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梅
【摘要】目的:探索心脏介入术后常见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3月~2019年3月间收治的行心脏介入术后60例出现并发症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30位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护理模式后,与30位观察组患者采取针对性护理模式的临床治理效果。结果:表明实际应用中,观察组患者心脏介入术后并发症护理总有效率为90%,明显由于对照组的8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增加对心脏介入术患者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有利于增加患者治愈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心脏介入术后;并发症;护理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8年3月~2019年3月间收治的行心脏介入术后60例出现并发症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心脏病诊断标准,具备行介入术治疗指征。其中观察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53~77岁,平均(68.50±4.43)岁。对照组男18例,女21例;年龄54~78岁,平均(69.32±4.38)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根据主管医师医嘱,对患者进行监测生命体征、观察J临床症状,记录患者用药前后的病情变化,指导患者手术前、手术后日常康复护理。并及时监测患者创伤部位细菌感染情况,并遵医嘱定期对患者创伤部位消毒换药。
观察组实施针对性护理措施: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针对性护理。首先成立针对性护理管理小组,心内科住院部护士长任小组长,调查统计心内科患者常见疾病以及患者就医过程中常见需求,经研究制定适合心脏介入术患者的针对性护理需求的方案。其次对护理人员进行针对性护理模式培训,并使护理人员掌握心脏介入术患者常见疾病以及患者就医过程中常见需求,提高护理人員对患者的责任心及护理技能,尽可能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如心脏介入术患者常见的穿刺部位出血与血肿等。增加对患者穿刺部位的观察,及时发现患者穿刺部位出血与血肿并与主治医生联系,采取应对措施对患者伤口部位再次包扎。如患者血肿程度较低,则无需特殊处理,如患者血肿程度严重,应及时运用物理治疗方式,加速血肿消退。迷走神经反射护理。增加与患者的交流,确保患者保持轻松的心态。手术前,减短患者禁食时长。手术后,叮嘱患者养成少食多餐的习惯。激励患者多饮水,保证血容量充足,提前备好多巴胺、除颤器、阿托品等药物与医疗器械,防止手术中出现紧急情况。血栓形成护理。术后紧密关注患者清醒程度,增加对患者动脉脉搏观察,通过观察患者的四肢远端颜色改变,判定患者实际恢复状况。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运用溶栓抗凝类药物,对患者进行针对性治疗。同时,对患者定时进行全身按摩。此外,患者住院期间,始终保持干净、通风的恢复环境,可在病房中摆放相关疾病的宣传册及宣教视频,使患者住院恢复期间学习自身疾病的一些相关知识,改善患者的焦虑、恐惧等不良心态。患者出院时,发放针对性护理服务调查问卷,统计针对性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和需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1.3观察指标
根据患者术后并发症变化,将患者护理效果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显效是指术后并发症消失,心脏功能恢复正常。有效是指各项并发症得到良好控制,心脏功能恢复正常。无效是指术后并发症未得到有效控制。
1.4统计学方法
将以上资料录入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理统计与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护理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临床护理对比结果如表1所示。
心脏介入术当前已经作为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必要方法,但是术后并发症增加了对患者进行心脏介入术治疗风险,降低治疗手段有效性,对患者治疗成效以及术后恢复产生了影响。因而,对心脏介入术的术后并发症进行探索,强化对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对患者术后恢复、术后生活质量以及减轻并发症发生率既具有积极作用。
本次研究结果发现,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护理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护理总有效率为9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对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模式可以有效提升临床治疗效果,有效降低心脏介入术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效减短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住院恢复时长,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以及术后生活质量,进一步控制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优化心脏介入术临床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针对性护理模式可以有效提高患者心脏介入术临床治疗效果,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减轻患者术后痛苦,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及医院护理满意度,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值得临床广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