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2019-08-24 15:53张希奇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年6期
关键词:三农问题乡村振兴建议

张希奇

[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路线,也是解决新时期我国“三农问题”的基本方针政策,根据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规划分析,农村农业现代化分别涉及社会组织和产业形态两个现代化方面,其中“农业现代化”是指通过对现有农业的现代化改造,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业经济效益、优化农业市场体制;“农村现代化”则要以城乡融合为发展目标,维护乡村主体性的同时实施“新农村”的建设。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三农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从整体来看,中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既要遵循中国悠久农耕文明历程中形成的发展规律,也要符合新时期中国特色“三农”问题的现实状态,基于此,本文展开一些探索,就如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出一些建议。

1 新时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

1.1 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现代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針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一步阐释,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各个领域,其中,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关键环节——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农耕文明国家,迄今为止,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仍处于“支柱产业”地位。

乡村振兴战略“从上而下”的实施,本质上就是要促进农业农村的全面深化改革,提升农业生产力、激活农村主体性。通过政策、制度、体制的优化,将“现代化”特征全面辐射到农业、农村各要素。在战略具体规划上,2019年作为“乡村振兴战略”首个五年规划的“开局之年”,《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以下简称《规划》)中明确要求“为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打好基础”,由此“乡村振兴战略”又可视为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初级阶段指南”。

1.2 乡村振兴战略为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总纲领

客观上,相对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建设和工业经济所取得的成就,农业农村的基本情况并没有发生本质改变,这也导致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必须“从零开始”。乡村振兴战略的定位,即为“乡村”为主体的农业与农村范畴,为其提供了现代化的“总纲领”,在《规划》中具体体现为“农业现代化”“美丽乡村”“ 发展壮大乡村产业”“乡村文化”“乡村治理”等框架,按照“五年工作”的阶段性发展,循序渐进地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各方面的水平提升,完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法制建设等各方面的现代化保障。其中,围绕着《规划》第四篇“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的部分,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具体可行的方案,包括“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建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强化农业科技支撑”等,以农业产业发展为基础的模式,引领农村现代化在思想道德、乡村治理、生态保护、乡土文化等方面的进一步现代化,避免了混乱无序的发展状态。

2 乡村振兴战略中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涵分析

2.1 农业现代化内涵分析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不能按照现代化的“趋同理论”理解,如“现代农业”的概念,往往呈现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农业生产模式的对比,其差异主要表现为企业化运营、机械化生产、科技化推动等。但中国的农业现代化研究要立足基本国情,深入到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基本层面。中国农业生产的规模保持着“小农特征”,一定程度的科技、资金投入,可以有限地提高生产增长,但却无法取得实质性的发展,且在我国快速城市化发展背景下,“新市民”的大量涌现导致农业生产劳动力的流失,或者在区域内呈现不均衡集中,进而影响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组织收益受损,而这一问题,是无法通过技术投入、资金投入等传统“现代化”方式解决的。

因此,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应从制度创新角度去分析,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为农业发展营造更公平、合理的市场机会,缩小农业收益与其他经营收益之间的差距,在确保农业劳动力稳定的前提下,构造一种新型的生产关系,这涉及市场、政府两个主体在农业现代化中的共同作用,一方面在宏观上积极构建激励农业变革与市场经济环境、制度、政策等相匹配的模式,另一方面在微观上推动农村家庭生产单位的创新能力,探索更符合农业现代化的个体、社区、区域发展模式。

2.2 农村现代化内涵分析

立足《规划》中“城乡融合”的发展机制体制,农村现代化的内涵有两个基本解释。其一是“新农村建设”,即在农村社会环境(一定区域内)的“原生态”基础上,通过现代化理论使其达到与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国家相匹配的程度,这一内涵的本质是“现代化注入”,主要针对一些现代化基础薄弱的乡村空间实施。其二为“农村城镇化”,它是现代化趋同论的具体体现,是一种由内而外的现代化发展机制,多为“就地城镇化”形态,例如大城市的“城中村”或周边乡村向城市化靠拢,可以充分共享城市化过程中的资源,这种农村现代化发展具有一定的“自组织性”。

但无论哪一种农村现代化途径,都不能简单地视为物质填充所构建的现代化。医疗、教育、金融等方面的完善与支撑价值,必须符合乡村社会固有的生活、生产习惯,在农村社会中构建成可持续性的现代化发展形态及存在状态。

3 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实施建议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三农问题”方面的具体策略体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及核心组成部分,不仅反映出“现代化”在宏观上的趋同性,同时也表现出中国国情下的显著差异,在实施过程中要注重中国特色道路的开创。尤其要认清中国作为一个农耕文明悠久的国家,农业与农村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生产力、生产关系对社会形态的塑造关系,也蕴含着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和人文特质,这些都注定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必须走“特色道路”;依据《规划》的纲领设计,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具体工作。

3.1 以粮食安全为核心

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要求,“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任何历史背景下,“粮食安全”都关系到国家安全,将粮食安全作为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任务,需要现代化技术、设备、管理等提升粮食产量。同时,在农业农村现代化战略框架下,不能将“饭碗”交给单一的市场机制调节,这也就决定了农业农村现代化不可能只采取一种模式,因此在《规划》的基础上,各地方政府要结合自身现状,制定专项规划方案,才能确保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落实,以更好地满足粮食安全的需要。

3.2 以小农发展为主体

“小农经济”在中国延续几千年,它不仅是一种农业生产组织方式,也是一种无法断绝的乡土文化,这也导致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与欧美等发达国家之间的本质差异——发达国家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是规模性组织的,而中国当代农业农村的表现形态,依然以家庭组织为基础,因此必须确立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主体地位,循序渐进地导入以小农家庭为基础的企业农业模式,换而言之,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不能以高新技术、机械设备等为判断依据,而要重视广大小农家庭的参与性,以及在规模化经济中的主观能动性。否则,脱离实际的推广“企业化”“公司化”“合作社”等集体形式,很可能造成农村社会的稳定性受损——立足小农家庭的基本国情,按照“自下而上”的方式重构农业农村的生产要素,是确保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基础。

3.3 以多元发展为原则

费孝通先生曾经说过:“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中国文明孕育于乡土之间,且在区域差异下,农业农村的表现形态各不相同,所以在現代化发展道路上,没有必要确立一个唯一的、标准的范本,可根据《规划》的定性要求,各区域因地制宜地选择多元发展途径,从而充分调动广大农业人口和农村市场的积极性,维护乡土文化的原汁原味。从经验上看,家庭承包责任、农民工、乡镇企业等不同的发展成果,都表明了农民本身有着多元需求,遵循这一需求恰恰是保护农民主体性的关键。

4 结语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源于顶层设计且“自上而下”实施的国家战略。作为一项系统性、整体性工程,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补齐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短板”,其中包括农业科技、市场、政策等方面的缺陷,以及农村资金、人才、制度等方面的不足,尤其要纠正改革开放前期将重心放在城市化发展和工业经济建设的偏差,对推进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玉梅.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J].农村实用技术,2018(10).

[2] 李明奇.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农村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研究[J].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06).

[收稿日期]2019-01-0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衡阳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衡阳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研究”(编号:2018B(Ⅰ)017)。

猜你喜欢
三农问题乡村振兴建议
乡村振兴战略下精准扶贫审计策略优化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关于不做“低头族”的建议
邓小平的城乡统筹发展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三代人的建议
陇原渔夫
FOOD
戴上红领巾的“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