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旭 颜学庸,千万捐款浇灌一世乡愁

2019-08-23 05:48梁婷
环球人物 2019年15期
关键词:空降兵

梁婷

2019年3月25日,马旭和颜学庸在位于武汉市黄陂区的自家小院外合影。

6月29日,老兵马旭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黑龙江省木兰县,第二天为父老乡亲做了一场报告。作为“感动中国人物”,马旭由于为家乡捐款1000万元而闻名全国,以她没想到的速度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其实在这件事之前,她已经在军队里小有名气了。参加革命、高龄跳伞、搞科学研究……她的事迹多次被军事报刊报道。

今年2月18日,在灯光闪烁的央视演播大厅里,马旭与爱人颜学庸从两个少年手中接过了“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的奖杯。写给她的颁奖词是:“少小离家,乡音无改,曾经勇冠巾帼,如今再让世人惊叹,以点滴积蓄汇成大河,灌溉一世乡愁。你毕生节俭,只为一次奢侈,耐得清贫,守得心灵的高贵。”

回到武汉后,马旭和颜学庸到街上买菜,都有三三两两的人聚上来,“我在电视上看到过你们,你们捐了1000万元”。随荣誉一起涌来的,还有各地来访的人、不间断的节目邀约、各单位的讲座分享会。最多的一天,家里来了几十个人。他们二人适应着荣誉下的生活。

两个没想到

4月19日下午两点,马旭侧卧在干休所休息室的单人床上,双腿蜷着,头枕着右胳膊,眼睛半睁,86岁的她累了。这天她和老伴的日程中有一个电视节目的录制、一个讲座活动。他们惦记着这些事,凌晨4点30分就醒了,穿上部队发的衣服,坐在门口等工作人员来接。

他们的住处黄陂距离市区50多公里,车程要两个多小时。到了录制现场,已经快10点了。馬旭能做的准备就是攥紧一个黄色的横格本,里面记录了她过去的经历,在节目录制前,再认真看看,免得忘记要讲什么。

午休只有十余分钟。督察大队、环科院的道德讲堂活动下午2点30分开始,之前有一辆车来干休所接两位老人家。

“来了,老两口!”一到会场,200多人嘈杂起来,众人热烈的目光集中到推门而入的马旭、颜学庸身上。掌声如踩着鼓点,自成节奏。主持人简短的介绍后,播放了那段感动中国的颁奖视频短片。掌声中两位老人走上台,分享人生点滴。

这样的场合,几个月来夫妇俩已经习惯了,可当初决定捐款的时候,他们是万万没想到后面这些事情的。

结束了一天的奔波,颜学庸坐在黄陂的家里,搓了搓手,向《环球人物》记者讲起了他的“两个没想到”。

第一个没想到是银行转账的复杂。2018年9月13日,上午8点左右,老两口到了银行,以为捐款转账不过是一会儿的时间,况且身边还有工作人员的陪同。一直到下午5点,他们才完成300万元的转账,中间还惊动了警察——银行工作人员担心老人是被诈骗,报了警。

第二个没想到是捐款之后的生活改变。荣誉纷至沓来,他们在此后半年间,接连被授予哈尔滨市“冰城楷模”、武汉市“时代楷模——武汉精神践行者”、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人物”。他们把证书、奖牌安置在行李箱里,放在搞研究的阅读室中。颜学庸说他们感恩这些荣誉,只是后续纷扰之事,都在意料之外。有人来借钱,有人来认亲,甚至有人来谈合作……

颜学庸说,大家挂念他们,有人不辞辛苦来探望,他很感谢,可也有一些目的不纯的人让他实在无奈。经历过枪林弹雨,老两口相信这些事情会很快过去,热度消失之后,一切都会恢复原状。

一生敢为人先

马旭、颜学庸同岁,他们经历了战争,见证了国家过去几十年的变化,那些历史课本上的知识点,就是他们的生活。

2019年5月31日,马旭和颜学庸参加湖北省2019年征兵启动仪式暨新闻发布会。

马旭1933年出生在黑龙江木兰县。她对记者回忆,小时候家穷,秋收时节,母亲到地里捡地主家收割后漏下的玉米、土豆糊口;有时在家里点个煤油灯,给人唱大鼓书,门口放一个盘子,听的人愿意给多少就放多少。母亲当年的唱词,马旭现在还能随口唱出。面对记者,她坐在沙发上,挺起腰板,头微微转动:“三郎马踩入泥浆,五郎他怕死当了和尚……”她佩服唱词里的英雄,“可能是小时候听的这些爱国故事影响了我的人生”。

1947年,木兰县已经解放,在村长的建议下,马旭被母亲送到部队,进入东北军政大学学医。临行前,母亲给她揣了家里仅有的一块大洋,这钱她一直留着没舍得花。

参军7年后,马旭被保送至第四军医大学学习,毕业后分配至武汉军区总医院。后来她又主动申请调往前线野战部队,1958年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45师卫生营的一名军医。

1961年,中央军委以45师为主体,组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空降兵。马旭最初负责跳伞训练的后勤保障工作,渐渐地,她有了加入空降兵队伍的念头,“我觉得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

当伞兵哪有那么容易——背上25公斤重的主备两个降落伞,经过三道检查线,候机、登机、空中运输,最终跳伞离机,一个架次投放差不多要1小时。如果伞兵体重不够,落地安全都难以保障,一旦空降时遇到上升气流,很可能落到着陆场之外。那时马旭身高只有1.53米,体重仅35公斤,自身条件远不能达到训练要求,因此她的第一次申请被拒绝了。

为了能当上伞兵,马旭在宿舍地面上挖了一个坑,垫上沙子,把椅子摞到桌子上。她每天晚上练习,从椅子上跳进沙坑里,上上下下500多次,保证落地的准确。苍天不负苦心人,马旭凭着坚韧和执着,终于如愿成为新中国空降兵部队首批女伞兵的一员。

“第一次跳伞是在1962年,伞包沉得很,但从背起来那一刻,我就很兴奋。”从出机舱门到落地大概持续了4分钟。马旭说,关于生死的问题当时没考虑,就是按照教员的指示完成任务,不断思考下一步怎么做,“跳下去之后,身体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忽上忽下的”。稳稳落地后,她开心地原地蹦了两下。

颜学庸是上过朝鲜战场的人。“当时听说美国飞机炸朝鲜的房子,还侵犯我们的领空,很生气啊,抗美援朝,走!”说这话时,他和《环球人物》记者正走在45师的大院里,不远处是黄继光纪念馆。

1950年,颜学庸和一批十七八岁的年轻人,从重庆坐船过三峡到武汉,坐专列前往鸭绿江边。他负责后勤,背着枪械、炸药、子弹、粮食,运送到前线。一旦美军侦察发现了他们,就派飞机来投炸弹。“打死对方一个人,我们要付出4个人的代价。”

战争结束后,颜学庸随部队驻扎在河南驻马店,后来到了武汉。1963年,他与马旭结为夫妻。结婚时,两人都是30岁,是部队的“大龄青年”,经政委介绍成婚,并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爱情故事。婚礼简单,来了几个同事,买了一包瓜子,就算是办席了。

马旭的勤奋刻苦,一直让颜学庸佩服。两人的科研成果也非常丰富:1989年,他们研制出的“充气护踝”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经过多次高原跳伞训练,他们又研制出“单兵高原供养背心”,在1996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几十年间,夫妻二人在军内外众多报刊发表了数十篇文章,还撰写了《空降兵生理病理学》《空降兵体能训练依据》等著作。1997年8月,空降兵某军政治部专门发文,授予二老“科研老兵”的称号。

走过战争年代,夫妇二人对很多事都看淡了。捐款后,对于一些说他们出风头的评价,他们不甚在意,颜学庸更愿意用“敢为人先”来解读这么多年他们一起做的事,马旭也说这是一种不断攀登的信念。2015年10月,他们一起参加了在湖南衡南举办的滑翔伞活动,当时82岁的马旭在教练协助下挑战了滑翔伞。降落后,她兴致勃勃地说:“90岁,我还要来挑战。”

马旭的家,陈设简陋,除了一屋子书和报纸,没有一件气派的家具。

“没有国就没有家”

很多人说捐款1000万元让两位老人倾其所有,颜学庸不这么看。他觉得自己生活得很好——两人都有退休工资,基本生活有部队保障。他们游历过日本、美国、俄罗斯等国家,也走过国内大多数省份,最后发现还是喜欢黄陂的生活,“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

老两口日常生活非常节俭。屋子里没有像样的家具,书架是部队早些年放枪的架子,后来被弃用,马旭收了回来。沙发、床、桌子都已老旧、泛黑,接缝处还裹着胶带。一根木棍搭在两个柜子之间便是衣架,部队发的迷彩服挂在上面,他们已经很多年没买新衣服了。用了10多年的红色翻盖手机已经磨损褪色。饮食更是简单:水煮土豆配咸鸡蛋、挂面加青菜、大米粥、小米粥。锅碗瓢盆就挂在院子里的树枝上,晒着消毒。马旭每次买土豆都买一麻袋,不过几十元。后来价格涨了20元,她纠结了好久:“怎么就涨价了?上次还是50块。”

1000万元就是这么攒下来的。多年前,他们曾在武汉金银湖买了一套商品房,本想开卫生所,后来才发现,在高楼大厦的都市里,大型医疗机构越来越受欢迎,卫生所已经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了。于是他们卖掉了房子,拿到一笔“巨款”——400万元。这笔钱加上多年积攒的退休金、科研专利费、银行储蓄利息,也是一笔可观的资金。两位老人因此萌生了捐赠的念头。颜学庸说,1000万元对于他们来说没有什么用处,“生不带来,死不带走,捐了能有一点用处就很好”。他们最终决定把这笔钱捐给孩子。“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只有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家乡才有未来。”马旭说。她仔细对比家乡黑龙江木兰县和武汉黄陂区的教育资源,发现差距太大,黄陂区中小学校条件很好,木兰县却差很多。

最初,两人想用这笔钱建学校,但考虑到成本问题,没能实现。木兰县政府最终决定建设一个公共场馆。目前,1000万元已经投入到“马旭文博艺术中心”的建设中,将用于开展教育、文化活动。她在东北沦陷后出生长大,深知失去国家庇护的生活有多么艰难,在几次分享会上,她都提到年轻人要明白国家之于个人的意义,“没有国就没有家”。

黄陂的小家幽深僻静,他们在这儿生活了60多年,无儿无女。颜学庸承担着大部分家务,一日三餐也由他掌勺。马旭的脚受过伤,她的鞋要用海绵垫厚,不便长时间走动。两人出门时,颜学庸习惯性地端起胳膊,让马旭双手挂在他的胳膊肘上,小步挪动。几公里之外是当地的老年大学,每周二、三,他会推着自行车,载着马旭去锻炼身体、学习电脑、学用智能手机,偶尔还会在电脑上打扑克,但最近太忙,已经很久没去学习了,电脑知识都快忘了。

颜学庸常感叹:“现在的日子以前都不敢想。”这里白天有鸟叫声,夜晚又很静谧,挂在天上的月亮是黑夜中稀有的光源。小院里栽满树苗,两棵橘子树相伴生长;栗子树、苹果树、李子树、枇杷树交错,到了季节会结满果实;桂花树已经冒出了花骨朵。他们用铁丝网围了一个约4平方米的菜地,长着绿油油的生菜。“我们自给自足,还不错的。”二老都说自己内心富足,他们生活的哲学就是知足,“把大事化小,讓小事过去”。

马 旭

1933年出生于黑龙江木兰县,现居湖北武汉。1947年参加革命,后成为中国空降兵的一员。2019年初,因与丈夫颜学庸向黑龙江木兰县捐款1000万元,被评为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

猜你喜欢
空降兵
军中有戏言
空降兵属于空军还是陆军?
俄空降兵将增加直升机与反导分队
蒲公英
空降兵蓝天漫步曲
咖啡加糖的感觉
女空降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