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丰
有一位朋友在互联网公司上班,已经做到管理层级。她每天要工作到很晚,晚上9点才开会,大家还要打满鸡血再干一会儿。周末,她也和同事们待上一晚,以另外一种形式来谈论工作——吐槽,把过去一周的怨气发泄完,然后再迎接周一。
这样的工作充满激情,非常辛苦,收入也相当高。但是,她已感到了倦意。我问她,你心中最理想的工作是什么?她说,想去做保洁,不是投资开发一个和保洁有关的平台,而是真正去做保洁。她喜欢收拾房间,每个双休要抽出半天来做家务,那是她一周最大的乐趣。
实现财务自由之后去做保洁,是不是很有趣的想法?
这个周末,我刚找了一位保洁员。她比想象中要年轻,也比较时尚,把家里打扫完毕,要价400元,比预约时的价格多了100元。看到她的劳动成果,我心甘情愿加价。这是一次愉快的合作,她在重新定义保洁的工作——和客户进行充分的交流,再开始打扫、整理房间。
我所在的城市,打半天工,能挣到400元,也够生活两天的。如果你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完全可以去做这种“零工”。有一位朋友,还清房贷之后,就不再去做“正式的工作”了。他每两天去酒吧打一晚上工,别的时间就是喝茶养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样的生活,让周围的人羡慕不已。
互联网时代给人们“打零工”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送外卖的快递员,其工作逻辑本质上就是一种“零工”,只不过相当多的人把它做成了全职工作——有的没有固定工资,甚至没有社保,人们仍然乐此不疲,因为完全的计件工资制,似乎给人以非常客观真实的印象,你的每一滴汗水,都换算成了钱,看得清清楚楚。
我们要远比自己所想的更热爱工作
我们可以把这种行当称为“非正式经济”。处在这种状态下,难言美妙,因为没有基本的保证,一睁眼就要发动自己,上紧发条,出去工作。工作就在那里,要多少有多少,只要你愿意付出,可以一直做下去。当然,这也不同于真正的“零工主义”——已经解决了基本的物质生活,即便不出去上班,也不至于挨饿。可是有什么关系呢?只要热爱自己所做的事情就行了。
有不少人对过去那种没日没夜的“拼搏”感到厌倦,甚至对工作场景感到厌烦。所以,他们不再想当白领,不再像以前一样对待工作,不想再依靠脑力,而是重回体力劳动。
这似乎有点矫情,但这种情绪是真实存在的。从根本上来说,这是一种“中断”的诱惑。人自从踏上真正的工作岗位,签订第一份劳动合同,同时也就是把自己纳入到一个常规的时间秩序之中。缴纳15年社保,你才可以拿退休金;等你经济条件改善后会发现,社保并不足以保障你的生活,于是你又购买商业保险,把自己再次纳入一个规范之中——这要求我们一直工作,一直工作。
谁不想逃离呢?但大多数人也只.是想而已。時间秩序的最可怕之处,在于它在人的生命中形成的惯性。它重塑了人的生命,定义了人工作和生活的节奏,并最终定义了“人格”。想想吧,多少人即便是下班后,仍然在工作的秩序之中。我们要远比自己所想的更热爱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