话中可以看出,高句丽丧葬礼仪和孔子的主张是相通的,都肯定了“三年之丧”,主张对已故父母尽孝。朝鲜族在丧葬礼之后,每年在一定的日子里举行祭祀。祭祀同丧葬一道被朝鲜族所重视,其种类也有许多。主要有忌祭、花甲祭祀、生辰祭、年中节祭等。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祭祀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但是朝鲜族在清明节、中秋节、春节等重大节日里总是不忘祭祀祖先。如孔子所言“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吾不与祭,如不祭”,朝鲜族用心准备各种祭品,由子女按长幼顺序依次给祖先敬酒、磕头。这种朝鲜族对父母的孝道是“生,事之以礼;死,祭之以礼”,“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等儒学孝行的典型反映。

4)好學:孔子在《论语》“学而篇”的第一章中提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从而道出了学习的乐趣。孔子教导学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中国朝鲜族历来崇尚教育,“宁啃树皮,也要让子女读书”,“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就是朝鲜族教育热的真实写照。素有尊师重教传统的朝鲜族,“勒紧裤腰带也要让子女上学”,“学而优则仕”是朝鲜族传统的教育理念。朝鲜族教育可以说是朝鲜族从朝鲜半岛移居到中国时开始的,但那个时期的教育规模较小,普及面狭窄。于1906年在龙井设立了中国境内的第一所朝鲜族学校“瑞甸义塾”。而后,以龙井为中心,朝鲜族相对集中的延边各地接连出现了许多私立学校。到1916年仅延边地区就有学校146所。据统计,1949年三月,东北朝鲜族中学共计70所,朝鲜族小学1500所。1952年,在朝鲜族所在地区全面普及了小学和初中教育,到1958年,很多地区设立了高级中学。1958年,在延边地区基本上扫除了文盲,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也成了全国第一个“文盲退治文化州”。成立于1949年4月1日的延边大学是全国第一所少数民族综合大学,也是进入全国百所“211”工程的大学之一。据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全国朝鲜族人口中接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的人口占朝鲜族总人口的比重为15.38%,比全国平均水平8.88%高出6.5%。(5)如上,朝鲜族受高等教育程度之高与朝鲜族历来崇尚教育是分不开的。

朝鲜族的儒家思想不仅体现在仁爱仁义、遵守礼仪、注重孝道、读书好学上,还渗透到朝鲜族所呈现出的勤劳、朴素、贤惠、善良、乐观豁达等特点之中。儒家思想对朝鲜族文化的重塑带来了诸多积极的影响。但是朝鲜族文化中也保留了男尊女卑、注重繁文缛节等部分落后的儒家思想。朝鲜族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摒弃其中消极的东西。如过去,朝鲜族的男尊女卑意识浓厚,大多数家庭中,男子、父亲仍居于中心地位,妇女要侍奉公婆,相夫教子,恪守妇道,女子地位极其低下。但是到了近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男女平等思想的崛起,朝鲜族妇女也参加工作,有了收入,其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朝鲜族文化受儒家思想影响颇深。朝鲜族文化没有照搬全抄儒家思想,而是去其槽粕,取其精华,吸收其中好的方面,丰富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并赋予了儒家思想新的内涵和精髓。

注释:

(1) 品阿西:是在农忙季节互助换工的劳动组织形式。

(2) 都例:是水田地区农民为完成兴修水利等单个农民无法完成的繁重劳动而建立的组织形式。

(3) 荒都:是旱田地区互助合作战胜草荒的劳动组织形式。

(4) 拔绳的编制方法:先用稻草搓成较细的草绳,再用这些细绳做成相当粗大的草绳作为主绳,这样的草绳其直径约为50~60厘米,长度达300~400米,其前端做成环形,还在主绳上按一定的间隔接上许多直径为10厘米左右、长度为3米左右的支绳,做成的主绳其形状犹如长有许多脚的一条巨大的龙。

(5) 国家统计局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朝鲜族总人口:1,830,929人;大学专科人数:130,639人;大学本科人数:141,342人;研究生人数:9,675人:全国总人口:1,332,810,869人;大学专科人数:68,610,519人;大学本科人数:45,625,793;研究生人数:4,138,585人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16.12.

[2]汪受宽 译注.《孝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11.

[3]孙希旦 撰.沈啸寰,王星贤 点校.《礼记集解》.中华书局,2012.11.

[4]韩俊光.《朝鲜族》.民族出版社,2004.1.

[5]许辉勋.《中国朝鲜族民俗》.延边教育出版社,2015.7.

[6]李兴国,金豪男,张熙奀.《中国朝鲜族文化及其特色研究》.延边人民出版社,2010 (6).

[7]曹福春.《中国朝鲜族文化与孔子的儒家思想》.延边大学,2012.

[8]尹允镇.《朝鲜族教育的历史、现状及其对策》.民族教育研究,2011 (1).

[9]丁明秀.《浅析朝鲜族传统丧葬礼俗与儒家文化》.民族教育研究,2012 (6).

[10]李海英.《朝鲜族稻草文化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2009.3.

[11]杨昭全等著.《朝鲜族革命斗争史》.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12]于澜涛,林娜.《朝鲜族的“花甲礼”》.人文-百科知识,2017.5B.

[13]玄龙顺等著.《中国朝鲜族百年史话》第一集.辽宁人民出版社,1982.

猜你喜欢
朝鲜族儒家思想
“非遗”传统舞蹈的当代构建与审美表达——以朝鲜族农乐舞为例
朝鲜族初中生阅读动机的构成研究
跨界朝鲜族农乐的早期传入、分布及发展研究
传统的重建:现行朝鲜族婚礼的人类学解读
KORE A TOWN
论儒家思想的宗教特质
儒家思想与书法
先秦儒家思想中的老学因素
从“三吏”“三别”看儒家思想在杜诗中的渗透
儒家思想与学佛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