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有作为

2019-08-26 09:08赵芳,王铖,朱熙
今日民族 2019年7期
关键词:佤族赵家服饰

·潞江坝咖啡种植 贾翔 摄

那线:“苦”出来的甜蜜

北朝民歌《木兰诗》以“唧唧复唧唧”的织机声开篇,描绘了“木兰当户织”的场景。在保山市隆阳区潞江镇那线村的一个农家小院里,我们又看到了这样的画面。那线自然村距离潞江镇6公里,国土面积0.7平方公里,全村共有农户30户,128人,是云南省8个人口较少民族之一——德昂族聚居的村寨。

·董启良、王洁兰夫妇·

『因为党和国家对我们德昂族政策上的帮助和扶持,让我们现在的生活过得那么好,周边的其他民族都羡慕我们呢。作为德昂族,我很自豪,我有信心把以后的日子过得更好。』

身穿传说的人们

走进小院,一栋有民族特色的民居出现在眼前,屋顶上嵌有龙和太阳的图案,民居旁边的长廊下摆放着几张桌椅,随处可见五彩缤纷的绒线球装饰物点缀其间。小院的女主人叫王洁兰,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德昂族女子。她从小就喜欢德昂族服饰,时常穿戴着去上学。20岁那年,王洁兰嫁到那线村,婆婆是村里有名的织布好手,在婆婆的教授下,她掌握了德昂族传统的织布技艺。“我们这代人结婚的时候都要穿德昂族服饰,后来我发现大家渐渐地也不常穿了,可能到下一代就不会穿了,我觉得不能让我们德昂族的服饰消失。”王洁兰叙述着心底里那份对于民族服饰文化的喜爱。

为了让德昂族纺织传承和发扬下去,2013年王洁兰注册了“潞德服饰专业合作社”。“近几年,生活改善很大,我开始做了以后,大家都觉得这个衣服很漂亮,不管是汉族还是傣族,只要嫁到我们这边以后,结婚都要穿我们德昂族的衣服,村里的文艺队也会来定做演出服饰。”王洁兰说。渐渐地,村里越来越多的人穿上了自己做的衣服,也有不少年轻人到王洁兰家里学习德昂族服饰的制作。“我教着10多个20岁左右的年轻人呢,空闲的时候他们就来我家学习,院子里热闹得很!”

说话间,王洁兰带我们走进了她平时制作服饰的工作坊。屋内颜色绚丽,各式各样的德昂族服饰让在场的人都赞叹不已。德昂族女子有“一身都穿着传说”的美誉,蓝色或者黑色对襟短上衣在襟边镶有两道红布条,衣服下摆边用红、绿、黄三色小绒球点缀,筒裙裙边上有横织的条纹,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支系。“我们德昂族服饰最有特色的是绒线球,不论是女式还是男式的包头,两端都会钉上一些,年轻人的耳坠上、挂包的四周也会用小绒球装饰。龙和太阳是我们德昂族的象征,龙代表母亲,太阳代表父亲,绒球是龙的胡须,像这些亮片是龙的鳞片,裙子上的条纹是龙在水里面翻腾的波纹。”王洁兰一一介绍,“腰箍也是有传说的,只是现在腰箍慢慢地变成了一种装饰品,成了一种美的标志。在我们德昂族看来,姑娘身上佩戴的腰箍越多,做得越精致,越说明她聪明能干、心灵手巧。”

王洁兰说德昂族服饰不仅有很多传说,工艺上也很复杂,制作成本高。“筒裙都是手工一针一线织出来的,要20多天才能做完一条。”为了让自己做的服饰更加精致,她曾到德宏去学习技艺,2017年她还到昆明参加了非遗传承人的培训。在她看来,出去学习不仅仅是知识补短,更重要的是能与其他民族服饰制作的传承人交流学习,微信为他们构建起了属于自己互动学习的圈子。

“多出去走走看看才会有新的想法,以前的衣服花样少款式单一,现在的裙子款式多了,有短裙还有鱼尾裙。你们看这条,我做了改变,试着把横条纹改成竖条纹了,这样显瘦,就像习总书记说的新时代的新人,要在老传统上有创新嘛。”王洁兰挑出了融入她独特想法的“作品”说道,脸上的笑意更浓。

有了新的想法后,她在传统德昂族服饰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改良,带着自己做的4套服饰参加了由云南省文化厅、省文产办和云南艺术学院主办的“云南民族传统服饰展演”活动,有2套服饰入选。“参展的其他民族服饰都太漂亮了,当时我觉得我的衣服不好看,都不好意思拿出来,最后还被选中,太惊喜了,这是我坚持把德昂族服饰做下去的最大鼓励。不单单是服饰,以后还可以做成酒店的床上用品,让更多人了解、喜欢我们德昂族的东西。”王洁兰回忆着参加展演活动的情景,内心的坚守和热爱让她传承发扬德昂族服饰文化的脚步更加坚定。

闲暇时,王洁兰还和村里的姐妹们组起了一支文艺队,自编自演德昂族的歌舞。每逢节日,她们就穿上自己织的衣裙,载歌载舞,歌唱德昂族如今的幸福生活。

从“懒汉”变“榜样”

除了是服饰合作社的“带头人”,王洁兰还是自家开的农家乐的老板娘。2018年初,她和丈夫董启良一同筹划盖新房子,2018年12月,夫妻俩在自家的小院里开起了农家乐。“我们主要是卖早点,周边没有吃饭的地方,大家可以来这里吃了早点再去地里干活,中午回来也可以来吃饭,方便了大家自己也能挣点钱。”董启良谈起办农家乐的初衷。作为芒颜村委会党总支副书记,他对村里的发展了然于胸。他坦言,现在来吃饭的主要是村里的村民,外地人很少,农家乐还不成熟。

·美丽富饶的潞江坝 贾翔 摄

·肉牛养殖·

·王洁兰做的地道农家菜·

“我们的田地一年四季都不闲着,田是比人还累呢!”董启良笑着打趣,开始给我们讲起了他们的四季种植经。根据那线村的实际情况,结合当地的土壤和气温,村民按照不同季节种植黄瓜、玉米、番茄和豆子等蔬菜,形成循环种植链。“黄瓜还没有摘完,豆子就栽下去了,只要舍得苦(努力),过日子一点问题都没有。”董启良介绍,当季蔬菜收获时,会有专门的老板来统一收购,每年都有大量的蔬菜从那线运出销往省外,村民们收入也增加了,一年四季在田间地头忙得不亦乐乎。

“2000年以后,村里的房子从杈杈房变成砖瓦房。过去一下雨老家房子就漏水,得把家里的大盆小盆,能装水的东西都拿去接水。以前我家用的蚊帐几乎都用烂了,我把破的地方打个结又接着用,有记者来我们这里,看见以后都直摇头,那时候生活真的太难了。”回忆着以前那些艰苦的岁月,王洁兰感慨那线村这些年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眼睛湿润了。

“不过现在德昂族的日子好了,村里目前的主要产业还是种植蔬菜、澳洲坚果和咖啡,也有不少人家养殖黄牛。”这些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国家的扶持。“像我家有150多棵坚果,一棵的产值在100元左右,我估摸着今年坚果产量少,价格可能会更好一些。”董启良以自己家的实际情况为例,真切地展现了那线村德昂族群众一天比一天更好的日子。

“说句实话,我们都想不到生活能变得像今天那么好,十多年前,我们寨子路边都是打牌、喝酒,无所事事的人。这几年每个人的精神面貌都变了,一句话就是越穷越懒,越有越想苦(努力),现在大家都是一个看着一个苦(努力),一家比着一家过。”说到这里董启良有些激动,他说看见这些发生在村民身上的变化,让他看到了今后德昂族同胞们团结互助、为美好生活努力奋斗的画面,他发自内心地高兴、欣慰。

“我们村寨的人越来越吃得苦了,有些人早上6点就来敲门吃早点,大家都忙着干活,有时候忙得连午饭都顾不得吃。”王洁兰竖起大拇指冲我们笑着。

把一碗绿油油的新鲜生态菜倒入锅中,小院中来了客人,王洁兰在厨房中忙碌起来。

夕阳西下,远道而来的客人在德昂族的农家小院里品尝用新鲜蔬果烹制的特色菜肴,忙活了一天的人们,三五成群踏着余晖归来,老人们在参天古树下纳凉闲谈……一派安居乐业、欣欣向荣的新景象已跃然纸上。

“因为党和国家对我们德昂族政策上的帮助和扶持,让我们现在的生活过得那么好,周边的其他民族都羡慕我们呢。作为德昂族,我很自豪,我有信心把以后的日子过得更好。”董启良相信,不只是自己,那线村的德昂族同胞们也正铆足干劲,朝着未来向往的生活奋力迈进。

·腾冲风光 申邵怀 摄

中寨:“颜值”和“实力”兼具的司莫拉

“司莫拉”为佤语音译,意为“幸福的人追求幸福的地方”。初入中寨,只觉得安然静谧。转身上坡,于一片绿意中看到了具有佤族特色的寨门,门楣上挂着牛头饰物。往里走迎来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木,木鼓房里架着刻有图腾的木鼓,一草一木都在诉说这里的故事。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中寨佤族自然村离县城13公里,距离腾冲驼峰机场7公里左右,全村土地面积1680亩,有农户72户,人口279人,其中佤族269人,是一个有500多年历史的佤族聚居村寨。

田园诗画

穿过寨子,一条小路蜿蜒着向前延伸,沿着长满青苔的小路往里走,仿佛进入了山谷中的原始森林。周围古树参天,树上挂着牛头,偶有稀疏的光束穿过树枝投射下来洒落一片斑驳的影子,空气中弥漫着神秘的气息。“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是大箐古树群落,其中树龄在500年以上的古树名木有28株。” 清水乡三家村党总支书记赵家清一边介绍着,一边带我们继续往前走。“已经对这些古树名木进行调查、挂牌,进一步保护好这片难得一见的天然古树群。大箐这里还分布着密集的地下泉眼,不仅灌溉了村庄下游的田地,还汇流形成天然水塘,也是比较有特色的景观。”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

跟着赵家清的脚步,踏着湿滑的路继续向前,有水珠滴落下来带来了丝丝凉意。不远处出现了几条涓涓流淌的溪流,听泉赏石,碧溪映翠,让人心旷神怡。“我们要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结合古树群和水体景观在这里打造一个秘境探险的体验区。”赵家清说着对大箐的“规划”,谈起了中寨的乡村旅游。

“2016年度中寨的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投资了750万,在这一片区域,我们规划打造农耕文化体验区、瓜果蔬菜采摘区,还要打造万亩油菜花海,发展体验式观光休闲农业,增加中寨乡村旅游的精品景点,做出自己的特色,实现一村一品,一寨一花,一步一景。”顺着赵家清指的方向看去,在小路的尽头,视野变得开阔起来,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良田、美池、桑竹、水车尽收眼底。“现在,如何把游客留下来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这要求我们每个季节都要有成熟的农产品,比如这一季做玉米粑粑,就要吸引游客到地里掰玉米,然后剥玉米粒,让小朋友来感受推磨,亲子共同体验玉米粑粑的整个制作过程,让游客停留的时间更长。”对中寨乡村旅游的发展,赵家清有自己的想法,他认为做出自己的亮点才是留住游客的关键。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眼前的一切俨然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行走在田间的小路上,嗅着空气中的清香,夕阳下在千亩梯田中耕作的人们,远处慢悠悠犁田的水牛,勾勒出中寨佤乡秀美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致富之路

“我们村现在环境好了,过去是走在泥巴路上,现在是走在火山石铺的路面上,村里面还有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赵家清说着中寨这些年的变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赵家清说,这些变化源于党和国家的扶持帮助,是脱贫攻坚工作取得的成效。在开展扶贫对象动态调整工作中,他多次组织带领扶贫工作队对全村134户547名贫困人口进行走访、调查,摸清底数,掌握致贫原因。逐户落实帮扶责任人、帮扶项目和帮扶资金,准确区分贫困类别,实行一户一档,并全部登记造册。在他的带领下,三家村2017年底顺利实现贫困村退出。“现在群众住的地方不愁了,就想着要提高他们的收入,带领大家共同致富。”作为群众眼中的致富带头人,赵家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在他的推动下,2015年,村里成立了草上飞土鸡专业合作社,争取到项目资金40万元,共养殖土鸡8000多只。通过以点带面的发展模式,发展规模化养殖户2户,以此为支撑,带动群众加入合作社,入社农户由原来的不足50户,发展到现在的109户,其中,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46户。同时,村里还为养鸡农户组织专业培训,选送界头雪鸡苗400只无偿赠与贫困户发展养殖。现在,赵家清与三家村的干部正忙于“草上飞”土鸡专业合作社品牌商标的注册,建立网上销售平台。

“我们的土鸡都是在林地或者茶地里放养,完全是纯生态的。但现在合作社还不成熟,短板是土鸡生长周期太长了,孵化率低,量起不来。”赵家清介绍,传统方法养殖土鸡,成活率和抗病率成为要突破的瓶颈,尽管如此,他对土鸡养殖未来的发展仍旧充满了信心。“现在销路已经打开,有很多家公司打电话来预定,有一定的市场需求,只要产量能起来,销售量是非常可观的。”

关于如何发展壮大农村经济的问题,赵家清还到陕西、江苏等地参观学习,获得了很多经验启示。“最重要的就是要真正让群众得到实惠,要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要把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变为村民们的自觉行动。”

为了拓宽群众的增收渠道,赵家清结合当地的区位优势、气候条件,在村里积极发展新产业。2016年,三家村与制药公司签订合同,示范种植小黄菊75亩;2017年,与晓红食品公司签订“订单青菜”合同,发展“订单青菜”种植数百亩。同时引进石斛、菊花、金铁锁、半夏等特色中药材种植,让旅游观光效益与农业效益实现共赢。

魅力佤乡

在中寨民俗文化陈列馆门前有许多雕刻成人形的木桩,两两放在一起,一高一矮。赵家清介绍,这些木桩是佤族的图腾,这一男一女的木桩象征着和睦的生活和忠贞的爱情。

“自2014年2月份开始,我们清水乡就全面启动了古遗迹、古建筑、古村落和历史人文资源等搜集整理工作来挖掘佤族文化。现在,民俗文化陈列馆已经建设得差不多了,后续我们还要打造一个佤王府。”赵家清说,中寨佤文化底蕴厚重,至今仍完整保留着佤族婚、丧、嫁、娶传统习俗,独特的祭祀仪式和以佤族传统节日为代表的传统文化。

“寨子里大部分人都不会说佤语了,我现在又重新返回来学习佤族语言,就像小孩子学习英语一样,根据佤族的发音,把汉字标注在旁边方便学习,我希望我们的下一代能重拾自己民族的语言。”赵家清说,他们还准备打造一批民族文化传承示范户,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核心,以村民家庭为载体,活态展示民族传统文化,从生活习俗、建筑风格和饮食特点等多个方面还原佤族文化,吸引游客到中寨观光,参加民俗活动、品尝民族特色美食,将文化特色转换成经济优势,推动清水乡产业结构的多样化发展。

赵家清透露,目前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将中寨自然村创建成为佤族传统文化展示园、文化旅游示范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公共文化服务示范村,让“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的成效明显,填补腾冲旅游佤族文化的体验空白,使之成为腾冲国际化旅游城市的又一张新名片。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在赵家清眼中,自己就是个幸福的人,“我去四川当过兵,去连云港打过渔,去缅甸修过路,最后来到中寨。当支书这9年收获很大,看着村里这些年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变得越来越好,我打心底里高兴,虽然物质上的财富不多,但是我拥有了很多精神上的财富。”

如今的中寨,景色宜人,产业兴旺,笑容洋溢在每个人脸上,真正成为了佤族儿女追求幸福、憧憬未来的世外桃源。

(感谢:保山市民宗局,隆阳区民宗局、施甸县民宗局、腾冲市民宗局、昌宁县民宗局对本专题的大力支持!)

猜你喜欢
佤族赵家服饰
云南佤族音乐文化意蕴的传承分析
赵家祥教授
从《长安十二时辰》看唐代服饰
为句承诺,守边1720年的少数名族
论佤族舞蹈的多元文化特征及其社会功能探讨
虱子
Wearing History
做自己个性本色 COCO薇服饰
出版名家:赵家壁
动物大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