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非手术治疗对侵袭性牙周炎不同牙周袋深度位点的影响及可疑致病微生物特性分析。方法:以笔者医院2017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30例侵袭性牙周炎患者为对象,均展开非手术治疗,每个象限取1个位点,分析治疗前后不同位点疗效及可疑致病微生物的特性。结果:30例患者,共取120个位点,治疗6个月后牙周袋深度减少>2mm的位点牙周袋深度、邻面附着丧失、出血指数均较牙周袋深度减少≤2mm的位点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菌斑指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牙周袋深度减少>2mm的位点琥珀酸、乙酸、丙酸、丁酸浓度较牙周袋深度减少≤2mm的位点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机酸比较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牙周袋深度减少>2mm的位点齿垢密螺旋体检出率较牙周袋深度减少≤2mm的位点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色复合体微生物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坦氏菌、核梭杆菌、中间普氏菌、伴放线聚集杆菌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侵袭性牙周炎疗效受牙周袋深度影响,经非手术治疗后牙周袋较深的位点仍然有感染存在,需持续抗感染治疗。
[关键词]非手术治疗;侵袭性牙周炎;位点;致病微生物;特性
[中图分类号]R78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9)08-0125-04
侵袭性牙周炎是一种常见的牙周疾病,多发于青少年,病因较为复杂,主要引发原因为龈下菌斑[1]。当前,侵袭性牙周炎的临床治疗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即展开牙周基础治疗,可对感染微生物进行清除与抑制,并为牙周组织创建健康环境。但通过牙周基础治疗,不同侵袭性牙周炎患者获得的疗效存在差异,同一患者不同位点治疗后效果也有所差异[2-3]。本研究以笔者医院2017年5月-2018年5月行非手术治疗的30例侵袭性牙周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不同位点疗效、可疑致病微生物的特性展开分析,旨在进一步探讨非手术治疗对侵袭性牙周炎不同牙周袋深度位点疗效的影响及可疑致病微生物特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共纳入笔者医院2017年5月-2018年5月行非手术治疗的侵袭性牙周炎患者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齡18~30岁,平均(24.12±3.21)岁。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符合《牙周病临床诊治要点》[4]中关于侵袭性牙周炎诊断标准者;②年龄≥16岁;③未接受过正畸治疗者;④除待拔除患牙、第三磨牙外,余留牙在20颗以上,患牙探诊深度≥5mm,邻面附着丧失≥3mm;⑤知情同意研究并已签字确认者。排除标准:①存在明显咬合关系异常者;②合并其他全身性疾病者;③近6个月接受过牙周治疗、抗生素治疗者;④妊娠、哺乳期女性。
1.3 方法:予以全口根尖片拍摄,全面观察病变情况,每位患者每象限对一颗牙齿颊侧近中位点进行选择,采集龈沟液,确保取样位点没有龋齿、食物嵌塞、不良修复体。指导患者漱口,对位点进行隔湿取样,对菌斑指数进行记录,用探针将龈上菌斑刮除,以小棉球将牙面擦净,在牙周袋插入称重好的10mm×2mm滤纸条(Whatman,英国),直至遇到轻微阻力,30s后,取出,再次称重,置入EP管,于-70℃环境中保存,并对取样位点、全口探针的深度、出血指数、附着丧失情况进行观察。龈沟液采集后,开始展开牙周治疗,完成治疗后予以口腔卫生指导。指导患者治疗后2个月入院对牙周进行维护,6个月后,再次展开相同位点龈沟液样本采集。
对滤纸条进行解冻处理,将99倍质量差的去离子水加入套管中,在室温下通过舒适型恒温混匀器展开震动处理,600r/min,40min,随后离心处理,13 000r/min、直径5.5cm、15min,对上清液进行吸取,通过P/ACE system 高效毛细管电泳仪(Beckman 美国)展开检测。随后对滤纸条沉淀物进行荡洗,离心处理后留取沉淀物,以小量细菌基因组DNA快速抽提纯化试剂盒(上海华舜生物工程有限公司,W6511)提取龈下微生物的基因组DNA,以聚合酶链式反应测定可疑致病微生物。
1.4 观察指标:①不同位点疗效;②不同位点微生物学特性。主要测定琥珀酸、乙酸、丙酸、丁酸、有机酸浓度,并测定红色复合体微生物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坦氏菌、齿垢密螺旋体、核酸杆菌、中间普氏菌、伴放线聚集杆菌检出率。
1.5 统计学分析:本研究数据处理软件为SPSS 20.0,(x?±s)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n(%)]表示计数资料,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位点疗效:30例患者,共取了120个位点,治疗6个月后牙周袋深度减少>2mm的位点牙周袋深度、邻面附着丧失、出血指数均较治疗6个月后牙周袋深度减少≤2mm的位点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牙周袋深度减少>2mm与≤2mm者治疗前菌斑指数对比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不同位点微生物学特性及可疑致病菌检出率:治疗6个月后牙周袋深度减少>2mm的位点琥珀酸、乙酸、丙酸、丁酸浓度较减少≤2mm的位点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机酸对比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治疗6个月后牙周袋深度减少>2mm的位点齿垢密螺旋体检出率较减少≤2mm的位点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可疑致病菌检出率对比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牙周炎是我国成人牙齿丧失的主要引发原因,侵袭性牙周炎即为其中常见的一种类型,此病虽然发病率相对较低,但牙周破坏速度快,可对患者牙齿功能、美观度造成影响[5-6]。不仅如此,侵袭性牙周炎具有发病早、进展快等特点,20~30岁的患者即可见牙齿松动、脱落,可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7]。相关调查显示,大部分侵袭性牙周炎患者均无定期牙周检查习惯,多存在菌斑牙石、牙龈炎[8-9]。刘培成等[10]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侵袭性牙周炎患者存在菌斑牙石量多、牙龈炎症明显、牙周破坏严重等特点,因此,对于侵袭性牙周炎患者,需及时展开治疗,以达到有效对患者牙齿功能进行改善的效果。
目前,侵袭性牙周炎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临床研究多认为与微生物感染、吸烟、精神压力、免疫缺陷等因素有關[11]。临床上多会对侵袭性牙周炎患者展开牙周治疗,治疗方式主要包括龈上洁治、根面平整、口腔卫生指导等,可达到对口腔环境进行改善,使患者炎症减轻的效果。但侵袭性牙周炎破坏存在位点、牙位方面的特异性,不同位点疗效存在差异[12]。Khorsand[13]等的研究结果,对侵袭性牙周炎患者进行牙周基础治疗时,前牙疗效优于磨牙。牙周袋深度是侵袭性牙周炎的主要诊治指标,治疗后牙周袋深度会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如患者全身状况、口腔维护情况等[10]。相关报道显示,经6个月牙周基础治疗后,侵袭性牙周炎患者牙周袋深度可减少1.1~2.0mm,我国则平均可减少1.8mm[14-15]。本研究中,笔者统计了患者的牙周袋深度减少值,为(1.7±0.3)mm。本次研究以30例侵袭性牙周炎患者为对象,对不同位点疗效进行观察,结果显示,治疗6个月后牙周袋深减少>2mm的位点治疗前牙探诊深度、邻面附着丧失、出血指数均较治疗6个月后牙周袋深减少<2mm的位点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菌斑指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在牙周袋较浅的侵袭性牙周炎患者中,非手术治疗可获得良好治疗效果。因此,对侵袭性牙周炎患者进行治疗时,临床上应积极展开口腔检查,观察患者病变情况,针对此选择不同位点予以不同治疗,牙周袋较深的位点可展开相应的强化治疗,以达到临床满意的效果[16-17]。
菌斑生物膜是侵袭性牙周炎发生的主要始动因素,通过对微生物进行监测可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也可予以疗效监测辅助[18]。龈下微生物群代谢可产生多种有机酸,有机酸浓度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龈下微生物状态,侵袭性牙周炎经牙周基础治疗后,仍有红色复合体微生物感染存在,可导致疾病进展[19-20]。因此,临床上对侵袭性牙周炎患者展开治疗时,多会展开可疑致病微生物检测,在判定疗效的同时,为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据。本次研究对侵袭性牙周炎患者不同位点微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治疗6个月后牙周袋深度减少>2mm的位点琥珀酸、乙酸、丙酸、丁酸浓度与齿垢密螺旋体检出率较减少≤2mm的位点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机酸、红色复合体微生物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坦氏菌、核梭杆菌、中间普氏菌、伴放线聚集杆菌检出率对比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通过非手术方法对侵袭性牙周炎患者进行治疗后,牙周袋深度>2mm的位点琥珀酸、乙酸、丙酸、丁酸浓度及齿垢密螺旋体检出率均较高,但其他可疑微生物检出率则无明显差异,表明牙周袋较深的侵袭性牙周炎患者经非手术治疗后还有红色复合体微生物的感染存在,需展开进一步的抗感染治疗。
综上所述,非手术治疗侵袭性牙周炎不同位点疗效有一定差异,牙周袋较深的位点治疗后仍然存在感染,需持续展开抗感染治疗。但此次研究缺乏大样本数据分析、长期随访等,尚需展开进一步研究,以探讨非手术治疗对侵袭性牙周炎不同位点疗效的影响及可疑致病微生物特性。
[参考文献]
[1]常静,马钧.局限型和广泛型侵袭性牙周炎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研究[J].临床与病理杂志,2016,36(5):614-618.
[2]洪润丹,徐全臣.侵袭性牙周炎的治疗研究进展[J].口腔医学,2018,38(3):281-284.
[3]Harrel SK,Nunn M E,Abraham CM,et al.Videoscope Assisted minimally invasive periodontal surgery (vmis): long term outcomes[J].J Periodontol,2017,88(6):1-3.
[4]浩尔.牙周病临床诊治要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242-245.
[5]任颂,潘亚萍.牙周非手术治疗对广泛型侵袭性牙周炎患者咀嚼肌功能影响研究[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16,9(1):35-39.
[6]孙晓娟,许春姣.侵袭性牙周炎辅助治疗方法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17,10(10):630-634.
[7]Th?ne-Mühling M,Kelm D,Mengel R.Width of keratinized mucosa at implant sites in patients treated for generalized aggressive periodontitis: a cohort study[J].Int J Oral Maxillofac Implants,2016,31(2):392.
[8]毕小成,危伊萍,胡文杰,等.罹患重度牙周病变磨牙拔牙后位点保存与自然愈合后种植治疗效果对比研究[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17,10(10):598-604.
[9]Happe A,Kunz A.Complex fixed implant-supported restoration in a site compromised by periodontitis:a case report[J].Int J Esthet Dent,2016,11(2):186-202.
[10]刘培成,赵悦,陈晨,等.前牙区重度牙周炎非手术治疗预后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18,11(7):426-430.
[11]胡杉林,秦飞,郑江海,等.IL-4、IL-6和IL-13基因多态性与慢性牙周炎的相关性研究[J].海南医学,2016,27(21):3455-3457.
[12]张秀,潘亚萍.慢性牙周炎患者牙周支持治疗对临床疗效指标的影响[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16,9(10):635-638.
[13]Khorsand A,Bayani M ,Yaghobee S,et al.Evaluation of salivary leptin levels in healthy subjects and patients with advanced periodontitis[J].J Dent,2016,13(1):1-9.
[14]杨栋,李红梅,刘林花,等.Th17及其相关因子在不同牙周炎症状态龈沟液中的检测[J].口腔医学研究,2017,33(11):1161-1164.
[15]谭葆春,钟泉,闫福华.重度牙周炎的牙髓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16,9(4):205-208.
[16]赵红,王新林,吕治,等.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术治疗前后龈下菌群的变化[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17,44(3):294-300.
[17]张菊梅.牙周炎牙根根面微生物群落结构比较[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47(6):848-851.
[18]徐云龙,于金华.益生菌含片对慢性牙周炎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微生物学的影响:一份一年的随访调查报道[J].口腔生物医学,2016,13(2):109.
[19]张光宇,林莉.牙龈卟啉单胞菌诱导的牙周微环境失调引发牙周炎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16,9(9):561-565.
[20]王慧敏,彭舒婷,李连伟,等.牙周炎患者口腔微生物菌群的空间异质性探讨[J].河南科学,2017,35(12):1935-1939.
[收稿日期]2018-12-26
本文引用格式:林美慧.非手术治疗对侵袭性牙周炎不同牙周袋深度位点的影响及可疑致病微生物特性分析[J].中国美容医学,2019,28(8):12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