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芳 郭月婷 刘江涛 苏彦超
【摘要】目的:研究通窍化瘀方与针刺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医院于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200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进入本次研究对象序列当中,随机将所有研究对象划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100例患者,研究组100例患者。研究组选择通窍化瘀方与针刺方法干预,对照组选择鼓室药物注射干预。分别按照计划完成治疗后,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率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选择通窍化瘀方与针刺联合西药方法干预的研究组在患者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率的比較上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选择通窍化瘀方与针刺治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治疗效果,改善不良反应率水平,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分泌性中耳炎;通窍化瘀方;针刺;鼓室药物注射干预
分泌性中耳炎的主要特征为鼓室积液和传导性耳聋,冬春为本病高发期,小儿患病人数较多。常规西医治疗方法虽然短期见效快,但总体疗效欠佳。基于此,本次研究就中医方法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进行研究,下文进行报道。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医院于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200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进入本次研究对象序列当中,随机将所有研究对象划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100例患者,研究组100例患者。对照组中的100例患者中有男性57例,女性43例;年龄区间为9-73岁区间内,平均(33.85±8.24)岁,病程时间为5d-4年,平均(7.72±1.85)个月;研究组中的100例患者中有男性56例,女性44例;年龄区间为9-72岁区间内,平均(34.03±8.73)岁,病程时间为6d-4年,平均(7.69±1.90)个月。对照组和研究组的相关资料经比较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患者的纳入标准为:严重程度不一的听力下降;轻微耳痛,随病程发展见耳内闭塞、堵胀等不适感;检查可见鼓膜内陷充血、鼓室积液等分泌性中耳炎症状;各类声音测试结果指向中耳炎。患者的排除标准为:耳鼻喉位置存在原发疾病、癌症以及免疫缺陷等可能影响此次研究的疾病。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鼓室药物注射干预,叮嘱患者取坐位,行鼓膜局麻,达到麻醉效果后,使用7号长注射针头穿刺患者鼓膜,到达鼓室后先进行回抽,发现积液后证明穿刺成功。之后,对穿刺针进行固定,抽取干净患者鼓室积液。于固定好的注射器中装入林可霉素0.5g和a一糜蛋白酶3500U以及泼尼松1ml向患者鼓室注射。要求患者捏紧两侧鼻孔进行2-3次吞咽动作后方可拔出注射针,常规使用消毒干棉球置于患者外耳,3次/周。
研究组采取通窍化瘀方与针刺联治疗。通窍化瘀方选择宣肺通窍汤,其主要用药为:葶苈子10g、桑白皮10g、辛夷花10g、车前草10g、白芷10g、茯苓10g、桔梗10g、路路通10g、甘草6g、僵蚕6g,柴胡15g。风热型中耳炎则适量增加丹皮、蝉蜕以及黄岑;风寒型中耳炎则适量增加桂枝、麻黄以及细辛。使用纯净水500ml煎服,1剂/d,分两次服用。针刺疗法为针刺蝶腭神经节,叮嘱患者仰卧于病床,提前对针刺区域进行消毒。完成准备工作后使用55毫米银针于患者弓形切迹骨缘下方中央最高处进针,向蝶腭神经节方向针刺,当患者自觉有面部麻木即为针刺成功。之后于患者体内留置15min,两侧均需针刺,2次/周。
1.3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的观察指标为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率。治疗效果细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显效:患者分泌性中耳炎所致听力下降、鼓室积液、耳内闭塞、堵胀以及充血等临床表现消失,纯音测听结果恢复正常水平,声导抗听力测试正常,结果显示为A型;有效患者上述临床表现基本消失或显著改善,纯音测听结果显著改善,声导抗听力测试显示为B型;无效:患者上述临床表现和各类听力测试结果未显著改善或恶化。治疗有效的认定涵盖显效和有效。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应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位数表示,选择卡方检验进行数据比较,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选择t检验进行数据比较。P<0.05,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2.1治疗效果
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80.00%,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95.00%,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2.2不良反应率
对照组见厌食4例,皮疹1例,头痛2例,精神不振2例,不良反应率为9.00%;研究组见厌食2例,头痛2例,精神不振1例,不良反应率为5.00%。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分泌性中耳炎病因与咽鼓管阻塞、咽鼓管清洁功能障碍以及感染等有关,患者在临床上多见耳痛、听力减退、耳闷耳胀以及耳鸣等,在治疗上应当改善患者中耳通气引流、清除中耳积液。本次研究采取的通窍化瘀方在药效上为疏风宣肺、通窍化瘀,能够达到耳窍通气、消肿解毒的治疗效果。针刺疗法则刺激患者蝶腭神经节,改善患者精神状况,帮助疏通耳窍。结果显示,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研究组在治疗效果上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不良反应较低,安全性高,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综上,选择通窍化瘀方与针刺治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治疗效果,改善不良反应率水平,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