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宝廷 王关玲 宋叶健
【摘要】目的:对小切口阑尾切除术治疗急性阑尾炎临床疗效进行试验评估。方法:将2016年6月-2017年1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阑尾炎患者50例,按照入院顺序予以编号,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25例,其中试验组患者采用小切口阑尾切除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开腹手术予以治疗,并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记录比较。结果:试验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切口长度以及术中出血量等数据长均优于对照组患者,数据差异较为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0%、24.0%,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阑尾炎患者实施小切口阑尾切除术,其治疗效果不俗,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稳定性较高,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可于临床之中予以研究推广。
【关键词】急性阑尾炎;小切口阑尾切除术;临床疗效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6年6月-2017年12月我院所接治的急性阑尾炎患者25例设为试验组;另选取同期接受治疗的急性阑尾炎患者25例设为对照组。上述所选患者均确诊为急性阑尾炎。试验组中包含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9例,年龄在19-53岁问,平均(34.7±6.2)岁,患者病程在16-68h间,平均病程为(22.4±9.7)h,其中穿孔性阑尾炎10例,单纯性阑尾炎8例,化脓性阑尾炎4例,坏疽性阑尾炎3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8例,年龄在18-55岁间,平均年龄为(33.9±6.4)岁,患者病程在19-69h间,平均病程为(23.2±9.5)h,其中穿孔性阑尾炎12例,单纯性阑尾炎6例,化脓性阑尾炎5例,坏疽性阑尾炎2例。两组患者基础资料比较上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研究。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阑尾切除术进行治疗。试验组采用小切口阑尾切除术进行治疗,于患者成功麻醉后,取平卧位,于患者右下腹麦氏点左近切口,长度维持在10mm-20mm之间,做好消毒工作,并将将患者皮肤、皮下组织以及斜肌腱膜切开,其中斜肌腱膜长度要长于皮肤切口长度,将腹内斜肌与腹横肌予以钝性分离,待切开腹膜后,即可将其外翻固定,同时将患者腹腔内所积存的脓液与渗液予以处理,探寻阑尾,并予以切除,最后进行缝合工作,同时替换手套,对手术创口予以消毒。
1.3评价标准
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予以比较,其具体指标包括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等,同时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予进行观察记录。
1.4统计学分析
将本次实验所得数据予以收纳整理,输入统计学软件SPSS18.0予以处理,患者手术情况资料以均数±平均差(x±s)表示,并以t予以检验,当P<0.05时,则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2.1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由上表可知,试验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切口长短以及术中出血等数据上均优于对照组患者,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试验组患者手术效果更为优异。
2.2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比较
试验组25例患者之中,有2例切口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8.0;对照组25例患者之中,有2例切口感染、1例切口疝、1例肠梗阻、1例肠粘连、1例切口开裂,并发症发生率为24.0%。试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急性阑尾炎是目前发病率较高的一种外科疾病,可详细分为单纯性阑尾炎、化脓性阑尾炎穿孔性阑尾以及坏疽性阑尾炎,其临床表现多以腹痛、恶心、呕吐为主,大多数患者在发病期间体内白细胞以及中性粒细胞计数会增高,在临床上多以手术治疗为主。传统阑尾切除术,手术创口较大,故而容易引发感染等问题,同时术后痛感较为强烈,对患者预后具有一定负面影响。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条件的不断进步,急性阑尾炎的治疗也逐渐由常规开腹手术向腹腔镜手术转移,然而即便腹腔镜手术取得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但由于其手术费用较为高昂,考虑到经济因素的原因可能并不适用于部分具有经济困难的家庭。
采用小切口阑尾切除术治疗急性阑尾炎,其切口较小,能够通过阑尾钳将阑尾取出,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几率,促进患者恢复健康。就本次研究而言,试验组患者中出现切口感染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8.0%;对照组中出现切口感染2例,切口疝、肠梗阻、肠粘连、切口开裂各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4.0%,上述数据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急性阑尾炎患者实施小切口阑尾切除术进行治疗,其临床效果可观,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發生几率,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具有进一步研究推广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