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念
在中国天南海北地走了一圈,两个孩子互相影响,都觉得此行收获不菲,中国挺有意思的。
王先生夫妇移民美国多年,走的是典型的从留学生到白领的路线。两人买了房子,生了儿子,打算在美国扎根了。
每到暑假,美国孩子会参加各种夏令营,大一点的孩子会去打工,入乡随俗,老王夫妇也每年要给儿子安排这些活动。不过王家还有一个自己的“暑假保留节目”——带娃回老家。其实,纽约有不少针对华裔子弟的夏令营,主打“带娃回中国”,但夫妇俩坚持亲力亲为。
儿子小王从小是爷爷奶奶来美国带着,全中文环境,汉语倒是说得挺利索。等孩子上了小学,两位老人回中国了,汉语就“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起初,老王夫妇坚持让孩子在家必须说汉语,但孩子在学校说惯了英语,经常是图省事就直接说英语。他知道,反正爹妈都能听得懂。老王坚持原则,只用汉语回答,王太太汉语、英语交替使用,一路妥协到最后的局面就是——老王夫妇在家互相说汉语,跟儿子说话是你说汉语、他讲英语,反正大家都能听明白。
纽约家庭这种双语情况并不少见。800万人口的纽约市是个移民城市。几年前美国人口统计局做过一个社区调查,51%的纽约人在家只说英语,剩下的一半在家说啥的都有,其中最多的是讲西班牙语的拉美移民,有近25%、187万人,其次就是讲汉语的华人,有42万人。很多移民家庭都是第一代说母语,第二代说英语。
老王相信,汉语绝对是儿子未来的竞争优势,不能丢。儿子上小学时,夫妇俩每个周末都带他去中文学校上课。孩子上初中以后,借口学校作业多,彻底把让他头疼的中文课给抵制了。好在每年暑假有回老家的“节目”。老王私下觉得,这就好像是送孩子去“汉语强化营”。他知道华盛顿有所育英学校,其负责人去年入选全美特许学校大会名人堂。学校的特色是“沉浸式教育”,学生不是“上中文课”,而是“用中文上课”,所有的核心课程都用双语上。老王说,“带娃回家”也是种“沉浸式学习”。
孩子大了,回中国也有烦心事。比如,正宗的中餐他吃不惯,上不了美国一些社交媒体他也很恼火。不过,每次回中国汉语能流利一阵子,老王觉得这也值了。
今年回老家,儿子有了个小伙伴。那是他的同学兼邻居,一个犹太孩子。这孩子的爸爸在投资银行工作,曾经被外派到中国,把全家都带去生活了两年。两家平时关系不错,两个孩子在一起偶尔还说说汉语。现在美国孩子能说汉语的其实还真不少。从2007年开始,美国的大学委员会就为高中学生提供汉语先修课程考试,3年后报名参加考试的人数翻了一倍,在大学里选修中文的学生同期也增加了一倍多,達到6万多人。如今又是十来年过去,能讲汉语的美国孩子数量更多,在纽约这样的国际大都会尤其如此。
小王的汉语虽然稀松,比起犹太同学还是强了不少。这次到中国,老王又惊奇地发现,犹太孩子对中国的美食还挺熟悉的,某种程度上对中餐的兴趣比自己儿子还更大一点。在中国天南海北地走了一圈,两个孩子互相影响,都觉得此行收获不菲,中国挺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