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老的树
中国人素有救急不救穷的传统,众筹之所以被大众认可,是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那些家境贫寒无力支付高昂医药费的家庭。但如果众筹被某些有能力支付医疗费的人滥用,在网络上“卖惨哭穷”,就可能引出一桩叫人啼笑皆非的故事。
那天夜班,一个中年男人搀扶着一位80岁的老人出现在抢救室,中年男人说:“我爸早上起来就说胸口疼,在家吃了药也没效果。”
老人呆呆地坐在凳子上,因为消瘦,可以很清楚地看见松弛的皮肤和爆出的青筋。
我问老人:“你哪里不舒服?”
老人用手指了胸口,但是怎么个疼法他却形容不出来,进一步询问病情和服用的药物后,我想做心电图确认病情。
老人的儿子却说:“我爸心脏一直很好,你们不要一来二话不说就先做一堆没用的检查,而且上次已经做过了,你再做,是不是有点过度医疗?”
“上次是什么时候做的?”我忍住怒气问。
“六个月前,体检还一年一次呢,这个检查肯定在有效期。”儿子信心满满地说。
“食物有有效期,但人的身体没有,况且老人年纪大,變数就更大了。”在我的坚持下,这个自称是老人大儿子的男人不情不愿地去缴费。
这期间,他不忘给兄弟姐妹打电话,第一个电话打给妹妹:“医生说,爸情况不乐观,估计得住院,你明天最好不要去上班。”
嗯?我在心里感叹,什么都让医生背锅,我什么都没说,就做了一个检查还被人推三阻四的,怎么到他嘴里就确诊病情了呢?宝宝心里委屈,可宝宝没地说,只能硬着头皮为老人做心电图。
挂上电话,大儿子继续在一旁碎碎念:“这么大年龄能做手术吗?手术后又能活多久?能包治好吗?”
抢救室内其他家属看不下去说了一句:“不检查怎么明确病情?治不治先不说,总不能死得不明不白吧?”
经过一番纠结后,大儿子终于同意做其它检查。一系列检查做完之后,老人被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病情随时可能恶化,甚至有死亡的风险,我一边举手示意护士做一步措施,一边向病人家属解释病情:“您父亲是急性心肌梗死,必须马上治疗,否则病情随时恶化……”
我话还没说完,大儿子就打断了我的话:“医生,你等下啊。”
接着,他拨打了第二个电话,电话拨通之后,他说:“医生,麻烦您把刚才的话再重复一遍。”
我拿着电话把老人的病情又说了一次:“您父亲是急性心肌梗死,病情随时恶化……”
这一次同样没说完,电话又被大儿子抢走了:“弟弟啊,你听到医生说什么了吧,赶快过来,家里有多少钱都拿过来,咱爸快不行了,砸锅卖铁我们也得救爸……”
我摇摇头走到一边,心想还真是会给自己加戏,明明没花多少钱,却把自己树立为一个倾家荡产为父治病的大孝子形象。
我想找他商量进一步的治疗方案,话还没说完,他就举手阻止我:“再等等,我弟马上来,爸不是我一个人的,我做不了主。”
过了半个小时,老人的二儿子来了,一进来抢救室就趴在老人身上哭:“我可怜的爸爸啊,养大我们不容易啊,拉扯完大的,再拉扯小的……”那哭声感天动地,孝心十足。
大儿子在一旁附和:“可得给爸好好治,现在医学发达了,再严重的病都能治好。”
两个人拍肩摸头,正在兄弟情深时,护士不合时宜地出来说:“谁去把费缴了?”
老大看着老二问:“不是让你带钱了吗?”
老二说:“出门太着急给忘了,光想着只要咱爸没事就好,再说这不有你吗?”
“我?你又不是不知道,我儿子马上要结婚了,用钱的地方太多了,彩礼还是借的呢?早知道生丫头了,结婚的时候只用收钱,生儿子太费钱了。”老大一脸委屈地说。
“我刚买了房,就我那三瓜两枣的工资,还了房贷生活都成问题。”老二也开始哭穷。
护士不耐烦地说:“你们赶紧的,不缴费取不出药,这病你们治还是不治?”
“治!”哥俩异口同声地说。
但是说到谁去交钱,两个人又都不开口了。过了一会,老二突然说:“找小妹啊,她家环境好,孩子又小,花钱的地方不多。哪像我们这些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活得连条狗都不如,想吃块肉,还得先看看银行短信,工资到账没。”
老二说完自己都被自己的话逗乐了,老大一听也附和:“就是,咱爸把她养大不容易,凭什么生病住院就非要找儿子,搞得姑娘不是亲生的一样。”
达成共识,老大拨打了第三个电话:“小妹,你走哪了?出门的时候记得把银行卡带上,我和你二哥带的钱都花光了,医院说了,不交钱不给看病,咱爸就指望你了。”
打完电话,两个人相视而笑,一片祥和,继续兄弟情深。
一个小时后,女儿终于来到了医院,看她的穿衣打扮,家境应该不错。
抢救室门口,女儿一遍一遍抹着眼泪问:“医生,我爸还有救吗?医生,你一定要救我爸啊!”
她的话让我感受到了真实的亲情,也替老人感到欣慰。
“你们治疗方案都没确定,让我怎么说?”我反问道。
三个子女凑在一起叽叽喳喳说了半天,女儿第一个跳出来撇清自己:“我孩子是还小,但更花钱,我才给她买了架钢琴花了快两万,还没算她每个月兴趣班和补习班的钱,我家有个碎钞机,但我没有印钞机,我自己也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再说,你们是儿子,应该你们说了算,咱家虽然没有皇位要继承,但爸的房子可值几个钱呢!”
此刻,我为自己过早地真情流露而深感羞愧,果然这世界最难测的就是人心,最易变的也是人心。所有镇定自若与豁达,不过是没有到达利益冲突的那一刻。
眼看老三不管,老二开口了:“国有大臣,家有长子,这事应该大哥说了算。”
老大一看,老二和老三统一战线孤立了自己,立马反击:“只要你们说咱爸百年之后,留的房子你们不要,这事我就管。”
“那不行,我们也是爸的子女,凭什么爸的房子你一个人独吞?从小到大,爸最疼你了。”老二和老三集体跳出来反对,就连陈年往事也拿出来说。
举事实摆道理,三人各执一词,谁都觉得自己家贫,是该被照顾的那一个;谁都觉得对方才是成长过程中被父母偏爱的那一个。
三个人各占一地缩在角落,低眉搭眼连句硬气话都不敢跟我说,生怕我追着他们要钱。我在中间来回奔跑,相同的内容我要重复三遍,通知到每个子女,确保他们都准确无误地知道老人的病情,生怕出现一点纰漏,把家庭矛盾转移成医患矛盾。
三个人互相推诿,谁也不说积极治疗,谁也不说主动放弃。因为谁主张住院治疗就意味着谁要掏钱,谁主张放弃治疗,就意味着谁要背负“不孝子”的罪名。
突然,在一旁玩手机的老三像被电击一样,拍着脑袋说:“我真是傻啊,怎么没想到这个啊,哥,你们快过来,我有办法了。”
“啥办法?”老大和老二凑过来问。
“众筹啊,我朋友圈天天有人发这个,三五十块的我平时也没少捐,凭什么他们可以筹,我们不行,我们谁也不比谁富有,况且这些钱跟借不一样,筹到就是我们的,不仅没利息还不用还。”
“还有这样的好事?”年长的哥哥们像是发现新大陆一样凑上来,三个人又围成一堆,认真听着妹妹分享这个对他们来说逆天的好消息。
钱的问题解决了,三个子女顿时昂首挺胸像个大爷似的说:“医生,你说咋治就咋治,钱不是问题。”那口气大的,好像自己吹口气,钱就从天上掉下来了。
老人的治疗方案最终被定为做支架,心内科的同事当时只是估算了大概需要十来万,老人的治疗才刚开始,还没开始花钱,他们就开始全额筹款十五万元。
三个人分工行动,一个对着被病痛折磨的老父亲各种摆拍,一个联系众筹平台,一个拿着纸笔组织文案,果然人多好办事。
很快一条“恳请大家救救我操劳一生的父亲,好人一生平安”的众筹文在朋友圈开始蔓延。
妹妹指挥两个哥哥:“先发朋友圈,然后发公司群,最后私发关系要好的朋友,再让他们转发,反正越多人转发就越好。”
三个人挤在一起,热火朝天地盯着手机上不断增加的捐款金额,老人口渴想喝水,却无人在意。
老人被转入胸内科治疗后,我再也没见过。
有次在食堂碰见胸内科的同事,我问同事:“上次转过去做支架的老人最后花了多少钱?”
同事说:“十二万左右,老人有新农合,还能报销一部分。他们兄妹三个众筹了十五万,结果出院的时候,因为分赃不均差点打起来。每个都说自己的功劳大,自己的同事和朋友捐得多,最后在长长的一串捐款信息里各自认领自己的熟人,陌生网友的捐款就平分。”
同事一边说一边忍不住笑,最后感叹:“真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这届病人家属不行啊!”
曾几何时,我们关于大病的治疗印象是家人生病一定是要救的,砸锅卖铁,倾家荡产,借遍亲友,最后负债累累。那个时候的人,生病先想自己有多少钱?能借多少钱?
而如今呢?人还是要救,只不过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这个救是不降低自己生活质量的前提下进行,而是希望借助某个平台,将自己应尽的孝心转嫁给网络上的陌生人,哪怕那个被救治的人是自己最亲密的家人。
早前有相声演员因突发脑出血住院,他的家人在众筹平台上发起100万筹款为其治病,就在广大网友争先恐后为其捐款时,有人报料说其在北京有两套房、一辆车,怎么会沦落到需要筹款来治病?
网友们纷纷感叹自己的善心被利用,隨着舆论的发酵,事件最终以演员家人原路退回所有捐款而结束。
看完今天分享的这个故事,你是否开始怀疑在你朋友圈里,那些“弟弟同学的妈妈”“好朋友的亲戚”之类的众筹信息的背后,又有几分真实性可言呢?
我不是想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只是希望大家的善心不要被利用,只是希望那些真正需要救助的家庭,在需要的时候,有人还能坚信并伸出最真切的手来援助。
编辑郑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