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王琦瑶

2019-08-22 05:48谢双睿
速读·中旬 2019年7期
关键词:长恨歌王安忆弄堂

以多数评论的观点来看,王安忆的《长恨歌》似乎是在讲述王琦瑶的人生悲剧,且着重论述悲剧产生的历史背景,但本文打算以另一种视角,借助世俗化的审美观和现代关于“存在”的观点来分析作者对王琦瑶这一人物的构思和定位,并从王琦瑶的悲剧中看出王安忆所寄予的人文内涵。

杨玉环,王琦瑶与“历史宿命论”

有人把王琦瑶的命运归结于三大因素:身为女性的自我弱点、男权社会的畸形产物、社会经济政治的巨大变动。如果仅公式化地解析《长恨歌》,不免会使作品失色三分,赋予作品历史使命感却忽略文学审美价值的行为是得不偿失的。正如王安忆所说“历史面目不是由重大事件构成,历史是日复一日和点点滴滴的生活改变。”我们应从日常生活中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红颜薄命”就像咒语般箍在历史上所有艳丽女性的头上,无论是马嵬坡下被玄宗赐死的杨玉环,还是弄堂里被长脚杀害的王琦瑶,都如出一辙。白居易的《长恨歌》之所以能传唱千古,不是因为这是一部标志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史诗,而是因其演绎和满足了大众对于情欲的幻想——“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是才是“恨”产生的基础,它是关于爱情的神话和经典。

然而,王安忆笔下王琦瑶的人生经历无疑会让人感到更加亲切,它褪去了白居易《长恨歌》的神话外衣,运用审美意象和浪漫主义的时空视角来消解传统的“宏大叙事倾向”,掩盖战争和改革的重要节点,回归世俗化的人生轨迹,探讨人生中“恨”产生的根源。作者更多是在对日常琐碎生活进行描绘,传达一种生活哲理和价值观。

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矛盾

王安忆《长恨歌》的人物设定似乎是存在矛盾的,典型人物诞生于典型环境,上海的弄堂和“爱丽丝”公寓是王琦瑶诞生的典型环境,她被人认为是上海女人的典型,问题在于人物典型应当是共性和个性的结合,可王琦瑶仿佛缺少人物个性,当人物典型性不充分的时候,其代表的历史性就会削弱,典型环境才是描写重点。上海都市的典型环境就是塑造王琦瑶这类上海儿女日常生活的绝佳地点,王安忆借此既可以隔离宏大的集体性的历史背景,又可以专一于王琦瑶个人化生活的书写,回归世俗化的历史。王琦瑶生天生具有女性的娇柔气质,吴佩珍叫她去试镜,她宁肯穿上丧服般的婚纱也不曾拒绝,蒋丽莉提议她去参与“上海小姐”选美,她也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个提议。即使她从无数王琦瑶中脱颖而出,也仅仅是美貌和“可人的乖”使然,绝非是因为性格上的闪光点。

爱情观方面,王琦瑶和张爱玲《倾城之恋》里的“白流苏”相比,便更显得单薄和平面化,王琦瑶没有稳定的择偶观和道德标尺,诚恳老实的程先生在她眼里是“退一万步”的垫底,唯有高官厚禄的李主任能俘获她的芳心,对老克腊的爱情也只是她对岁月的眷恋使然。即使我们换一个王琦瑶,她也会呈现逆来顺受的形象,但其展现的是一种缺乏政治意识的普遍生活方式。

弄堂和公寓里的时空观念

王安忆为王琦瑶设定了这么几个关键的时空关键点,“弄堂—‘沪上名媛—爱丽丝公寓—邬桥—医务护士—平安里”,作者把王琦瑶囚禁在了个人独有的时空中,“弄堂”、“公寓”、“故乡”都是带有封闭性的空间概念,人物的生活都是有迹可寻的。“爱丽丝公寓”的生活和“弄堂”生活是否有本质不同?人物性格是否因为巨大的环境反差而发生了变动呢?“沪上名媛”的身份没有改变作者的人物设定,弄堂里柴米油盐也无法动摇王琦瑶的情感倾向。她依旧像在上流社会里一样娴熟游走于精明市侩的严师母、小心谨慎的康明逊这类弄堂里的小市民之中,过着和外界绝缘的安稳而不失优雅情调的生活。因此,王安忆为《长恨歌》设定了三条时间线索,一条是历史背景,一条是主人公所处的环境变动状况,一条则是人物内心发展轨迹。

对生活与存在的人文关怀

王琦瑶是否只能解读成一出被人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关于“名妓上海香消玉殒”的悲剧或八卦新闻的内幕?答案是否定的。首先她的没有超出一般中国女性的突出的性格特征,其次她的心理变迁史和时代发展及生活环境变化绝缘,有理由认为她是一个缺乏个性,仅仅是在人生际遇方面比一般人稍微特殊一点的人物,但不是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人物就不能达到本书创作的目的吗?白居易的《长恨歌》之所以可以产生审美溢出效应,是因为时间的积淀可以带来似曾相识的疏离感。由于时间的虚无性质,导致存在于其中的物富于变化而不可捉摸,生活于其中的人常常会产生幻灭和寂寞的错觉。本书的后半段是写作重点,王琦瑶没有被落差极大的变动立即杀死,她依旧能自食其力,重新适应弄堂里的小资生活,即便是如火如荼的经济改革也奈何她不得,她展现了“以不变应万变”的生命韧性,这是对自己人生价值观的一种坚守和回归。她和老克腊的忘年交的失败和女儿薇薇的婚礼加重了她的时空疏离感,这让她往昔繁华的日子显得虚妄和不真实,不是旧上海击败了她,也不是新上海埋葬了她,而是时间抽空了她,这是王琦瑶的“恨”所产生的根源。

王琦瑶的生命韧性体现为这样一种生活观念——虽然自身命运难以改变,但依然要坚守自己的理想,承认自己的价值,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在和时间的斗争中完败。这与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里的观点是相似的,“我们绝不应讓恐惧或期望划定命运的边界。你无法改变命运,但可以挑战它。”王琦瑶的悲剧之所以“美”,不仅在于她“上海名媛”的荣耀,更在于她这种光辉日子的昙花一现,正是因为王琦瑶注定从自己的人生巅峰跌落,这天壤之别的人生际遇才能发人深醒,才能体现她勇于追求属于自己的生活的可贵。

《长恨歌》里的一句话或许是这一观点的最好的注解:“花草的又一季枯荣拉开了序幕。”王安忆通过“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的现象揭示了一个人生哲理:生命易逝,循环往复,生生不息。这可看作王安忆对生命飘忽不定的一种失落和无奈,但我们依旧感受到了她对王琦瑶所寄予的人文关怀,王安忆在字里行间无不表现出对她继续生活的勇气与决心的认可,并对她凄美的毁灭报以悼念和同情。

作者简介

谢双睿,男,汉族,广东佛山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本科生,从事汉语言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长恨歌王安忆弄堂
坦然接受他人的好意
弄堂里
长恨歌——笔画设计
弄堂里
长恨歌
王安忆
王安忆《长恨歌》中的个体意识研究
金华市美术教师新作选
弄堂
弄堂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