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现状探析

2019-08-22 09:53马艳
卷宗 2019年20期
关键词:素质教育院校高职

摘 要: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时代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具有地域性强等特征,结合农业生产实际,构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体系有利于农业高职院校创建国家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势在必行。

关键词:高职院校;文化素质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金庸小说教育价值及对语文教学的影响研究”(2020-ZDJH-147);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双创视阈下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教育研究”(〔2019〕-JKGHYB-0416);河南省社科联课题“网络新媒体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与应对策略研究”(SKL-2019-850)。

大学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无论普通高等学校,还是高等职业院校等其他各类高校,都必须紧紧围绕这一中心任务开展教书育人工作。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农业高职院校该如何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构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体系,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命题。

1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1.1 教育

教育作为一种人类智慧和文明得以代代相传的重要手段和现象,从人类出现的那刻起就存在了。作为一门学科的“教育”,是西方近代以来的产物。周德昌在1992年主编的《简明教育辞典》中就是这样定义教育的:“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教育这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即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1]当然,关于类似的定义还有很多。比如,西方的教育一词来源于“产婆术”,可见教育的意思主要在于帮助人生产、成长。

教育的类型有很多,按照教育活动所处国家社会制度和社会经济形态的不同,教育分为原始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封建社会教育、资本主义社会教育和社会主义社会教育。以原始社会为例,陈青之在《中国教育史》中指出:“教育发生于实际生活的需要,教育情形也跟着当时的经济情形而变迁。在渔猎经济时代,他们的教育就是怎样捕鱼,怎样猎取鸟兽,怎样采掇果实。在牧畜经济时代,他们的教育,就是怎样架设棚栏,怎样寻逐水草,怎样喂牛赶羊。劳动即学习,父母即教师,猎场与牧地即是学校,教育与生活是一致的。”[2]这种原始社会的教育与当下职业教育的形态类似,但是其内容却千差万别。

1.2 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一种理想的教学类型。“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是一种重视人的全面发展的元教育概念,主要是针对应试教育片面强调学生的考试成绩及其所反映的记忆、认知、理解、应用能力。

从这个角度出发,素质教育应该是在应试教育之前就已经出现的教育,比如孔子所谓的“文质彬彬”大概就是素质教育的典范。但因为没有具体考量的标准和形式,素质教育在应试教育出现之后变得没有那么重要。然而,应试教育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伴随着工业革命的突飞猛进,像流水线一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等同于标准化的产业工人,几乎成了单向度的片面化的人,这就遭到了马尔库塞等法兰克福学派的猛烈抨击。特别是随着现代心理学的发展,人的全面可持续协调发展成为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维度,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提及。于是,素质教育在国家大事讨论议程上被重新提起,并在20世纪后半叶在全世界范围得以推广开来。世纪之交以来的十几年间,我国的素质教育伴随着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从学术研讨进入到教育实践领域,高考分类考试改革因此得以迅速推广,但是“全国一张试卷”的公平性终究很难找到现实的替代品。于是,素质教育的热点逐渐从基础教育领域转移到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领域。

1.3 文化素质教育

《周易》中“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句子是“文化”的最早出处,而真正把“文化”用在一起的是西汉时期的《说苑》“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张岱年、方克立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认为文化有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由人类加工自然创造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二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的制度文化层;三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行为文化层;四是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絪蕴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心态文化层。”[3]当然对普通人来说,文化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又影响深远的物质、意识产物。皮埃尔·布尔迪厄在《区分:判断力的社会批判》一书中指出“文化需要是教育的产物:调查证实,所备文化实践(去博物馆、音乐会、展览会、阅读等等),以及文学、绘画和音乐方面的偏好,都与(依学历或学习年限衡量的)教育水平密切相关。”[4]。

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针对高等教育而言的。当然这种素质又不仅限于体育、音乐、美术、舞蹈、书法等个人特长,更多的是一种蕴含在高校人才培养各环节和各方面的一种综合性指称。文化素质教育大致具有以下五点特征:一是综合性,文化素质教育反映的不是一个学生在某一门课、或者某一項专业技能方面的优劣,而是对其综合素养的总体考量,这种考量不是一个人或者几个人通过简单的判断就轻易下结论,而是有一套行之有效且成熟运行的良好机制。二是日常性,文化素质教育不是通过一两次突击测试就可以完成考评的,也不是只看关键时刻和重要场所的表现,而是对一个学生常规性和临时性的表现的均值看法,也就是以日常表现为主,重要关头表现为辅。三是稳定性,文化素质教育所表现出来的稳定性,是很难轻易改变的,特别是那些看起来与生俱来的,从原生家庭携带的文化显性基因。四是实践性,文化素质教育多是以现实生活的需要,在社会实践和课外活动中表现出来,实践性是其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显著特征。五是可塑造性,文化素质教育的可塑造性主要表现在对那些暂时影响不大,将来却可以大展身手的因素,而且通过学校教育可以培养的部分。

1.4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其实就是除了上课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外的所有外在表现和内在修为的统称。在大学,读书上课只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丰富多彩且极为重要的能力需要培养。比如,社会认知能力,大学生要经常步入社会了解大千世界,看清自己所处的位置;再比如,人际交往能力,大学生最主要的一项任务是学会和人相处,既要和同宿舍的同学搞好关系,还要和同班的、外班、其他专业、院系、学校的同学学会正常交往;还有就是大学生要正确看待个人成长过程中的荣辱得失,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难免遇到挫折和失败,如何正确处理这些关乎个人今后发展的大事小情都属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范畴。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施教者可以是学校,也可以是社会;主要讲课人可以是师友,也可以是亲朋,还可以是具体的事物和事件。

2 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现状

农业高职院校属于高等学校中农业专业类的高职院校,虽然这些需要也有其他专业,甚至农业类专业占比不高,但其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农业高职院校的特点还在,这就对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2.1 高等职业院校发展概况及特征

高职院校是中国特色主义大学的重要类型。高职院校为中国改革开放注入了强劲动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巨大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千千万万的产业工人,而这些产业工人大多毕业于高职院校。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是离社会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最近的高等教育类型。农业高职院校具有地域特征比较强,前景广阔等特点。

高职院校的今后发展方向是从“优质”到“高水平”。“十一五”以来的国家级示范高职院校,突出表现在先发展起来的高职院校引领带动后发展起来的高职院校一起前行。“十二五”时期的国家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主要是对具有发展潜力的第二梯队的“种子”队高职院校进行培育,突出其优势,让其特色专业的品牌更响更亮。“十三五”期间国家对高职教育的一个重点是“国家级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突出其内涵和质量的提升;与此同时,国家还开展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行动计划(2015-2018),优质校只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内部质量诊断与改进、依法治校、管理水平提升、高职院校的“双一流”等众多的职业教育概念不断涌现,使得中国高职院校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广阔。近年来教育部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推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简称“双高计划”,这是未来的具有方向标意味的政策指引。

2.2 农业高职院校的特征

一是扎根中国大地,服務“三农”工作。以河南农业职业学院为例,办学67年来坚持“举农字旗,走强农路,育新农人”的办学思路,立足中原大地,勇扛历史重任,培养了一大批“顶天”的农业科学家和“立地”的“一懂两爱”“新农人”,为河南“中原粮仓”到“世界餐桌”的转型升级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撑,打造了全国农业职业教育的品牌。

二是地域性强。黑龙江农业职业学院培养的人才主要针对大陆性亚寒带气候下的农作物、果树、花卉、园林绿植、家畜、家禽、饲草以及其他特种经济动植物的生产、养护、贮藏、加工、营销等,而海南职业技术学院的农业专业人才培养则突出表现在热带水产养殖、作物育种等方面。河南农业职业学院的人才培养突出表现在玉米、玉米等大田粮食作物的培养上,信阳职业技术学院的农业类特色专业是茶叶。江苏的农业类高职院校则突出其特色在“一朵花”、“一只鸭”等品牌上。

三是前景广阔。民以食为天,食以农为天。教育是国家大计,党的大计。农业高职院校肩负培养国家乡村振兴人才的时代重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就是农耕文化,这都是农业高职院校发展前景的重大机遇。

2.3 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现状

农业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他们在农村生长的环境限制,导致他们的文化素质本身就和现代化社会生活匹配度不高。这种匹配度不高的文化素质和区分的阶级性趣味,直接影响他们的行为举止和职业生涯规划方向。于是,在经历一系列社会碰壁和经验教训之后,他们中的大多数往往将人生发展目标确定为致力于将来改变农村落后面貌,能够为农民富裕提供机会,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与之相对应的是,他们在求学过程中更看重于专业能力的培养和专项技能的锻炼,至于可有可无的文化素质教育,他们也会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心向往之”,但也仅仅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供他们在校园文化的艺术殿堂中细细品味和习得养成。为了更好地提升农业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水平,构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体系也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非常必要了。

参考文献

[1]周德昌.简明教育辞典[K].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2]陈青之. 中国教育史[M].长沙:岳麓书社,2010:4.

[3]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

[4]皮埃尔·布尔迪厄.区分:判断力的社会批判[M].刘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1.

作者简介

马艳(1983-),河南农业职业学院人事处,副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

猜你喜欢
素质教育院校高职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