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工在线信息搜索行为特征研究

2019-08-23 05:38常颖王晰巍李嘉兴张长亮
现代情报 2019年8期
关键词:行为乡村振兴农民工

常颖 王晰巍 李嘉兴 张长亮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民工:在线信息搜索:行为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民的总规模达8.02亿,上网普及率达57.7%,全年新增网民数共计2 968万人,较2017年末增长3.8%。2018年4月举行的亚洲博鳌论坛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的近40分钟的主旨演讲中提到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数据,2017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87亿人。近几年,随着农民工互联网信息消费能力的提升,这一庞大群体在线信息行为对了解农民工这一新的消费群体的需求和特征,带动全民信息消费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农民工在线信息搜索行为逐渐成为学术界和产业界关注的新问题。

国内外相关学者展开了农民工群体信息行为方面的相关研究。国外学者Jaeger P T等在研究美國数字政府使用过程中发现,信息贫困和规范化行为是制约农民群体使用政府网站获取信息的重要因素:Mooko N P以博茨瓦纳地区的农村女性为研究对象,发现这一群体在搜索健康信息、就业信息、法律信息等过程中,受到家庭状况、教育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国内学者胡勇军等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法,基于广州3个农民工聚点及非农民工群体采集的数据,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框架下发现农民工群体的信息行为特征体现了较高的社会网同质性,迁移是该群体信息搜索行为聚类的重要影响因素;陈明星等以安徽15个行政村为样本,讨论了农民工在信息搜索过程中渠道选择和需求偏好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农民工的信息搜索行为体现了代际、性别、角色和能力的分化。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目前对农民工信息行为的研究更多是侧重于信息需求的探索性研究阶段,针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农民工在线信息搜索行为特征的研究相对较少。

本文在研究中试图解决的研究问题如下:1)基于农民工信息素养相对较低的特点.如何采用混合实验方法来分析农民工在线信息搜索行为特征?2)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农民工的在线信息搜索行为特征是什么?3)如何结合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农民工信息弱势群体进行信息扶贫?本文通过混合实验法,研究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农民工的在线信息搜索行为特征,进而了解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农民工信息消费需求,从而为农民工信息素养提升和政策制定,推动我国乡村振兴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1相关研究

1.1农民工的界定

张雨林于1983年最早提出“农民工”的概念,并将其解释为两层意思“农民”是其身份,“工人”是其职业。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农民工”这一群体越来越受到国家关注。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一号文件下发的《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中提到“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首次从理论层面界定了农民工的职业属性。2010年中央1号文件首次提出了“新生代农民工”,同年全国总工会报告中将这一群体定义为年龄在16岁以上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李强认为,农民工是从农村来到城市,但是不具有正式城市居住权的社会分层体系中的一员。

在上述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农民工”出现的新特点,本文将其概念界定为在中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因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求学、创业等原因形成的流动性人口,他们在城镇居住6个月以上并主要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非农业性生产活动,具有固定的非农业职业的群体。

1.2农民工在线信息搜索行为

信息搜索行为的基本含义是指“人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怎样需求、探询、管理、给出和运用信息”。国外学者Ayres等对“信息寻求行为”开展了深入地研究;Wilson T D将信息搜索行为定义为用户进行的有目的的搜索信息活动,这种活动是为了满足一定目标需求的结果:Krikelas J将其定义为个体为满足意识到的需求而承担的鉴别某条信息的任何活动:Marchionini G从更广的范围指出信息搜索行为是人们为了改变其知识状态而从事的有决心的活动过程。国内学者巢乃鹏把信息搜索行为定义为信息用户因为感知到需求(或想解决某种问题)而采取的相关信息查寻策略.并通过一系列的外在信息活动表现最终获得所需信息的整个过程。

在综合上述学者观点的基础上本文将农民工在线信息搜索行为界定为.农民工为满足其意识到的信息需求,在某种信息动机的支配下采取的检索、采集和查找等外在的信息获取活动。

1.3乡村振兴中农民工在线信息搜索行为特征的提出

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了夯实乡村信息化基础,鼓励农民就地创业、返乡创业,推动全民阅读进家庭、进农村,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这标志着我国从二元社会向一元社会的转变。作为返乡创业的主体,农民工群体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面对互联网环境下的海量信息.农民工如何通过互联网获取自身在就业、返乡创业等方面的市场信息和个人成长、创业方面的需求,通过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来实现乡村振兴中从农民工向新市民化的转变,分析了解农民工在线信息搜索行为,了解其互联网使用需求及信息消费行为特征,对利用互联网和相关网站.给农民工提供更有针对性的信息服务和创业商机,成为我国当前乡村振兴发展中的新问题。

2研究设计

2.1混合实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对农民工个人属性特征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问卷与测量变量在设定的过程中参照了国内外学者已有的研究成果。调查问卷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个人基础信息;另一部分是变量问项。在问卷大量发放之前,笔者首先针对问卷进行预调研,对问卷中存在的问题,如专业术语较难理解、选项之间区分不清、问项的提法不够准等问题进行修正,最终进行问卷的大量发放。

实验方法着重对农民工的信息搜索行为进行定量测度,从而作为问卷调查的重要补充和数据支撑。在使用实验法分析用户在线信息搜索行为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诠释农民工在线信息搜索行为特征,在Hoddinson C等的用户搜索行为量表、胡德华等的信息搜寻行为量表(The Information-see.king Behavior Scale)的基础上,从搜索信息需求、搜索信息来源、搜索信息评估、搜索行为结果4个方面.本文构建了农民工在线信息搜索行为量表如表1所示。

关于表1中采用的实验法测量变量解释如下:1)搜索行动总数是指完成搜索任务所实施的点击链接与输入关键词次数的总和;2)点击链接总数是指由搜索引擎提供的网页的点击数量以及网页上相关链接的点击数量之和.不包含通过关键词输入点击搜索引擎次数;3)搜索引擎返回总数是指在搜索过程中,关闭页面进入搜索引擎再次搜索的次数;4)搜索引擎跳转总数指在信息搜索时使用不同搜索引擎进行搜索行为的次数;5)站内跳转次数指进入某一网站页面后,进行下一页点击、相关信息点击的次数的总和,不包含离开该网站进行的页面点击活动次数;6)输入关键词总次数指在搜索引擎中输入关键词并且点击搜索按钮记为输入关键词1次:7)关键词平均长度指完成搜索任务所输入的所有关键词的总长度与输人次数的比值.关键词总长度包括文字、空格和符号;8)关键词修改次数指在搜索引擎中输入关键词但未点击搜索按钮之前更改所输入关键词的次数;9)有效信息网页占比指搜索有效信息的网页总数与点击网页总数的比值,有效信息网页是根据用户个人感知判断对于搜索任务完成可提供有效信息的网页并做截图保存的数量。

2.2样本选择及数据收集

本研究的问卷样本主要选择物流企业、餐饮机构、建筑工地等的农民工群体,这一群体以农村户籍居多,多为暂住人口,工作时长为3个月以上,符合本研究对农民工研究对象的界定。本研究在线信息搜索实验方法,招募了20名农民工和20名在校大学生作为受试者进行对比实验。

为了避免实验设备与实验环境对搜索行为与结果的干扰,实验设置采用一对一的方式,由实验指导人员控制实验流程。在实验前通过调查问卷对用户的基本属性信息进行统计,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学历、在线信息搜索的时间、搜索频率和容易接受的在线信息资源类别等。

针对调查问卷本文采用问卷星对问卷进行发放和收集,并使用SPSS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针对实验环节数据.采用Morae软件对用户进行搜索行为收集,该可用性测试软件包用于测量搜索时间、工作量、宽度、深度和用户的搜索引擎使用。Morae软件包可记录各种各样的数据,包括屏幕视频、屏幕文本、关键字设置、鼠标点击、键盘输入、浏览网页的数量与时间、网页改变等。它的功能非常适合测量本研究中农民工用户的在线信息搜索行为。

2.3实验过程

本研究的实验环节主要通过一对一用户实验方式开展,实验用户按照指导人员指定的在线信息搜索任务进行信息的搜索活动.通过收集其搜索行为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实验主要分为3个阶段进行:1)在实验准备阶段,由实验指导人员向用户介绍实验流程和具体要求,并使用Morea软件收集用户在实验过程中历史浏览数据、历史访问数据、键盘键人数据等。2)在实验进行阶段,用户按照指导人员要求完成指定的搜索任务。本研究招募了20名农民工和20名在校大学生作为受试者进行对比实验,用户完成两个信息的搜索任务,每个任务设定的时间为10分钟。3)在实验结束阶段,用户将自己的搜索结果通过Word文档进行记录.并接受实验指导人员约10分钟的访谈。

3数据结果分析

3.1样本的有用性及可靠性

此次共回收问卷315份,剔除无效问卷35份,最终回收有效問卷280份,有效率为88.9%。本文对调查问卷信度分析选用克朗巴哈a系数法.运用SPSS20计算可知,问卷各部分信度检验的a系数值均大于0.6,本次设计的问卷可信。

为了避免实验样本容量对于实验结果的影响,本文对每一个独立的测量变量进行了偏态系数(skewness)和峰态系数(Kurtosis)检验。在正态分布情况下,峰度系数值是6;测量变量的偏态系数最大值为2.02,峰态系数最大值为5.67,数据结果均符合要求。

3.2样本统计分析

本文选取了性别、年龄、学历、本地居住时间、收入水平和从事行业等信息,对样本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问卷样本农民的基本属性信息描述l生统计如表2所示。

3.3数据分析

通过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如图1所示。农民工在线搜索信息关注类型位于前3位的分别是文化娱乐(68.25%)、文化教育(56.51%)、就业/职业介绍(53.97%),社会福利及社会保障、政策制度、职业技能培训也是农民工群体在线信息关注的焦点。

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表明,农民工在搜索相关信息的过程中由于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的难易程度存在较大的差异.如图2所示。其中,农民工最为关注的是就业/职业信息获取难度最大(19.68%),其后分别是权益维护(17.14%)、政策制度(15.56%)、职业技能培训(15.24%)、社会福利及社会保障(12.7%)、医疗卫生(10.48%)、文化教育(4.44%)和文化娱乐(3.17%)。

由于本文在实验设计过程中已经给定用户搜索任务,因此主要测量的是农民工用户信息需求的表达状态。从表3分析结果可知,在搜索信息需求方面.农民工用户平均采用55.5次信息搜索行动来完成搜索任务,而大学生用户平均采用47.05次搜索行动便可完成,P值为0.018,两组数值存在显著性差异;农民工平均点击的链接总数为47个,大学生用户的数值为37.7(P=0.024)两组数据存在显著性差异。

从搜索信息的来源来看,如图3所示,两组用户点击链接网站类型均值由高到低分别是商业网站(15.05)、个人网站(8.95)、企业网站(6.25)、政府网站(6.1)、教育科研机构网站(5.6)、其他(5.05)。比较而言,大学生用户群体的数值为个人网站(8.35)、商业网站(7.1)、政府网站(6.15)、企业网站(5.85)、教育科研机构网站(5.35)、其他(4.9)。

从搜索结果的评估来看,返回搜索引擎总次数农民工用户均值为37.1次,大学生用户的均值为25.5,高于样本总体均值(M=31.3)P值为0.538,两组数据无显著差异。农民工更换搜索引擎的总数(M=0.3),大学生用户(M=0.75)两组数据差异不明显(P=0.355)。站内跳转总数农民工和大学生群体不存在差异。

从搜索行为结果来看,农民工在线信息搜索过程中,输入关键词的总次数均值为8.55次,大学生用户输入关键词平均次数为9.35;关键词平均长度农民工用户和大学生用户分别为6.89和7.22,关键词修改次数农民工用户平均值M=2.45,大学生用户为2.75。这3个观测变量的实验结果表明,农民工用户在完成给定搜索任务时,主要是通过返回搜索引擎查找相关信息。

4讨论分析

4.1农民工在线信息需求层次逐步提升

农民工的在线信息需求分为客观状态、认识状态和表达状态。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农民工原有的群聚性使其在信息需求方面具有相似的在线信息搜索需求,呈现“小世界”结构群组的马斯洛信息需求的网络结构特征。农民工群体对于自身信息需求也带有不确定性,这与Graeme Baxter等的研究结果也是一致的。从农民工在线搜索需求的统计结果来看,农民工利用互联网进行就业和创业方面信息搜索的需求逐渐增多,并作为新兴信息消费主体快速崛起,除进行文化娱乐消费外,其在线教育、在线医疗方面的信息消费需求不断释放。农民工利用在线教育提升自身职业技能的需求正逐步增多,利用在线信息搜索进行预约挂号、健康咨询、健康管理和在线诊疗的应用能力逐步增多。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在我国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农民工的信息消费需求层次逐步提升。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各区域可更好的发挥城中村的社区管理及服务职能,为辖区内居住农民工提供各类求职招聘、权益维护、子女教育、医疗保健等方面信息。

4.2农民工在线信息搜索来源单一

农民工信息主要获取渠道95.87%为网络。实验统计结果表明,农民工在完成搜索任务的过程中,链接页面的类型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这一结果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一是由于用户采用搜索引擎进行信息搜索过程中,搜索引擎由于其运作以及盈利模式,在竞价排名、智能化排序等机制下.提供的搜索结果1~10位倾向于商业网站,而农民工用户受到自身信息素养的制约,更容易选择商业网站进行搜索:二是商業网站一般都采用SEO(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引擎优化工具,通过对页面设置、网站结构、互动传播效果等进行合理规划,来提高网站搜索引擎内的自然排名。因而.政府网站作为官方权威网站.在农民工实现乡村振兴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加强网站的建设及引导,为农民工提供更加安全的信息获取及信息服务支持.用工所在地政府部门应该以城中村为中心,与农民工用工单位、用工企业一起搭建乡村振兴过程中区域农民工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并通过整合各项惠农资源,发挥面向农民工的服务功能,让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到城市生活中。

4.3农民工在线信息评估能力较低

农民工在进行在线信息搜索时,通过搜索引擎搜索相关信息,在设定关键词并点击搜索按钮后,搜索引擎提供可选择信息的目录,实验用户点击某一具体网页后对页面内容进行评估。目前供用户可选择使用的搜索引擎主要是百度、360和搜狗,用户根据自身使用习惯在完成搜索任务过程中一般不选择更换搜索引擎。农民工用户的站内跳转次数均值与大学生用户接近,这与Meyers-Levy J等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农民工用户在线信息评估能力的实验结果与问卷调查的结果也是一致的,41.27%的受访者认为在线信息获取的最大障碍是信息数量过多不知该如何筛选,在线信息评估能力对于信息搜索行为具有直接影响。大学生群体在线信息评估能力由于其搜索策略等因素影响则要高于农民工群体,这与吴丹等的研究结果是相符的。因而,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农民工信息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的情况下.增强农民工的信息获取能力是缩小乡村振兴过程中缩小数字鸿沟的关键.相关机构应加强对农民工信息检索与利用的培训.针对农民工这些信息弱势群体举办区域性的“农民工”信息检索培训,增加农民工信息检索和利用的培训内容。

4.4农民工在线信息获取能力有待提升

问卷数据表明,40.32%的用户在获取信息花费的时间为半个小时之内,这一结果受到用户工作时长、信息获取能力等因素的影响。通过更改关键词的设定、改变关键词的组合方式开始新的搜索行动。这一结果也符合农民工用户的在线信息搜索能力实际,根据俞守华等的研究结果,搜索时长受搜索习惯、信息效能、自我信息素养等影响,张敏等人的研究显示,信息素养直接影响用户的信息搜索获取能力。而实验中大学生用户的学历、在线信息搜索的时间普遍要高于农民工用户,因此信息搜索效率要高于农民工用户.使用较少的时间就可以完成指定的搜索任务。在搜索结果输出的过程中,农民工用户有效页面的平均输出值为14.5,大学生用户平均有效信息页面占比为26%,远高于农民工用户。两组数据的P值为0.019,存在显著差异。通过统计数据可知,农民工用户点击的页面数量高于大学生用户,但是有效信息页面的数量占比却低于大学生用户,这一结果与陈晓宇等的研究结果是相符合的。

5结论

本研究的理论价值在于通过混合实验法,分析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工用户在线信息搜索行为特征,从而为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本研究的实践价值在于,通过问卷调查获取农民工用户信息行为基本特征,通过实验法记录农民工用户在线信息获取的行为特征,研究的数据表明,农民工用户在线信息获取、使用、分享的过程中,信息获取行为具有需求模糊、信息来源单一、信息评估能力低、获取具有探索性特征。

本文在研究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研究的调查对象主要针对农民工群体中的就业群体,问卷调查偏重于描述性信息,采用实验方法样本量较小,在后续的研究中,将扩大样本群体的代表性,在描述性研究的基础上将实验方法与实证方法结合。

猜你喜欢
行为乡村振兴农民工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儿童玩具设计要素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