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肾清热利湿法治疗下焦湿热型IgA肾病

2019-08-23 02:30岩,远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尿血湿热型尿蛋白

李 岩,远 方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内科, 沈阳 110032)

IgA肾病是指肾小球系膜区的沉积物,主要为IgA或以IgA为主的免疫球蛋白沉积的一种原发性肾小球疾病[1],其发病病因和机制不明,临床尚无疗效显著的治疗方法。IgA肾病属中医学中“尿血”的范畴,其病因病机多为热扰血分,蓄于肾与膀胱,血络受损,致使营血妄行,形成尿血[3]。下焦湿热型为临床常见证型,患者外感湿热邪气,湿性趋下,湿邪挟热下行至肾与膀胱,扰动下焦血脉,血液外溢,从尿排出。治宜益肾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本次实验通过对益肾清热利湿法治疗72例IgA肾病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发现其临床疗效显著。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2月-2018年10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下焦湿热型IgA肾病患者72例,其中男42例,女3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6例。对照组,男20例,女16例,年龄15~60岁,平均年龄(48.56±12.14)岁,病程1~8年,平均病程(4.25±1.17)年;治疗组,男22例,女14例,年龄为14~58岁,平均年龄(47.52±13.42)岁,病程1~9年,平均病程(4.82±1.39)年,2组患者各项基本临床资料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内科学》[4]中IgA肾病的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中有关尿血下焦湿热证的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符合西医IgA肾病的诊断标准,符合中医辨证下焦湿热型;2)患者本人自愿加入实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3)肾小球系膜区以IgA或IgA沉积为主;4)非终末期慢性肾脏病;5)尿蛋白<2.0 g/24 h;6)无严重精神系统疾病的患者。

1.4 排除标准 1)不符合西医IgA肾病诊断标准,不符合中医辨证下焦湿热型的患者;2)排除合并糖尿病肾病、间质性肾炎等其他肾脏疾病者;3)排除肝硬化、过敏性紫癜、类风湿关节炎等肝病继发的IgA肾病;4)对所应用药物过敏者;5)妊娠期、哺乳期妇女;6)拒绝中医治疗方法或中途放弃者。

1.5 治疗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72例IgA肾病患者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贝那普利(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H20130506),10 mg/次,1 次/d,潘生丁(山西亚宝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H20130212)口服,5 mg/kg,3 次/d,连续治疗3 个月。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益肾清热利湿法对患者进行治疗,方药组成:熟地黄15 g,山药15 g,山茱萸15 g,菟丝子10 g,狗脊10 g,续断10 g,女贞子10 g,墨旱莲10 g,芡实10 g,白术10 g,太子参20 g,天冬10 g,土茯苓30 g,白花蛇舌草15 g,苍术15 g,黄柏15 g,泽泻15 g,蝉蜕5 g。于本院制剂室煎制的中药煎剂,温服,1剂/d,3次/d。1个月为1个疗程,连服3个月,观察疗效。

1.6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小便黄赤、腰困重、口干不欲饮水、脘腹纳呆等中医证候积分变化;分别于患者治疗前后的清晨抽取其静脉血,检测并记录α1-MG、RBP、β2-MG变化;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TNF-α、IL-6、IL-15的含量;测定24 h尿蛋白定量和尿红细胞计数。

1.7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疗效评价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分为痊愈、显效、有效及无效4个方面。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尿蛋白<2.0 g/24 h,尿常规检查提示正常,即为痊愈;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70%<证候积分减少≤95%,24 h尿蛋白定量下降≥40%,尿常规检查蛋白减少2个“+”,高倍镜下尿红细胞≤3个,即为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有所好转,70%≥证候积分减少>30%,24 h尿蛋白定量下降<40%,尿常规检查蛋白减少1个“+”,高倍镜下尿红细胞≤5个,即为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无改善,各项实验室检查结果未见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甚至加重,即为无效。证候积分减少=(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8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治疗前后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红细胞计数比较 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24 h尿蛋白定量、尿红细胞计数比较(± s ,n = 36)

表1 2组治疗前后24 h尿蛋白定量、尿红细胞计数比较(± s ,n = 36)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 别 24 h尿蛋白定量/(g/24 h)尿红细胞计数/(个 /HP)治疗组 治疗前 1.61±0.28 14.25±5.14治疗后 0.36±0.21#△ 4.83±1.59#△对照组 治疗前 1.59±0.24 13.67±3.36治疗后 0.88±0.18# 10.21±3.57#

2.2 2组临床疗效结果比较 见表2。

表2 2组临床疗效结果比较(n = 36) 例

2.3 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比较 见表3。

表3 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比较(± s ,n = 36) 分

表3 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比较(± s ,n = 36) 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 别 小便黄赤 腰困重 口干不欲饮水 脘腹纳呆治疗组 治疗前 3.01±0.88 4.12±0.73 3.95±0.65 3.82±1.02治疗后 1.75±1.01#△ 2.98±1.25#△ 2.57±1.15#△ 2.43±0.77#△对照组 治疗前 2.89±0.89 4.21±0.77 3.94±0.71 3.85±1.14治疗后 2.13±1.01# 3.38±1.14# 2.99±1.02# 3.08±0.98#

2.4 2组治疗前后α1-MG、RBP、β2-MG指标变化比较 见表4。

表4 2组治疗前后 α1-MG、RBP、β2-MG指标变化比较( ± s ,n = 36) μg/L

表4 2组治疗前后 α1-MG、RBP、β2-MG指标变化比较( ± s ,n = 36) μg/L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 别 α1-MG RBP β2-MG治疗组 治疗前 31.87±9.25 935.29±160.73 598.53±251.24治疗后 9.16±2.51#△ 252.29±87.35#△ 155.72±80.28#△对照组 治疗前 32.99±10.64 909.58±158.28 609.27±270.43治疗后 13.75±4.46# 398.71±101.10# 256.56±99.20#

2.5 2组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TNF-α、IL-6、IL-15指标变化比较 见表5。

表5 2组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TNF-α、IL-6、IL-15指标变化比较(± ,n = 36)s

表5 2组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TNF-α、IL-6、IL-15指标变化比较(± ,n = 36)s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 别 TNF-α/(pg/mL) IL-6/(ng/L) IL-15/(ng/L)治疗组 治疗前 154.87±6.25 12.29±1.73 88.53±51.24治疗后 87.16±8.51#△ 6.29±1.35#△ 36.72±13.28#△对照组 治疗前 157.99±6.64 11.58±2.28 89.27±50.43治疗后 125.75±8.46# 9.71±1.10# 49.56±14.20#

3 讨论

IgA肾病是较为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主要表现为尿血,但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现代研究[6-8]发现在IgA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血清炎症因子均有参与其中。中医学中虽无IgA肾病病名,但根据IgA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结合历代医家的文献记载,可将其归为血证中的“尿血”。本病的主要病位在肾,多有肾气亏虚的表现,为本虚标实之证,主要病机为湿热下行,蕴结于下焦,火热迫血妄行[9-10]。《素问·气厥论》:“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患者肾气虚损,复感湿热外邪,湿热邪气下注,蕴于下焦,鼓动血脉,致使血液妄行,形成尿血。治宜补益肾气、清热利湿[11-12]。本实验应用益肾清热利湿法,方中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菟丝子共为君药,以培固患者肾气。熟地黄归肾经,可滋补肾阴。山茱萸滋补肝肾,具有抗炎和促进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的作用,减少免疫复合物对肾小球的损伤,保护肾功能[13-15]。山药能滋肾益精。菟丝子可促进免疫系统的吞噬能力,以增强人体免疫力。狗脊、续断能补肝肾。芡实固肾涩精,研究[16-17]表明芡实能明显地降低尿蛋白。女贞子配伍墨旱莲以补肾益阴、凉血止血,主治尿血,便血等症状,具有利尿、抗炎、抗菌、抗病毒的作用[18]。太子参益气生津,天冬滋阴润燥、降火,两者合用以防本方燥湿太过而伤阴。以上皆为本方臣药,既能辅助君药增强益肾之功,又能滋阴清热。另配伍黄柏、茯苓等具有燥湿利水功能为佐药,使湿热之邪从尿排出。黄柏归肾、膀胱经,清热燥湿效果好,现代药理研究[19-20]表明黄柏有抗炎的作用,治疗IgA肾病时,可有效调节血清炎性因子水平。茯苓具有利水渗湿,泻热的功效,《本草纲目》云:“茯苓,本草言利小便,伐肾邪。”白花蛇舌草可清热解毒、利尿除湿,服用后能增强人体免疫功能[3]。泽泻利水渗湿、泄热,主治益肾气,强阴,补不足,除邪湿。方中加入白术、苍术以增加其燥湿利水的能力。白术含有的β-桉叶油醇和苍术的有效成分β-桉叶醇对Na+-K+-ATP酶活性作用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以达到利尿的效果。蝉蜕为使药,对红细胞有保护的作用。

综上所述,益肾清热利湿法具有滋补肾气、清热利湿之效,能显著改善下焦湿热型IgA肾病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减轻肾小球损伤,降低血清IL-6、TNF-α、IL-15水平,减少尿中红细胞,降低24 h尿蛋白定量,对于下焦湿热型IgA肾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尿血湿热型尿蛋白
三仁汤合泻黄散加减治疗小儿脾胃湿热型厌食的临床效果探讨
一种病房用24小时尿蛋白培养收集器的说明
同是尿液异常:一喜一悲
同是尿液异常:一喜一悲
黄立中教授运用伏龙肝治疗恶性肿瘤 并发难治性出血验案赏析
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分布规律及中医治疗
黄连阿胶汤加减治疗尿血验案1则
不同时段内尿蛋白量的变化及其对子痫前期的诊断意义
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尿蛋白肌酐对高血压性早期肾损害的诊断价值
中药内服外洗治疗湿热型脂溢性脱发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