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鹤人有两个使命:等鹤来,守護海。7月中旬,记者踏进江苏盐城海边的杂草地,硕大的蚊虫立即扑上来,哪怕穿着长裤,它们1厘米长的针嘴还是能轻易穿透,直刺皮肤。站了几秒钟,记者一条腿上就同时扎进七八只蚊子,又痛又痒。但记者身边的吕士成习以为常。每年秋天,他就站在这里迎接他的“孩子”:中国4/5以上的野生丹顶鹤群翔而来,在此过冬。
此前的7月5日,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申遗成功,是中国第五十四处世界遗产。它位于盐城,是中国第一块潮间带世界遗产。潮间带联结陆地和海洋,水面往下6米就是海洋。此前申遗成功的均为陆地,此次标志着中国的申遗之路走向了海洋。遗产地超过2/3位于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称盐城自然保护区)。记者随吕士成穿过柳树林时,瞧见数百只白鹭站立其间,他一眼就能辨认出种类。不过,最让他挂念的还是这里的核心物种丹顶鹤。“在某种程度上,没有丹顶鹤,就没有保护区,也就不会有这片世界遗产”。
2019年7月18日,吕士成在江苏盐城接受本刊记者采访。他学鹤鸣、比划动作,鹤随之起舞。(本刊记者 陈霖 / 摄)
离保护区好几公里,记者就看到一只“巨型丹顶鹤”,这是丹顶鹤博物馆,设计师以鹤的外形设计了这个建筑。一走进馆内,记者便听到曾广为传唱的流行曲《丹顶鹤的故事》:“走过那条小河,你可曾听说,有一位女孩……”吕士成指了指保护区外一里处,“歌里的小河就在那”,他顿了顿,“也是那女孩溺水的地方”。
33年前的初夏,25岁的吕士成踏上从齐齐哈尔南下的火车,坐了两天两夜,却一点也不觉得累。当时,他是保护区的技术员,专门到黑龙江接了丹顶鹤技术员徐秀娟来盐城。一路上,徐秀娟捧着育雏箱,吕士成往里探了探头,看看那两颗鹤卵(丹顶鹤的蛋)。徐秀娟告诉他,育雏要恒温,隔几分钟给两个橡胶水袋换热水,用来给箱子保温。吕士成也照着做,其间还翻一翻卵,让它们受热均匀。他小心捧起一颗鹤卵放到耳边,蛋壳里传来微弱的叫声,吕士成乐坏了,“新生命要出来了!”话音未落,他又赶紧压低音量,就怕吓到鹤宝宝。
1986年,全球的野生丹顶鹤只有1000多只,盐城自然保护区成立3年了,准备建立丹顶鹤基因库。入职不到3年的吕士成跟着徐秀娟,从发现野生丹顶鹤的扎龙保护区外的海拉尔军马场带回鹤卵,经过人工育雏,鹤场得以建立。他一开始拿镰刀割掉荒草,又担心草根影响幼鸟行走,就一根一根地拔,再铺上黄沙,围起这片地,以免幼鸟走丢,也防止獐子、黄鼠狼跑进来。
第二年的9月,吕士成正在连云港调研鸟类,接到一通电话——徐秀娟身亡。几天前,徐秀娟照料的两只天鹅大病初愈,突然飞走,不知去向。她在滩涂找了两天,循着天鹅的叫声来到小河边。当时,她穿着牛仔裤,跳进小河,裤子浸满了水,非常重。她一下沉进冰水,挣扎了好久,最后体力不支,溺水而亡。“怎么可能呢?年纪轻轻的。”吕士成赶回盐城时,徐秀娟的灵堂都搭好了,讲到这里,他沉默了一会儿。人们称徐秀娟为“驯鹤姑娘”,保护区立起她的铜像和雕塑,纪念她对鸟类的贡献。吕士成接替徐秀娟成为鹤场场长,把她教给自己的驯鹤经验传给其他人,30余年间,手把手带出数十名驯鹤员。
2013年11月,吕士成在盐城自然保护区拍摄的来此过冬的丹顶鹤。保护区内设有幼鹤的育雏箱。(本刊记者 陈霖 / 摄)“驯鹤姑娘”徐秀娟。
丹顶鹤发展越来越好,也提高了环境水平。他保护野生丹顶鹤食物链,丰富了生物多样性;他科普湿地海域对丹顶鹤的作用,“上过他课的人”有学生、官员、接受环保教育的服刑者。前几年,他作为鸟类专家,参加盐城风力发电机运作的讨论会,提出转轴会影响丹顶鹤迁徙,被政府采纳,减少了风力发电的次数。如今这里是中国面积最大、西太平洋保存最完整的海涂湿地自然保护区,每年有300万只候鸟迁徙暂歇于此。世界遗产评估专家考察时,发现潮间带水鸟等生物多样性很丰富,成为申遗成功的重要原因。吕士成也在今年获评盐城“生态卫士”,当地人亲切地称他“鹤爸”。
记者走进驯养场,正碰见驯鹤员打开门,给丹顶鹤放风。鹤群一跑出来就直冲云霄,像条雪白缎子扶摇直上,飞了几圈才落地,低头吃起洒在地上的食物。唯有一只,小啄一口便马上起身,久久立着,左顾右盼。记者走近,它就一顿一顿地踱过来直盯着,神情不太友好。“这是领头的,它在守卫其他鹤,怕你攻击它们。”吕士成赶紧让记者退后,自己上前安抚它,鹤却突然欺身上前,在他的手心啄破一个口子,血立刻流了出来。旁边的驯鹤员忙拿酒精和棉花帮吕士成处理。“小事情,习惯了。”说完,他又走进鹤群继续安抚它。
长期照顾丹顶鹤的人,少不了一身伤。“丹顶鹤成家后,一有外人靠近,会认为你在侵害它的领地或孩子,便攻击你。没成家之前,也有少数攻击性很强的单身鹤,常见的是领头的。”一次,吕士成走进鹤笼准备喂食,公鹤却猛地一下朝他啄去。尖尖的嘴啄在吕士成的头顶正中心,血立马淌下来。有时候鹤心情好,在他身边起舞,动作幅度一大,爪子也会划破他的脸。
但吕士成一想到丹顶鹤的美,伤口似乎自动愈合。丹顶鹤性成熟后,头顶就会出现一片红色——这便是丹顶鹤名字的由来。此时,它们开始“谈婚论嫁”,求偶的方式便是跳舞。公鹤仰起脖子,尖嘴朝天,发出“哦啊”的叫声,随之亮起双翅,前后扭动身躯,母鹤随之仰天“嘎嘎”叫。这样,双鹤就算确立了配偶关系。“这种自由恋爱般的婚姻关系一旦建立,便很难改变,哪怕配偶死去,另一只也很少再嫁娶。”每年吕士成调查丹顶鹤数目时,总能发现几只失去“老伴”的孤鹤。
驯鹤员给每只丹顶鹤套上打着编码的脚环,以辨别它们。不过,最迷人的辨认方法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情结。有一次起大风,人工驯养的丹顶鹤的围网被刮破了,吕士成还没来得及给一只单身公鹤套上脚环,它就飞了出去。保护区有个高高的望鹤亭,专门用来观察远方的丹顶鹤,他就每天登上去,拿着望远镜寻觅这只鹤。“它一定会回来的,只是时间早晚。”
一年后的一次午休,吕士成隐约听到他驯化丹顶鹤时常用的声音。宿舍附近有个很高的土墩子,丹顶鹤都在那里长大,他小跑过去,一看,公鹤不仅回来了,还找了个对象——一只野生母丹顶鹤。吕士成对着公鹤“咘鲁咘鲁”,它也回应“咘鲁咘鲁”。就这样,他叫一声,公鹤也叫一声,两者对鸣良久,“我更确信是它了!”
但“鹤妻子”不适应新环境,很紧张,发出惊恐的叫声,哗一下飞走了。公鹤一看,先是转身朝吕士成长鸣一声,然后跟着“妻子”离开。“它在跟我打声招呼,说要走了。”吕士成做出招手的姿势,以形容那声告别,兴奋地笑着。打那以后,每年11月前后,吕士成都会走到滩涂边、土墩子上、望鹤亭里,远远地望着,想着野生丹顶鹤何时过来,或许其中有那只公鹤。“就好像孩子外出读书,但父母知道他们每年总会回家的。”
吕士成得知申遗成功是在当天下午3点,刚听完一场丹顶鹤培训课。在保护区待了35年,他完成了30多项鸟类研究,拿遍这个领域几乎所有奖项,还带博士生研究动物行為学,但每年还坚持上课听讲,更新知识。
进保护区前,吕士成在南京林业大学进修。当时,老师让他给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的科教片当顾问。他埋头苦读好几天,做了鸟类特征的册子,发现自己能一下子记住鸟类特征。要是遇到难以辨认的鸟类,他就想办法联系专家。采访时,吕士成从办公室的抽屉里拿出一个厚厚的信封,寄件人是郑作新院士——中国鸟类学创始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87年,吕士成在盐城发现一种鸟,怀疑是珍稀物种黑嘴鸥,但不敢确定。还是“小青年”的他鼓起勇气写信寄给鼎鼎大名的郑作新,数天后就收到亲笔回信。“那时通信不方便,收到信高兴了好几天。”两人讨论了这种鸟的特征,后来它被鉴定为黑嘴鸥,保护区正式成为该鸟类的繁殖地。10多年间,吕士成和老院士一共通信了六七回,讨论对鸟类的发现。最后一次,郑作新生病了,无法动笔,便口述让助手记录,自己在信上签名。回忆起这件事,吕士成很动情,打算把这封信捐给鸟类博物馆,纪念老先生对中国鸟类事业的贡献。
采访过程中,记者随吕士成穿柳叶林、过树丛、踏芦苇,时有螃蟹横行,时有老鼠窜出,惊喜和惊吓交迭。吕士成总念叨:不能用人的观点去理解动物。“黄鼠狼蹦出来,人吓一跳。但它本来待得好好的,人走进它的领地,它们就很紧张,才会乱窜。”他讲授动物行为学,就是想告诉更多人要站在动物的角度想事情。这时,吕士成的手机响了, “咘鲁咘鲁”。10多年前,他给一对丹顶鹤喂食时,“夫妻俩”对鸣,他录下声音。不管换了多少部手机,这段来电铃声他一直没换过。
吕士成
1961年生于江苏滨海,长期从事鹤类研究,多次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及科普奖。著有《风中的丹顶鹤》《盐城丹顶鹤》等,现任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鸟类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