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化性腺病(SA)是乳腺良性增生性疾病中一种类型,部分病例在声像图和病理图上与乳腺癌有相似之处,并且有学者研究指出此类患者乳腺癌的风险较健康者大大增加,因此,正确认识SA 的声像图表现尤为关键[1]。实际工作中,SA 常合并其他良、恶性病变,大大增加超声诊断的难度。本文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为SA 的病灶59 例,于术前均行乳腺超声检查,分析其声像图表现,旨在探讨SA 的声像学特点及超声对其合并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报道如下。
1.1 研究对象 回顾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超声影像科2016 年1 月—2018 年1 月经病理证实为SA 的病灶共59 例,术前均行乳腺超声检查。所有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5~59 岁,平均(45.7±8.0)岁。本研究已征得患者知情同意,并经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查通过。
1.2 仪器与方法 (1)仪器:Siemens Acuson S2000,线阵探头。(2)方法:患者于术前均做乳腺超声检查,图像读片由两名10 年以上乳腺诊断经验的超声医生独立完成。根据病灶的声像图表现,包括肿块与否、形状、边界、回声、有无钙化、病灶后方有无声衰,参照2013 年美国放射学会推荐的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DS)对病灶进行分类。(3)BI-RADS 诊断标准[2]:0 级:资料不全,需结合其他检查再评估;1 级:未见明显异常;2 级:良性病变,建议定期随访(如每年1 次);3 级:良性病变可能(<2%的恶性可能,建议短期内随访,3~6 个月);4 级:可疑恶性,需考虑穿刺活检以明确诊断(3%~94%的恶性可能);5 级:高度可疑恶性(几乎被认定为乳腺癌,≥95%的可能为恶性);6 级:病理证实为恶性病变,但尚未接受外科切除、放疗、化疗、新辅助化疗或全乳切除术。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定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表示。评估BIRADS 不同分类对诊断乳腺恶性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以敏感度为纵坐标,1-特异度为横坐标,绘制ROC 曲线,通过ROC 曲线下面积,确定cut-off 值。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根据声像图特点,对照病理结果,比较各声像图特点在SA 合并/不合并良性病变及SA 合并恶性病变的出现率,差异采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
2.1 病理结果 59 例病灶中,7 例为SA 合并乳腺癌,其中导管内原位癌(DCIS)5 例,浸润性导管癌(IDC)2 例;24 例为SA 合并良性病变,其中纤维腺瘤12 例,导管上皮增生5 例,导管内乳头状瘤6 例,放射状疤痕1 例,剩余28 例为单纯性硬化性腺病。
2.2 BI-RADS 分类 本研究59 例病灶均于术前根据超声声像图表现,进行BI-RADS 分类,以敏感度为纵坐标,1-特异度为横坐标,绘制Roc 曲线,曲线下面积(AUC)为0.796,诊断SA 合并恶性病变的cut-off 为0.469,表示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46.9%。见表1,图1。
表1 59 例硬化性腺病患者BI-RADS 分类及对应病理结果(例)
2.3 声像图特征 59 例病灶均于术前行乳腺超声检查,声像图表现:大部分病灶表现为局部肿块(67.8%,40/59)、低回声(66.1%,39/59)、边界不光整(52.5%,31/59)、形态不规则(67.8%,40/59),对照病理结果,以上声像图特征对SA 合并/不合并良性病变与SA 合并恶性病变背景的鉴别诊断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本研究中,小部分病灶伴有后方声衰(3.4%,2/59)、伴有钙化(25%,15/59),这两个声像图特点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图1 病变参照BI-RADS 分类,以敏感性为纵坐标,1-特异性为横坐标,绘制的ROC 曲线
SA 是乳腺腺病的一种特殊类型,病理上以小叶内纤维结缔组织间质增生为主,小管受压变形,与周围乳腺组织分界不清,使其部分病例在影像与病理表现上易于乳腺癌相混淆[3]。SA 主要发生于围绝经期妇女,本组病例年龄25~59 岁,平均(45.8±8.0)岁[4]。
2013 年美国放射学会提出的乳腺BI-RADS 分类,在预测乳腺疾病良恶性,指导临床医生对乳腺病变的判断和处理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既往研究显示将3 类与4 类间作为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截点时,其特异性及准确性均较低,近年研究趋向将截点置于4A 与4B 之间[5-7]。本研究,在SA 的背景下,将3类与4a 类之间作为鉴别SA 背景下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截点时,敏感度高(100%),将4a 与4b 之间作为截点时,特异度高(87.8%)。
SA 常合并其他病变,在本组病例中7/59 合并恶性病变,24/59 合并良性病变,28/59 为单纯性SA。超声表现而言,SA 主要表现为局部肿块、低回声、形态不规则、边缘不光整,其与SA 的病理上以间质组织增生为主,常形成质硬结节,间质纤维组织放射状增生、腺体扭曲变形的特点相符[8]。通常大部分乳腺癌,特别是浸润性乳腺癌在声像图上亦表现为局部肿块、低回声、形态不规则、边缘不光整,与SA 的声像图表现类似,这可能是肿块与否、低回声、形态及边缘这几个声像图特征在SA 背景下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的主要原因。
以往研究表明,SA 在声像图上表现为后方回声衰减者少见,在本研究中,仅有2 例病例(3.4%)声像图表现为肿块后方回声衰减,经病理证实1 例为单纯性SA,1 例为SA 合并导管原位癌[9-14]。声衰的产生可能与病灶富含纤维组织成分有关,虽然在本研究中,声衰这一声像图特征在SA 合并恶性病变的出现率(14.3%,1/7)高于在SA 合并/不合并良性病变的出现率(1.9%,1/52)(P<0.05),这可能是样本量少导致的,笔者今后会加大样本量,更深入的探讨声衰这一声像图特征的产生机制。
目前普遍认为,钙化的出现,尤其是微钙化,对于乳腺癌有重要的诊断意义。Cho 等[15]认为,在乳腺癌的声像图表现中,40%~50%能看到微钙化,杨光等[16]认为微钙化是很多非肿块型乳腺癌的重要征象,Moon 等[17]报道,77%的乳腺导管原位癌可见乳腺结节伴微钙化,Chen 等[18]报道,微钙化是硬化性腺病合并乳腺癌的重要超声征象。本研究,共计15 例病灶伴有钙化,其中13 例为微钙化,2 例为粗大钙化,对照病理结果,病灶中钙化的出现率为对SA 合并恶性病变(85.7%,6/7) 和SA 合并/不合并良性病变(17.3%,9/52)(P<0.05)。
总之,SA 在声像图上通常表现为局部肿块、低回声、边缘不光整,形态不规则,以上声像图特征对鉴别诊断SA 合并乳腺良、恶性病变无太大的诊断价值。而病灶后方回声衰减与否、病灶内钙化与否这两个声像图特征对鉴别诊断SA 背景下的良、恶性病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研究样本量少,缺乏病灶血供的信息,在以后的研究中,笔者会进一步扩大样本量,从各方面再深入的探讨SA 的超声声像图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