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美峰,黄文华,林祥睿,杜聪致,陈熙春
(1.福建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02;2.清流县畜牧水产局,福建 三明 365300;3.三明市农业局,福建 三明 365000)
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是为保护水产种质资源及其生存环境,在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遗传育种价值的水产种质资源的主要生长繁育区域,依法划定并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水域、滩涂及其毗邻的岛礁、陆域。截止2018年11月,农业农村部审定公布了十一批535处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罗口溪黄尾鲴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是2014年公布的第七批保护区之一。该保护区位于福建省三明市沙溪上游清流县罗口溪境内,全长18 km,总面积200 hm2,其中核心区52 hm2,实验区148 hm2,主要保护对象为黄尾鲴,其他保护对象包括细鳞斜颌鲴、黄颡鱼等物种。保护区上起点为关公凹水电站,下游边界为九龙湖。水电站坝下核心区河道弯曲、比降大、水流湍急,底质多为巨大砾石;实验区由于河道开阔,流速相对较缓,浅滩和深潭交错分布,水流也呈现出急缓结合的复杂流态。
目前,国内河流型鱼类自然保护区,普遍存在生态环境本底调查和科学考察不足等现象,缺乏自然保护区资源本底、动植物种群数量及分布范围的全面调查,更少有系统的动态监测[1]。作为河流型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罗口溪国家级种质资源保护区自建立以来,未曾开展保护区鱼类资源本底调查。保护区建立后县畜牧水产局制定一系列的保护措施,但电鱼现象也偶尔发生,本次调查旨在摸清该保护区鱼类资源状况,为今后开展保护与利用提供参考。
于2018年3、7、10、12月在罗口溪黄尾鲴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核心区、实验区和九龙湖各设置1个采样江段开展鱼类资源调查。
参照《内陆水域渔业自然资源调查手册》[2]。调查渔具主要是三层刺网和虾笼。在3个江段使用相同规格的三层流刺网(内层网目3 cm、外层网目10 cm;网长50 m;网高1m)和虾笼(0.20 m×0.25 m×10 m),相同的作业时间和频次即每个站位每次下午6点到次日早晨7点放置1片三层流刺网,共4次;虾笼每个站位每隔3天收集一次,每次放3个虾笼,共4次。鱼类鉴定依据《福建鱼类志》[3]、《中国动物志硬骨鱼纲鲤形目(中、下卷)》[4-5];鱼类产卵类型主要参照《长江鱼类早期资源》[6];区系和食性主要参照《福建鱼类志》[3]。
优势种、常见种采用IRI指数[7]:IRI=(Ni/N+Wi/W)×fi
式中:N为样品总个数;Ni为样品中第i种个体比例;Wi为第i种的重量;W为所有渔获种类的总重量;fi为第i种出现的船次数占总调查船次数的百分比。本文将IRI≥500的物种定为优势种,100≤IRI<500的物种定为常见种。
鱼类多样性指数采用香农Shannon-Wiener指数(H′)和G-F指数法[8],其公式分别为:
Shannon-Wiener指数:H′=-∑PilnPi
式中,Pi为群落中第i种个体数占物种总个体数的比例。
G-F指数:DG-F=1-DG/DF
式中,Pi=Ski/Sk,Ski为鱼类名录中k科i属中的物种数;Sk为名录中k科中的物种数;n为k科中的属数;m为名录中鱼类的科数。qj=Sj/S,S为属中的物种数,S为名录中鱼类的物种数,P为名录中的属数。G-F指数是0~1的测度,非单种的科越多,G-F指数越高,反之,该指数值越低。G-F指数仅从属、种水平和单种科的多寡来反映某一地区较长一段时间的物种多样性,而不必考虑种群数量和均匀度。
本次调查共采集鱼类36种,隶属4目9科31属(表1)。其中鳗鲡、罗非鱼为未鉴定种,拟腹吸鳅为福建省特有种,鳗鲡、鱼感、赤眼鳟等19种为国家重点保护经济鱼类(第一批)。保护区鱼类以鲤形目最多,有24种,占鱼类总种数的66.7%;其次,鲈形目为7种,占总种数的19.4%;鲇形目为4种,占总种数的11.1%;以鳗鲡目最少,仅1种,占总种数的2.8%。在科的水平上,保护区鱼类以鲤科最多,为22种,占鱼类总种数的61.1%;其次,鱼危科、鱼旨科各为3种,各占总种数的8.3%;再次,鳢科为2种,占总种数的5.6%,其它5科各为1种,各占总种数的2.8%。保护区区系中,草鱼、鱼感、高体鱼旁鱼皮、鲌亚科、鲴亚科、鲢亚科和鱼句亚科属(东亚)等17种为江河平原区系成分,子陵吻鱼叚虎鱼、鲃亚科、鱼危科、鳢科属等8种为南方热带区系成分,鲤、鲫、泥鳅、鲶鱼和鱼旨科等8种为上第三纪区系成分,拟腹吸鳅为中印山区系成分。保护区鱼类区系组成以鲤形目、鲈形目为主,以江河平原区系和南方热带区系成分为主。
表1 罗口溪黄尾鲴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鱼类组成
续表1
注:△表示外来物种,▲表示国家重点保护经济鱼类,★表示福建省特有种。采样点:1.核心区;2.实验区;3.九龙湖。区系成分:RP.江河平原鱼类;TP.南方热带鱼类;ET.古第三纪鱼类;ZY.中印山区鱼类。食性:H.植食性;O.杂食性;C.肉食性;F.滤食性。产卵类型:VE.粘性卵;DE.漂流性卵;DEE.沉性卵;BE.浮性卵;OE.其它方式。下同。
Notes:△was exotic species,▲was national key protection of economic fish,★was endemic species in Fujian Province.Sample stations:1.Core region;2.Experimental region;3.Jiulong Lake.Fish fauna:RP.River plain;TP.South tropic;ET.Tertiary;ZY.Sino-India mountains.Feeding habits:H.Phytophagous;O.Omnivory ;C.Carnivorous;F.Filter.Spawning types:VE.Viscid egg;DE.Drifting egg;DEE.Demersal egg;BE.Buoyant egg;OE.Other spawning type.The same as below.
参照《长江鱼类早期资源》[6],保护区鱼类产卵类型可分为漂流性卵、沉性卵、粘性卵、浮性卵(表1)。其中,产漂流性卵鱼类有13种,占总种类数的36.1%(草、鲢、鳙为漂流性卵,但均为养殖品种,在本水域不能自然繁殖);产沉性卵的鱼类有12种,占总种类数的33.3%;产浮性卵的鱼类有5种,占总种类数的13.9%;产粘性卵和其它产卵类型鱼类各为3种,各占总种类数的8.3%(图2)。保护区鱼类产卵类型以漂流性卵、沉性卵为主。
参照《福建鱼类志》[3]中鱼类食性描述中可知:草鱼、团头鲂等2种鱼类以水草、藻类为食,属草食性鱼类;鳗鲡、鱼感、翘嘴鲌、鲶鱼、子陵吻鱼叚虎鱼、鱼危科、鱼旨科、鳢科等13种鱼类以小鱼、虾、甲壳动物、软体动物、水生昆虫等为食,属肉食性鱼类;鲢、鳙等2种以滤食浮游植物或浮游动物为主,属典型的滤食性鱼类;其他如赤眼鳟、鲤、鲫、鲴类等19种鱼类既食动物性食物也取食植物性食物,属杂食性鱼类。
据IRI指数统计结果表明,保护区鱼类优势种有黄尾鲴、翘嘴鲌、黄颡鱼、罗非鱼、大眼鳜、三角鲂等6种,常见种有细鳞斜颌鲴、鲤、鲢等3种。按重量计,优势种、常见种总重量占总渔获重量的90.9%;按数量计,优势种、常见种占总渔获数量的67.6%,其它27种鱼类大多数为小型鱼类。故本调查针对前9种经济鱼类进行了体长、体重统计,黄尾鲴平均体长164 mm,平均体重72.5 g;翘嘴鲌平均体长为220 mm,平均体重为380.0 g;黄颡鱼平均体长为139 mm,平均体重为51.0 g;罗非鱼平均体长为138 mm,平均体重为78.5 g;大眼鳜平均体长为150 mm,平均体重为91.6 g;三角鲂平均体长为188 mm,平均体重为260.0 g;细鳞斜颌鲴平均体长为160 mm,平均体重为72.1 g;鲤平均体长为168 mm,平均体重为767.0 g;鲢平均体长为309 mm,平均体重为727.0 g(表2)。
本次调查鱼类36种,隶属于4目9科31属。利用G-F指数分析得知,保护区鱼类科多样性指数F指数(DF)为3.66,属的多样性指数G指数(DG)为3.17,属-科多样性指数(G-F指数)为0.13。沙溪2007—2008年调查的鱼类有59种、20世纪80年代调查鱼类有65种[9],经G-F指数计算得知:DF和DG分别为0.20和0.46。
保护区鱼类的Shannon-Wiener指数(H′)为2.32,与闽江流域的其他溪河[10-11]、建溪保护区[12]以及汀江大刺鳅保护区[13]相比,其高于建溪细鳞鲴保护区和汀江大刺鳅保护区,但低于崇阳溪和松溪鱼类多样性指数(图3)。
10年前,沙溪鱼类以鲤、鲴类、黄颡鱼、翘嘴鲌为主,其规格分别为鲤平均体长158 mm,平均体重650 g;翘嘴鲌平均体长210 mm,平均体重110 g;黄颡鱼平均体长109 mm,平均体重20 g。沙溪上游罗口溪保护区的主要渔获种类也为鲴类、黄颡鱼和鲤等,但其平均体长、平均体重均较沙溪鱼类规格大。这可能与该保护区近些年出台严格保护措施,使黄尾鲴等保护鱼类得以“休养生息”有关。
生物多样性可视作所有生物不可降低的复杂性,不存在一个单一的客观的指数测度生物多样性,只存在与特定目的相关的测定方法[15]。G-F指数从属、种水平和单种科的多寡来反映某一地区较长一段时间的物种多样性,而不必考虑种群数量和均匀度[8]。本文利用G-F指数对沙溪不同年代G-F指数分析可知,G-F指数从0.46下降到0.20,表明沙溪鱼类的特点从群落种级分化强烈转变为群落中单种科的数目显著上升、种级物种分化单调。沙溪上游该保护区G-F指数为0.13,种级物种分化更为单调,表明沙溪鱼类群落多样性具有下降的趋势。利用香农指数与其他流域比较发现,保护区鱼类群落多样性处于较好水平。故而,应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测度方法来评价鱼类生物多样性。
根据多年保护区采集鱼类的解剖,观察其性腺发育程度、参考书籍记载[3]等可初步判断保护区主要经济鱼类的繁殖季节(表3):黄尾鲴产卵期为4—6月,以4月为产卵旺季;黄颡鱼产卵期为5—6月;翘嘴鲌产卵期在5—6月,5月为产卵旺季;大眼鳜产卵期为4—6月,以5月为产卵旺季;三角鲂产卵期为5—6月;鲤分批产卵,产卵比较长为2—8月,以3—4月为旺季;细鳞斜颌鲴产卵期为为4—6月,以5月为产卵旺季;赤眼鳟产卵期为5—6月;可见,保护区主要经济鱼类产卵季节主要集中在春季和夏季初,这个时期是加强鱼类保护的重要时期。
表3 保护区主要经济鱼类产卵期
注:■表示产卵期,■■表示产卵盛期,-表示非产卵期。
Notes:■was spawning period,■■was mainly spawning period,-was non-spawning period.
目前,清流县在保护区已开展了大量保护措施:1)加大宣传保护力度。7月为渔业法宣传月,并在保护区的上下游和核心区设立了4个宣传牌,加大对保护区建设意义、保护区功能、有关法律法规等的宣传,一定程度提高人们对保护区的认识和遵守有关法律法规的意识。2)确定禁渔期。根据保护区主要经济鱼类繁殖时间为4—6月,现已确定了4月、5月为禁渔期,建议延长禁渔期为4—6月。3)加大渔业执法力度。近三年来,累计查处渔业违规案件30余起,其中保护区内违法电鱼3起、无证捕捞2起,保护区内生产环境得到改善,黄尾鲴等保护品种资源得到“休养生息”。从捕获的各种经济鱼类规格较大,也表明这几年保护区保护效果初见成效。4)设立土著鱼类驯繁基地和原种场。保护区鱼类中,国家重要经济种类较多,为了加强对鱼类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利用,可以考虑支持土著经济鱼类原种场建设。5)可开展保护区重要经济鱼类资源评估及开发利用研究。跟踪调查和监测保护区鱼类资源动态,对重要经济鱼类资源进行资源评估,为今后开发利用奠定理论基础。
致谢:感谢清流县畜牧水产局水产技术推广站和渔政大队在采样中给予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