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忠榕 曹玉婷
关键词:农业;创新活动;知识产权分析评议;指标体系;涉农专利;植物新品种权;地理标志
知识产权分析评议是指在经济科技活动中,综合运用情报方法,对活动涉及的知识产权进行分析.评议活动中的知识产权问题或创新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的咨询服务。国内相关学术研究起步较晚,成果十分有限。现有分析评议多关注工业特别是高技术产业的研发活动,主要应用于经济科技项目立项、人才引进、企业上市或并购等,并以专利分析作为基本工具和主要方法,关注农业领域并虑及农业知识产权多样性的研究较为缺失。笔者在相关文献基础上,以我国狭义农业(即种植业)创新活动中的多种知识产权类型作为评议对象.研究其分析评议框架,重点探讨该框架下如何运用情报分析手段进行分析论证,获取创新启示和相关建议,以期服务农业创新活动并丰富相关研究。
1问题提出
1.1农业创新活动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创新成果保护中产生了不同类型的知识产权
农业生产活动具有特殊性,例如会受植物生产发育的周期和规律、地理环境以及气候季节等影响。因此,有别其他产业创新活动,农业创新活动首先具有一定的空间区域型和季节性,区域物种资源情况、生态环境、生物属性对创新影响较大;其次,农业创新成果具有准公共性的特点,外溢性较强;再者,农业创新涵盖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与产后等多个领域,周期较长且过程较为复杂,创新投入较大,成果有明显的时滞,创新主体间资源禀赋差异也较为凸显;最后,农业研发生产的实验环境与自然环境存在一定的时空差异,导致农业创新活动具有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此外,农业创新活动还包含其他产业所不具备的种质创新。农业创新活动的上述特殊性和复杂性.决定其创新成果保护较难,不同类型知识产权保护应运而生,见2.2节。
1.2分析评议已被广泛应用,但用于农业领域仅有个别实践
2012年重大经济活动知识产权分析评议在全国范围内试点展开以来.相关工作已进入广泛实践阶段。国内已确定分析评议服务示范机构33家、示范创建机构153家,覆盖了知识产权代理公司、信息咨询公司、科技情报机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和高校科研院所等,他们已开展了大量评议工作。但针对农业领域的极其少见,如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曾针对跨国农业生物技术龙头企业孟山都在中国专利布局的知识产权对策进行分析评议,浙江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院就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申报项目“水稻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与减药增绿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开展过分析评议,但上述评议仅关注涉农专利,且缺乏系统性。近年,农业知识产权密集度逐渐增强,我国提出将知识产权评议机制纳入农业研发和产业化过程中以支撑农业发展。因此,知识产权分析评议对农业创新活动具有现实意义和适用性,亟需科学开展。
1.3农业知识产权存在多样性,分析评议不宜局限于专利
一直以来,要精确测度创新活动是比较困难的。而知识产权是创新活动产出的重要载体,具有与创新活动相关性大、数据容易获得等优势,能了解活动的产出、效率和方向,提供多样化的复合信息,其相关指标已被用作测度创新活动的常用指标。农业知识产权活动也常用于反映农业创新活动。由于农业创新活动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农业知识产权呈现出多样性,不仅包括专利、商标、版权、商业秘密,还包括植物新品种、地理标志、农业生物遗传资源与传统知识等。但涉农的专利(发明专利)和植物新品种权是2种最具技术代表性的“创造性成果权利”,地理标志则是最具地域代表性的“识别性标记权利”。从现实意义上看,涉农专利体现的是农业技术竞争力;新品种是农业延续与发展的坚强后盾:地理标志反映的是一种比较优势下的区域资源禀赋.是一个三农权益显著的知识产权。从知识产权性质和特征来看,专利权与品种权在创新程度、创新揭露和保护效力上存在一定差异,专利权要求的创新水平更高、创新揭露更为完整、保护范围更大;地理标志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但又不具有个体专有性、独特性、时间性和可转让性。可见,农业知识产权涵盖内容宽泛,保护手段各有特点和侧重,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取舍与结合,才能充分展现农业知识产权情况,进而反映农业创新活动情况。这也决定了开展农业领域的分析评议不宜再局限于专利。
2相关理论探讨
2.1知识产权分析评议用作解决创新问题的重要手段
知识产权分析评议的出发点是解决经济科技活动中的问题。因此,知识产权分析评议主要针对经济活动和科技活动(创新活动)两大类,二者相互联系、互有包含。其中,科技活动(创新活动)主要包括研发、产业化、科技专项、技术改造、成果转化、创新人才(团队)引进等。针对不同类别活动,分析评议方法、内容和模式也不尽相同,通常要求从产业、经济、科技、贸易、政治等多个角度开展基于知识产权的综合分析,提供解决活动中的知识产权问题和创新问题的策略。其中,知识产权问题包括风险预警、专利诉讼、专利战略布局、专利价值评估等;创新问题包括创新启示、创新水平/程度和竞争态势(或分为创新启示、创新方向、创新水平、创新效益)等。
2.2基于产业链的农业创新活动与知识产权存在对应关系
依据植物生长过程和后期产品加工销售,农业产业链大致可以划分为上游育种繁殖,中游栽培种植,下游农产品加工、制造、销售。对农业创新活动而言,上游开展活动目的是培育优良品种、创造新品种,创新主体通常会通过商业秘密保护种质资源、育种材料、亲本、育种技术方案、试验材料数据等信息;发表相关论文和专著,享有著作权(版权);申请专利和植物新品种权保护。中游开展活动目的是提高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使得新技术、新品种得到推广,创新主体通常會申请专利保护。下游开展活动的目的是提高生产力、增强竞争力.突出表现为加工企业之间的技术竞争,创新主体通常会申请专利保护和注册商标:寻求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以商业秘密保护不宜公开的原材料、加工工艺等信息以及地理标志性产品。因此,为完整表征农业创新活动,宜从整个产业链筛选主要的知识产权类型。
3分析评议框架的构建
3.1整体框架的建立
目前.国内知识产权分析评议流程仍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基于以往学者和笔者的学术研究和工作实践,本文将分析评议项目流程归纳为项目受理→明确评议目的→解析评议对象→获取信息→情报分析→评议论证→提出对策建议→报告撰写→专家评审→评议反馈→评议文件归档。图1是基于从“明确评议目的”到“提出对策建议”五大核心环节构建的农业创新活动中的知识产权分析评议框架,框架的构建能使整个评议工作系统性和目的性更强。
3.2主要环节的解析
3.2.1评议目的环节:明确解决活动中的创新问题
本文提出的分析评议框架重点解决农业创新活动中的创新问题,特别是创新启示问题。基于相关文献研究和笔者工作实践,创新启示问题可归纳以下5种类型:1)创新定位:指确定农业创新活动在创新发展进程中的位置,明确未来目标;2)创新程度:与竞争对手、竞争性技术、产品相比时,与自身过往情况相比时,现在技术、产品的优势何在或创新性如何;3)创新模式:指创新主体行为的一般方式,不同创新模式有其独特的优势和适用范围,其实现路径和策略不同;4)创新方向:指技术、市场和应用方向,根据创新方向可以调整农业创新活动;5)创新路径:指农业创新活动不断创新发展的演化过程,明确创新的切入点和可能路径。具体能见本文3.2.4节。
3.2.2评议对象环节:解析三大类创新活动
鉴于农业知识产权存在多样性.从基于产业链的农业创新活动与知识产权的对应关系中,筛选出专利创新活动、植物新品种权创新活动、地理标志创新活动三大类最能反映农业创新的活动,以其活动中对应的知识产权作为评议对象。
1)专利创新活动。专利产生在技术生命周期全过程和产业链的各个阶段。在农业领域,农业生产方法、农产品加工工艺、农产品储存技术、栽培技术、种植和养护方法、育种和品种优化改良方法等没有实体形状的技术方案可以申请发明专利:农业生产机械、设备、农用工具、设施能够同时申请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外观专利的农业特征性不明显暂不予以探讨。国际上对农业专利涉及的IPC范围目前没有统一的划分标准;2)植物新品种权创新活动。植物新品种权是在育种环节通过试验、命名申请的。农作物育种是农业技术创新中最活跃的因素。截至2019年2月,我国已发布191种农业植物新品种权;3)地理标志创新活动。地理标志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长期的地理环境、自然和人文因素及历史传统综合作用下产生的,是一种辅助l生的保护方法。根据北京中郡世纪地理标志研究所《中国地理标志发展报告》(2013)关于地理标志的划分,茶叶类、粮油类、蔬菜类、水果类、中药材类与农业种植业关系最为密切的产品类别。
3.2.3情报分析环节:开展基于指标体系的知识产权分析
本环节以评议目的为导向,在解析三大类创新活动的基础上,检索相关文献信息,进而开展基于指标体系的知识产权分析,获取创新发现内容。
1)指标体系构建思路。结合知识产权要素分析的产业创新衡量、测度或评价,通常基于以下方面考量:创新总体情况;创新质量,突出反映在创新成果质量;创新效率、效能或绩效;创新主体能力,创新主体行为会影响创新进程和绩效。因此,本文提出从创新活动规模、质量、绩效和创新主体能力4个类型筛选构建评议指标体系(见表1)。
①“创新活动规模”表征创新活动现状和发展趋势。指标筛选的出发点包括:能测度创新产出,产出越多创新活跃度越强,如专利/品种权数量和增长率、地理标志申请和获证等;能测度创新范围和领域重心,如不同技术领域、属种下的申请授权量,以及地理标志在不同产品类别中数量,间接反映不同领域范畴下创新的积极性和竞争激烈程度。通常,创新越活跃、越积极、越激烈,规模越容易壮大。
②“创新活动质量”表征创新活动的优劣程度和成果质量。指标筛选的出发点包括:能测度授权情况,反映该知识产权成果符合授权的最低质量标准,如专利/品种权的申请授权比和地理标志的审核批准率,比重越高活动质量越高;能测度持有情况.如专利寿命和品种权维持年限.通常知识产权只有具有较高的价值(质量)才被长期维持;能测度专利是否核心专利,如平均专利族大小、被引次数、平均权利要求数量。对品种而言,品种的品质指标越高,质量越高;品种是原始品种,质量一般越高。对地理标志而言,有关产品理化、感官等品质指标越高,产品质量越高。
③“创新活动绩效”表征创新活动所产生的效果和影响。指标筛选的出发点包括:能测度国際申请情况,如PCT专利申请数量、品种权多国申请数量;能测度活动扩散和影响程度,如转化实施率、专利即时影响指数;能测度投入产出效率,如每亿元GDP投入的专利产出量:能测度品种权/地理标志推广情况和受欢迎程度,如种植面积、市场份额、产值等。
④“创新主体能力”表征不同创新主体创新活动的能力及其深耕领域。国内创新主体的主要类型有国内外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和个人。若创新由企业和个人组成的营利机构主导,则产业化程度高,产业化水平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收益,进而影响创新主体积极性。主要从权利人(发明人)申请和授权数量、权利人类型、技术领域等角度筛选指标,用于识别有效竞争者的创新活力、技术重心和竞争态势。有别于其他2种,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是由政府指定的申请机构或认定的协会和企业提出的。因此,改为分析获准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资格的生产者数量。
2)知识产权分析。从方法上看,评议创新启示问题,学者们建议采用综合分析方法,并以知识产权分析方法为主。鉴于知识产权分析内容众多、深浅程度不一.基于上述指标体系,本文提出“两步走”的分析策略,见表2。第一步,从知识产权时间、结构和空间分布,探查创新活动的整体发展动态和现况。第二步,在第一步基础上,再从创新活动规模、质量、绩效和创新主体能力等方面依据评议目的从中筛选适用的指标开展必要的农业知识产权分析(不限于表2),且还可以利用综合指标评价方法对所选指标赋予指标权重,进行组合分析,评估农业创新活动强弱。例如,组合分析中可采用:主体能力强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