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 寒 (浙江理工大学 310018)
藏族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连续不断的文化传承,关于藏族服饰文化的著作层出不穷,研究成果不计其数。藏族生存在高寒辽阔的青藏高原地区,东起秦岭,西达帕米尔高原,南起喜马拉雅山南麓,北至祁连山西段北麓。海拔5000m--2000m起伏,高海拔是气温低下的原因之一。藏族因处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之中,主要以游牧和农耕作为主要的生产生活方式,游牧区与农耕区的服装形制存在一定的区别。藏族历史悠久,自《山海经》记载开始至今,青藏高原上经历了多次民族族群的更替演变、交流融合,民族服饰文化也在不断变化,最终形成了现在的藏族传统民族服装形制。地理历史因素对藏族服装形制的形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是重要原因。
藏族服饰种类较多,不同区域的服装形制拥有不同的个性特征。按照安旭著的《藏族服饰艺术》一书中按照方言对藏族地区的划分,可以划分为卫藏(西藏大部)、安多(青海与甘肃藏区)和康巴(川西、藏东地区),这一分类作为藏族文化研究的重要标准和最常用分类标准。因为藏族处在广阔的青藏高原地域,分布较为分散,整个藏族服饰拥有独特的与其它民族不同的特征,但是藏族服饰的地域性特点也是比较明显的。同处在游牧地区的藏族服饰服饰之间差异较小。同样,其他一部分处于农耕地区的藏族服饰之间差异较小,牧区与农耕区之间的服饰差异较大。
藏族服饰与中国其他民族传统服饰一样,同属于十字平面结构。服装各处结构多呈现直线剪裁方式,裁剪简单,且平铺时比较平整,没有立体结构(如图1)。最具藏族典型服饰特征的藏袍更是极具包容性,宽大的衣身,不用量体裁衣,穿着者只需要按照自己的着装需求,对藏袍进行调节,自由改变藏袍穿着时的长短宽窄。藏袍整体结构是斜襟右衽,且衣片呈现左大右小的裁片方式,长袖宽大,无扣,下摆不开叉,穿着时束腰带以固定。藏袍穿上之后,在胸前会留有很多空间,用以存放生活用品和食物,这也是适应自然生存方式的结果。藏袍袖子极长,约长出手十几厘米,冬季放下可以很好的保护双手免于冻伤,平时劳作时卷起(如图2)。刘瑞璞编著《中国民族服饰结构图考少数民族编》中记录的北京服装学院馆藏的豹皮金丝锻藏袍的接袖袖长达到105cm,而景颇族女子短上衣的袖长仅50cm,布朗族男子长袖短上衣的袖长仅为51cm,由此看来,藏族长袍袖子长度较其他民族长出许多。
图1
图2
自然环境对于服装基本形制的影响是巨大的,不仅如此,服装的材料和色彩都受到自然地理环境影响,各地区服装呈现出不同的区域性特点,这也是少数民族服饰之间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青藏高原属于高寒地带,冰川冻土得到很好的培养,冰川是主要的水资源来源,也是藏族游牧方式得以出现的原因之一。青藏高原海拔较高,日间受到太阳光照射较多,温度升高,夜间没有了阳光照射,温度急剧降低,形成了昼夜温差大的特点,这样就造就了藏族服装具备穿脱方便的特点。且青藏高原的年温差较小,常年处在寒冷季节。在这样的气候环境中,就注定藏族服装需要以保暖作为主要的功能要求。
藏族服装形制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差异,整体上看也有共同的特征。整体来看,青藏高原地区昼夜温差大,中午受太阳光照射温度升高,藏民在午间或者劳作的时候,将袖子脱掉,有时脱一只右袖,有时两只袖子均脱掉缠绕在腰间。夏季整体温度有所升高的时候,藏族常穿衬衫,袖子较长,一般相对于其他民族长出40厘米左右,平时穿着时卷起,以便于劳作方便,在歌舞时便放下,袖子飘逸起来,伴随歌舞着飘荡,优美。冬季藏袍袖子长出十几厘米,用来保护双手,还可以用来遮面保护脸颊避免冻伤。
藏区的主要生产方式是游牧和农耕两种,这两种生产方式导致服装形制方面的差异性。处于藏北和青海地区游牧地区地处高寒,藏族服装以动物毛皮作为主要的制作原料,且为了适应迁徙的生活方式,制作简洁、注重实用功能。藏袍呈现出夸大厚重的整体特征,易于穿脱,脱下来可以当做被子,提供给藏民用以夜间避寒,且胸前留有大量空间,可以存放生活用品及食物,且减少了藏民的携带品数量,更加便于生活。处于谷地气候温和湿润的藏南农耕地区,平均气温在零上八摄氏度左右,生活相对稳定,服装材料、款式及装饰多样化,服装材料相对于游牧地区来说,有布、丝绸氆氇等,服装上绣有较多的花纹以装饰,款式出现了上衣下裙或下裤对的服装形制,较冷的时候外穿藏袍以御寒。
民族是历史的产物,是经过各个民族与部落之间的长期融合交流形成的。而服饰作为民族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承载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藏族的历史悠长,最早形成的藏族群体被称作“吐蕃”。《旧唐书·土谷浑传》中写道:“及吐蕃陷我安乐州,其部众又东徒,散在朔方、河东之境。今俗谓之退浑,盖语急而然。”而藏族的民族共同体是由古代三大民族系统胡民族系统、氏羌民族系统和濮越民族系统之间的相互融合交流形成的,藏族文化也是吸收三大民族系统的文化所形成的,其中氏羌对藏族文化影响最为深远,是藏族文化的主体。
据《王统世系明鉴》记载,藏族在大约公元前4世纪中叶时期出现第一位赞普“聂墀赞普”,之后藏族进入阶级社会的发展。公元7世纪初,松赞干布统领藏族时,开创了被后人称赞的吐蕃王朝,正式建立政权,使得吐蕃得到了强盛的发展。这个时期较为著名的事件就是文成公主入藏,这是对藏族产生巨大改变的历史事件,给藏族带区了大量的新的材料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形成了汉藏文化的密切交流,对藏族现在所形成的服装特征有着重大意义。
最早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族先民就依据生存地的地貌与气候特征来制作适合自己生存的服装,以功能性为主。而现在藏族服饰所呈现出来的宽大衣身、长袖及大襟的特征在藏族最终形成之前就已经存在。据史料的记载以及考古的发现,论据证明在藏族还处在多民族交融的不确定状态下,藏族服饰已经具备现在藏族服饰所具备的特征,那是藏族的先民“羌人”的服饰所有的特点。在考古学者挖掘出土的据今三千多年的古尸身上,出土的男尸女尸均穿长袍与长靴,颜色多为红色、绿色及褐色、黑色这些现代藏族传统民族服饰中会出现的色彩,这些发现都足以证明,在藏族现在的服装特征是在很久远之前就已经存在,并且随时间发展成了现代藏族服装上的典型特征。
藏族在悠久的历史中,受到高原地理环境影响极大。自然环境决定了人民的生产生存方式,而生产方式又决定服装的形制特征。在物资匮乏、经济条件不够发达的藏区,藏族服饰形制就极大的适应了环境且功能性极强。藏民为了适应现有的自然生存条件,藏族服饰也具备御寒、宽大、便于穿脱及一衣多用的特点。
当然历史原因对于藏族服饰也存在一定的影响,但是较多的是装饰及材料方面的改进,服装形制的基本特征早在藏族先民开始制作服装时已经初步形成。总而言之,藏族服装形制从最初形成一直发展到现在,自然因素及历史因素都起到了一定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