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会学之父涂尔干曾说,“任何一个社会现象的产生,都是由于个体之间的相互动作,但这些相互动作不能简单的用个体的特征来解释”。从第一台计算机诞生到现在的几十年来看,互联网进入了全盛发展阶段,其中,社交网络发展风头最劲。最近几年,社交网络在大学生这一群体中间逐渐流行起来,成为一种全新的信息获取与交流方式。现实的社交圈与社交网络之间的相互碰撞,使得网络人际交往具有多重特点,给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既产生了正面影响,也产生了负面影响。研究现代网络社交工具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对于引导大学生合理、正确地使用网络社交工具,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构建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网络社交;大学生;人际交往;对策
在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社会大背景下,网络社交工具如雨后春笋般的兴起,对人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的使用主体,现代网络社交工具的出现,无疑对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大学生这一群体,思想活跃,感情丰富,十分渴望与他人交流,人际交往的顺利与否,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二十七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占全球的23 %,在4.57亿网民中,学生所占比例最多。其中,使用网络社交平台每次在线时间大约1小时左右。对于每次登录在线的时间,57%的大学生平均在1小时以内,34%的大学生平均在1—3小时以内,5%的大学生每次登陆社交工具的时间超过5小时。发布状态、上传照片、浏览他人发布的状态是每次使用社交工具的主要活动。调查表明,75%的大学生会使用网络社交工具来表达情感,宣泄情绪。但是,网络社交工具作为一种新型的交流平台,就像一把“双刃剑”,给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既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
1 网络社交工具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正面影响
1.1 网络社交的隐匿性,使大学生在交往中得到了自信并且缓解了压力
隐匿性是网络社交工具的一个显著特征之一,隐匿性是指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同他人进行交往,网络社交工具的隐匿性不仅是对身份的隐匿,而且是对身体的隐匿。在使用网络社交工具与他人交往时,可以摒弃现实生活中的外表、身份、表达能力等多方面交往条件的限制。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社交工具的使用来宣泄情感。绝大部分大学生会通过在QQ、微信、微博的等社交工具上发布状态,留言聊天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从而释放压力,获得心理平衡。美国心理学家Patricia Wallance 在《互联网心理学》这本书中谈到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一个长相普通的学生,一直不喜欢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因为他的观点老是被同学们忽略,他索性就不发表自己的意见了。而在使用网络社交工具时,人们彼此看不见对方的长相,他参加了一次网上论坛,他终于鼓起勇气发表自己的观点,他的观点见解独到、语言幽默,在网上获得了其他网友的积极评论,这让他兴奋至极,逐渐的找回了自信。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存在着这样的人,这部分人平时内向、不善言辞、沉默寡言,但是在使用网络社交工具进行交往时,却能发现这个人也有活泼、幽默的一面,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接触的似乎不是一个人一样。在这种网络的匿名性下,他们得以表达自我,宣泄情感,释放压力,从而逐步的获得自信。
1.2 网络社交的跨时空性,使得大学生拓展了人际交往范围
所说的跨时空性,是指网络社交工具打破了人际交往的地理空间阻碍,不受其束缚。首先,网络社交的超时空性打破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地理空间的束缚。现代网络社交工具利用通信卫星和全球联网的网络进行传输数据,大学生使用这些社交工具,可以和地球上的任何角落的人们联系。特别是手机这种新媒体的使用,它具有发送信息时间短、接收信息速度快,受制约因素少,几乎不受任何时间和地域的限制等优点,只要在移动互联网络覆盖的全球任何地方,在任何时间都可以发布状态、上传照片、查阅信息,这是书信等传统交往媒介无法启及的高度。在传统社会中,大学生在外求学,和之前的老朋友之间在地域上产生了距离,书信这种传统的交流方式逐渐遭到废弃,于是这种空间的距离感使得老朋友之间疏于联系。而网络背景下兴起的新型社交工具,可以发送E-Mail,不至于信息的延误,或者通过QQ聊天,还可以通过视频一睹多年未见的好友的面容,它打破了人际交往传统的地理局限,弥补了与熟人交流的缺陷,及时的巩固了既有的人际关系,成为传统人际交往的有益补充。其次,网络社交的超时空性拓展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主要是指扩大了同陌生人交流的可能性,以及密切了大学生群体之间的交流。研究表明,部分大学生不愿意将自己的隐私及生活中的烦恼向父母或者现实生活中的好友倾诉,而是选择通过网络社交平台,像陌生人倾诉。再者,网络社交平台密切了大学生群体之间的交流。例如,普通院校的学生渴望与名校的学生交流,但在现实的生活中由于自身信心不足和地理空间的限制,缺少这样的机会。网络社交平台的出现,使得这一愿望成为可能。大学生可以通过名校的BBS、论坛了解名校的动态,与名校的老師和学生交流,甚至是成为朋友。这样吸收各种先进的文化知识,接受先进的文化理念和环境的熏陶,从而缩小差距,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1.3 网络社交的平等性和开放性,激发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动意识
网络社交的平等性是指通过互联网进行人际交往,能够隐匿双方的信息,进行平等的交流。“人人生而平等”是人类一直追求的美好理想,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身份、地位、年龄、性别、种族等外在的条件的约束,难以实现平等的交流。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也追求平等,网络社交工具的出现,使得大学生能摆脱身份地位的局限,运用互联网进行交流时能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在这个互联网发达的时代,网络社交工具的运用使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都得到了极大的充实,极大地激发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平等意识,也有助于提升普通高校学生的学习自信心。网络社交的开放性是指网络社交平台上有十分丰富的资源,文化是开放的,可以资源共享。在传统的交往方式中,由于时间、空间等各种因素的限制,高校之间的互动交流是非常有限的,在新媒体时代,由于网络的发展,高校可以将一些学习资源放在网站上共享,供其他外校学生学习,个人也可以在各大论坛、社区网站上留言,发表自己的观点,和一些志同道合之人进行交流,从而拓宽知识面,激发大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在网络社交平台中,一切壁垒和约束都被其开放性所消解,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交往的对象,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大学生与人交流的主动意识。
2 网络社交工具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负面影响
2.1 网络社交的弱监控性,容易导致大学生现实人际交往的信任危机
网络社交的弱监控性使人们在网络交往中免除了承担责任的重负,人的本我得到肆意张扬。首先表现在利用网络来传播虚假信息,由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不足,辨别事物本质的能力较弱,十分容易上当受骗。最严重的后果之一就是财产的损失,据不完全统计,有65%的大学生的QQ、微信等被盗过,盗取账号的不法分子经常以用户的身份,通过各种手段要求好友向自己转账,造成他人财产损失,或者破解用户的支付密码,使用户自身的财产被骗;其二就是使用户自身的个人信息被透露,不法分子倒卖这些个人信息获取高额利润。个人用户被盗取,或者小额的财产被骗,无法立案侦查,用户只能小心谨慎,同他人在网络中的交往也都是小心翼翼的。由于人们在网络社交过程中害怕上当受骗,或者被骗过,在网络社交中特别是涉及财产往来的交往中的小心谨慎,使得人们之间的信任关系变得十分微妙。其三是不法分子利用他人的网络社交账号来散布暴力、淫秽的信息,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不了解用户本人,很容易被这些信息迷惑,认为用户本人是一个道德品行极差的人,一改之前在网络社交圈所塑造的理想形象,使得网络社交用户之间产生不信任,关系变得疏远。线上交往都是如此的谨慎,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更是如此,从而产生大学生现实人际交往的信任危机,不利于大学身人际关系的拓展。
2.2 沉迷易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冷漠与疏离
网络及其社交平台上承载了大量图文并茂、色彩纷呈的内容,对他们具有极大的诱惑力。由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欠成熟和稳定性,在网络上的“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的转化存在欠缺,难以协调。若是沉迷于网络必然会减少大学生同身边的同学、朋友、亲人在现实生活中交往的频率。在大学生现实的生活中不难发现,“低头族”越来越多,他们和身边的人交流越来越少。网上交际的双方面对的是冰冷的键盘,双方不受社会地位、身份的约束,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因此交往更加的顺利。网络交往的匿名性使大学生对网络交往青睐有加,很可能导致大学生疏远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
2.3 网络社交的虚拟性, 使得大学生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易陷入自我角色的迷失
网络社交的虚拟性,主要是指交往角色的虚拟性,大学生在利用网络社交工具进行交往时,可以用一系列的文字或符号来描述主体的身份。网络社交的虚拟性使得他们可以打破自身在现实中的角色,显现出与自己行为完全不同的角色行为。大学生在网络社交平台中,可以扮演“理想自我”或者“意念自我”,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来拒绝交往或延伸这种虚拟的人际关系。在社交网络中这种虚拟的角色扮演使得他们获得一种自我满足感,已经不愿意被现实中的角色固化。网络聊天和游戏中身份角色的转化,容易使大学生混淆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之间的界限。
2.4 网络社交的随意性,影响大学生正确的交友恋爱观的形成
网恋是指在网络空间中,异性之间形成的在情感上一定的依恋关系。有心理医生认为,网络就像梦境一样,人是不需要对梦境负责,梦是被动的,然而网络却是可以控制的,在现实生活中的约束,统统可以抹去,这正是网络的魅力所在。网恋作为网络聊天的一种形式,同样具有这样的魅力。有的同学只是被网恋的新鲜感、神秘感所吸引,想把这种网恋转变成现实生活中的恋爱关系的人极少。有的人认为网恋是不需要对对方负责的,因此采取一种随意的态度来对待网恋。现实中的恋爱需要考虑很多因素,不是简单地精神上的互相吸引,因此使之变得复杂,网恋则是一种十分轻松的交往方式,没有太大的压力。但是恋爱的最终目的是希望能生活在一起,组成家庭,网恋最终也要经过现实生活的打量,如果在网恋中塑造的全是理性的角色,经不起现实的检验,那么网恋最终会成为泡影,可能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更有甚者,会影响了大学生健康恋爱观的形成,不利于大学生今后的人生发展。
2.5 科学的利用网络社交工具,构建健康人际交往关系的路径
首先,政府方面,要健全网络立法,净化网络社交环境。无论是在网络社会还是现实社会,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完善的法规作为保障。法制化是当今时代的特征之一,网络社交活动的开展要在法律的框架下进行,努力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自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程序控制的电子计算ENIAC到本世纪初,计算机普遍的运用于生产生活。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计算机在我国的运用范围越来越广,互联网成为人们生活交往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们在拥抱新技术的同时,网络带来的问题也很多。因此,政府需要健全网络立法,规范公民使用互联网的行为。除了在宏觀上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大学生文明使用互联网以外,还应该制订具体的管理办法,来减少现代网络社交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负面影响。
其次,学校充分利用学校网络资源,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学校应充分利用自身的网络资源,如在学校网站、公众号等新媒体上加强道德教育,教育学生进行文明网络交往。高校还应当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批专业人才,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此同时,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疏导,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在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同时,还应该开设网络道德教育。部分高校重视信息技术教育,忽略了网络道德教育,这导致有极少数大学生掌握了较为专业的信息技术,但是对网络犯罪的界限认识不清,在网络社交活动中将所学知识用于网络诈骗,危害社会,也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最后,大学生应当加强上网自律能力,对网络社交有正确认识。不能因为网络社交的虚拟性、匿名性、弱监控性等特点就漠视规则,大学生应当养成“理性自律”的习惯。网络的最初的目的是为工作和学习服务的,而不是让用户陷入其中,无法自拔。上网自律并不是要抵制网络,而是要清楚在使用社交网络时,什么该做,什么不应该做,因此我们有必要严格约束自己,做到自省、自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大学生应当志存高远,艰苦奋斗,理想和信念是人生的支柱,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有少数大学生进入大学后,目标定位不清,缺乏理想指引,对很多东西都不感兴趣,精神空虚,因而沉迷网络,无法自拔。因此,大学生应当结合自身实际树立目标,在目标的指引下奋力前行,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为社会发展做贡献。
总而言之,现代网络社交工具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就像一把“双刃剑”,利弊皆有。针对这种情况,要从政府健全立法,净化网络环境;学校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强管理教育;学生自省自律,对网络社交形成正确认识这三个方面出发,三位一体,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科学的人际交往关系。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良好的人际交往方式也有助于大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从而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虞晓庆.网络社会中的人际关系[N].光明日报,2001.12.
[2]谢天,郑全.计算机影响人际交流方式的理论综述[J].人类工效学,2009.(3).
[3]列索夫斯基著,黄德兴译.米德论代际文化[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99.(6).
[4]乐国安.当前中国人际关系研究[M].天津: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5]Homans,G.Social behavior as exchange[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58(62):597-606
[6]刘丹.网络社交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及对策研究[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30(03):48-50.
[7]韩丹.新媒体情境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研究述评[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9(06):40-43.
[8]陈志.略论网络化对青少年的影响[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3(3):143.
作者简介
邹海兰(1993-),女,硕士研究生,四川富顺,就读于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