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神奇而美丽、古老而又年轻的资丘镇是中国首家“土家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核心地带,这里的土家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文化生态是民族文化的深刻积淀,是凝聚民族精神、民族意志的重要源泉,保护土家族传统文化生态,对于团结民族力量、促进民族繁荣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对资丘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及其场域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文化生态保护区民俗文化传承模式的创新和实践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资丘民俗文化传承历经孕育、创建、发展阶段,特别是1993年老站长田玉成同志提出“原生态”理论和“建立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的重要意义”观点之后,资丘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在实际工作中慢慢形成,摸爬滚打,历经40多年,为民俗文化传承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探索出了一条可行之路。
一、资丘文化生态保护区
早在20世纪的80年代,资丘镇就开始了创建“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1993年,资丘镇文化站提交了《建立一个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报告,首次将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系统地阐述了此项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正式提出建立一个“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原生态”(的理论),这种提法当时在全国尚属一个全新的概念。2000年,资丘镇人民政府发布的《资丘镇土家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规定》受到了全国人大的重视,被称之为“法律的雏形”。2001年《中国文化报》以《呼吁建立土家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为题,摘发了该文的主要观点,同时配发了题为《民族文化也要建立生态保护区》的评论,这是全国性报刊首次报道“文化生态保护区”。2003年,湖北省文化厅发布《长阳重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肯定了资丘镇文化站在全国率先创建“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做法,认可了长阳资丘的“文化生态保护区”这一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模式,随后国内多家媒体都重点报道了这一消息,播发或刊载了资丘的“中国首家土家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报道,在全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二、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场域特征
一个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立需要当地人民政府、文化部门和老百姓三者共同努力,建成一个有效的文化网络机构,相互对立而又相互合作,共同形成文化生态保护区独特的场域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生活场域优势
文化生态保护区的位置通常较为偏僻,因此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和冲击比较小,能够保持原汁原味的传统民俗文化。同时其位置偏僻也导致了保护区的经济发展往往落后于其他地区,民俗文化在当地经济发展中的价值反而能够得到充分体现,为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二)文化资本禀赋
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立必然需要当地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这也是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和发展的先天禀赋与重要资本,只有对当地的文化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再创新,才能为文化保护区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三)个体惯习影响
文化的形成与人的思想和行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在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上,个体的习惯会对其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在文化生态保护的建设上,个体的习惯与民俗文化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强化的关系:人们长期以来的生活习性和文化规则形成了当地的民俗文化,而民俗文化又影响着人们不断地重复、强化和影响着自身的生活习性和文化规则。
(四)精英人物推动
在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上,除了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以外,还需要有一批民间文化精英的引领与推动。只有通过这些精英人物对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弘扬,才能够使其作为文化资源的价值能够得到充分开发,实现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真正意义。
三、民俗文化传承模式创新与实践
(一)政府主导,给予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大力支持
长阳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制定政策法规,建立专项资金,早在2006年就制定了保护条例,为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工作提供法律保障,将传统文化保护工作纳入全县各级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城乡建设规划,并将传统文化保护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
资丘镇人民政府2000年出台《资丘镇土家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规定》,让艺人多层面了解、重视传统文化,为保护区建设工作指引方向;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领导小组,由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由文化站和项目的重点传承人具体实施。
(二)全面普查,摸清家底,建立数据库,提高管理水平
对文化生态保护区实行地毯式的普查,全面掌握艺人的基本情况,全面掌握保护区流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类别和形态、蕴藏情况、流布地域、傳承范围、传承脉络、衍复情况等;发现承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人的分布、数量及现状;录制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众生活有密切关系及各类民俗现象。为科学制定保护政策和发展规划提供依据,从而提高传统文化保护管理的整体水平,并对获得的文字、照片、视频、实物等资料逐一分类、登记,继而建立档案。为艺人建档立卡,建立以照片、光碟为主的传统文化影像档案和传统文化数据库,并与县保护中心联网,实施资源共享。
(三)以人为本,为艺人送关怀送食粮
重视艺人疾苦,建立高龄民间艺人困难补贴基金,对因年老、生病及其他意外灾害造成民间艺人生活窘迫的情况进行慰问,积极调动、协调政府各部门给予民间艺人精神、物质上的帮助,给高龄艺人发放困难生活补贴。自田玉成站长发起捐献国务院津贴建立高龄艺人补贴基金以来,累计给艺人发放困难生活补贴已达十多万元。
完善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定期召开骨干艺人座谈会,发放保护手册,和艺人进行面对面交流沟通,用法规、政策和地方性规定等精神食粮来武装艺人,让骨干艺人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努力提高人们对对传统文化的自觉保护意识。
(四)建立奖励机制
定期举办撒叶儿嗬鼓师大赛、鼓师擂台赛、撒叶儿嗬鼓师晋级赛、南曲百友会、南曲知音会等赛事活动,通过比赛对技艺精湛的民间艺人进行职称评定。现资丘镇已有特级、高级、中级、初级撒叶儿嗬鼓师47名,南曲大师、高级南曲艺人、中级南曲艺人25名,这些人在获得相关职称之后,文化自信和荣誉感的作用更能激发民间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鼓励艺人带徒传艺,通过山歌师徒大赛、南曲大师选拔赛等活动,对带徒传艺贡献突出的师傅和徒弟进行奖励,营造钻研技艺、不断学习的氛围。
(五)突出打造生态保护区的特色项目
举办村寨文化大赛、特色村寨文化展示、非遗展演等多个项目的特色展示活动,鼓励村、社区、镇直单位积极参与组织,鼓励艺人踊跃参加,激发群众参与民间文化的热情,让更多的人来传承民族文化,同时引导艺人组建民间艺术团,如撒叶儿嗬、吹打乐队伍等,发挥传统文化的引领作用,用文化扶贫引导正确的娱乐方向。让民间文化深入人心,围绕“农民主体”开展各项活动。想方设法为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提供支持,大力开展农民参与性较强的特色项目文化活动。
(六)持续开展“土家文化进校园 民间艺人进课堂”活动,传承从小学生抓起
将土家文化撒叶儿嗬、南曲、山歌作为中小学教学内容,走进资丘小学、资丘中学、白沙坪小学、凉水寺希望小学的课堂。为抓规范,对艺人进校园进行跟踪管理,按照“民间文化进校园,民间艺人上讲台活动管理奖惩制度”严格考核,对新进人员通过面试、笔试、模拟讲学、岗前集训、跟课见习等手段筛选人才,建立“进校园储备人才数据库”,以备不时之需,規范管理,严抓质量。对“撒叶儿嗬进校园教材”的编写进行严格论证,力求精准;注重传统文化各方渗透,培养土家文化接班人。
(七)逐步建立完善展示场馆、传习场所等基础设施。
在保护区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览馆”,展示保护区的各类非遗项目和开展的各类活动,用文字、图片、数据和现代声像技术生动展示保护区的活态传承,同时不断完善“撒叶儿嗬传习基地”“南曲传习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撒叶儿嗬、南曲艺人们传习提供场地和设备,让艺人们回娘家随时有茶喝、有活动参加;还根据各村传统文化分布情况分设传承点,如市级传承人谢克富的“土家文化传习园”、覃远新的丝弦鼓乐社”,张爱国的“民间艺术团”,这些传承点的布设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解决了艺人们因山高路远、交通不便引起的交流沟通问题,艺人们可以在空闲时间“以曲会友”,“群英聚会”,展示平台更多,更利于传承。
四、结语
综上所述,资丘(文化生态保护区)在传承创新与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经验,但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拓宽思路,完善机制,用切实可行的措施激励传承人的创新精神和积极性,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探索路子,找出传承模式的新良方,让民俗文化更加深入人心、遍地开花,让民俗文化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永绽光彩。
参考文献:
[1]韩业庭.“整体性保护”,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破解非遗保护难题[J].中外文化交流,2017(3):63.
[2]田玉成.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保护的成功之道——与吴效群教授商榷[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0(4):38-40.
[3]舒达.文化生态视野下的“非遗”保护与发展研究——以湘西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例[J].民族音乐,2014(4):24-26.
作者简介:刘光菊(1970-),女,土家族,大专,群众文化馆员,研究方向:民族民间文化、非遗传承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