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健兰 梁成富 龙世霞
【摘要】目的:急救护理路径在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我院急诊科于2018.1月-2018.12月间实施急救护理路径模式,采用电脑随机法纳入该时间段内收治的4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纳入干预组;急诊科于2017.1月-2017.12月间实施常规急救护理模式,纳入47例患者(常规组),比较两组患者抢救效率。结果:干预组患者分诊评估、心电图检查、静脉用药、球囊扩张用时均短于常规组,P<0.05。结论:急救护理路径在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应用可提高抢救效率。
【关键词】急救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抢救;猝死
急性心肌梗死是急诊科常见心血管病变,疾病特点包括起病急、病情严重、病程进展快、预后差等,疾病诱因较多,如劳累、暴饮暴食、便秘、酗酒、吸烟、寒冷刺激等,在病因影响下患者冠状动脉发生急性闭塞现象,直接减少或中断冠脉血流,影响局部供血区域,短时间内心肌细胞出现坏死,引发症状,疾病具有高危险性,发病后1h内即可能引发心律失常导致猝死,死亡率较高。而急救“时间窗”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成功率密切相关,患者再灌注时间越早则存活率越高。文章纳入9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析不同急救护理模式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时间:2018.1月-2018.12月;2017.1月-2017.12月;分组:干预组47例与常规组47例;其中干预组包括男性31例、女性16例,年龄范围在32-70岁,平均为(51.8±5.1)岁;常规组:包括男性33例、女性14例,年龄范围在33-69岁,平均为(52.5±5.0)岁;两组患者疾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干预组:①由1名主治医师、2名责任护士、护士长共同组成急救护理路径指导小组,护士长定期组织急诊科全体工作人员参与急救护理路径知识培训,重点学习理论与操作流程;组员负责查询国内外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护理的最优模式,结合科室具体情况与护士自身抢救经验,制定急救护理路径表,开会讨论,将最终修订版整理打印后在科室内发放,要求所有护士均需熟悉急救护理流程;护士长定期组织护士进行急救模拟练习,积极落实路径表中的每一细节。②急诊科建立快速反应机制,所有护士均需接受院外急救培训,接到求助电话后最短时间内准备好相关用物随车出发,及时电话了解患者病情,到达现场后最短时间内进行急救衔接工作;初步评估后立即给予硝酸甘油舌下含服。快速解决最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的护理问题,及时转运至院内,坚持争分夺秒的抢救原则,转运途中及时与科室取得联系,做好抢救准备工作。③人院后及时安排患者进入急救室,最短时间内建立静脉通路,5分钟内完成吸氧、监察体征与心电图检查工作;完成病情评估与核查工作,开放绿色通道,抢救的同时为患者家属解释病情,安排其办理相关住院手续;在此阶段协调好导管室做好介入治疗准备工作,关注患者家属情绪,做好解释工作,提供健康指导。
常规组:传统急救护理模式,如接到患者后快速用药、检查、诊断与抢救。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x±s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评估两组抢救效率
干预组患者分诊评估、心电图检查、静脉用药、球囊扩张用时均短于常规组,P<0.05;见表1。
急性心肌梗死疾病危重,发病后并发症风险较高,如心搏骤停、猝死等,对患者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造成不利影响,而及时的接诊与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死亡率,改善疾病预后效果,而护理工作在抢救中占据重要地位,在患者明确病情的基础下,实施规范化的护理可帮助节约抢救用时,有助于抢救工作顺利实施,促进患者更好的恢复。
文章研究结果表明干预组患者分诊评估、心电图检查、静脉用药、球囊扩张用时均短于常规组,P<0.05;分析原因发现,急救护理路径是急诊科的一种特有护理模式,是基于临床护理路径基础上发展而来,保留了表格式的临床护理记录方式,帮助规范急救护理步骤,确保护理措施的高效能;有效改变传统急救护理模式中护士需盲目等待医嘱的局限性,打破机械化执行护理操作现象,让护理行为更加灵活,护士有预见性的、主动参与急救过程,提高护理质量的同时可宏观缩短护理耗时,同时路径式表格的应用可避免护理操作遗漏,提高抢救效率。
综上所述,急救护理路径在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应用可提高抢救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