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背景下服装生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法

2019-08-22 10:32杨雅莉梁立立张媛媛左洪芬
纺织服装教育 2019年4期
关键词:纸样应用型服装

杨雅莉,梁立立,张媛媛,左洪芬

(烟台南山学院 工学院,山东 烟台 265700)

“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开启了制造业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计划。强国建设人才为先,人才建设高校为源。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机器设备的智能升级,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于走向智能制造之路的服装企业,面临着向数字化转型的压力。服装企业需要大量支撑产业创新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对服装专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要培养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服装生产应用型人才,关键要建立针对相应工程能力的课程群以及进行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校企共建服装生产课程群,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探索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这是服装类高校为向数字化工厂转型的服装企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动我国服装产业迈上新台阶的积极探索。

一、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原则

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与综合性人才培养相比需秉承五大原则。

1. 能力导向原则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提炼核心能力,归纳核心能力中的子能力和子素养,以模块的方式设置课程群和实验项目。

2. 课程优化原则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需重新梳理课程体系,专业基础课要管用,专业核心课要合用,专业素质课要有用,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

3. 学生本位原则

要转变教学中的本位思想,由原来的教师本位转变为学生本位,学生要知其学、用其学。

4. 产教融合原则

高校需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关系,将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相融合,注重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和适用性。

5. 多元评价原则

要改变单一的评价体系,将企业评价融入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中,形成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二、 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服装生产课程群及课程体系构建

1. 面向服装生产企业需求的课程群定位

在智能制造时代背景下,企业岗位能力需求不断升级,服装生产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已由技能型人才向智能型人才转变[1]。通过调研服装生产技术岗位划分,明确服装生产技术三大核心岗位分别为制版、样衣、生产管理,比较产业升级前后三大岗位的人才需求差异(如表1所示)可发现,传统产业升级后有一半实现全自动化生产,数控化、信息化、智能化、工业机器人、3D打印等智能装备普及,先进的信息技术已经与制造业紧密结合在一起。技术工人既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又要具备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创新能力。因此根据企业的岗位设置和需求,将服装生产课程群定位为“智能纸样设计+先进生产工艺+现代生产管理”的模块化课程群。

表1 服装生产企业岗位能力需求调研

2. 构建“智能纸样设计+先进生产工艺+现代生产管理”课程群的课程体系

通过校企合作,结合课程的关联性、可持续性,构建“三模块+两体系”的服装生产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三模块”为智能纸样设计、先进生产工艺和现代生产管理,“两体系”为理论教学课程体系(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校企开发课)和实践教学体系(校内实训课、企业实践课)。依托企业智能制造设备,调整课程群的课程结构,改革原有的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减少传统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增加与信息化、智能化相关的课程,增强与企业的互动,共同开发校企共建课程和企业实践课程,强化课程的应用性[2]。

三、 “校企开发课程+跨学科课程+网络资源共享平台”教学内容改革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载体,是学生接触知识的重要渠道。目前与服装生产技术相关的课程普遍存在课程内容陈旧、缺乏知识的连贯性等问题。课程群的建设要改革现有的专业课程内容结构、教材的体系结构、课程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课程与课程群之间的相互关联,增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方法,增强教材本身的适时性[3]。要同步更新教学内容的“硬材料”和“软材料”,运用先进技术丰富教学载体。

1. 校企开发课程

改变原有传统课程的结构,结合企业最新的技术水平、管理思想、信息化手段,与企业共同开发满足现有岗位需求的核心课程,实现人才的定向培养。目前我校(烟台南山学院)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已与企业共建“西服套装制版”课程,编写部委级“十三五”规划教材《西服套装制版实例》,为服装生产企业制版岗位定向培养优秀制版毕业生。随后将陆续与企业合编《服装数字化定制管理》等与信息化相结合的教材。

2. 跨学科课程

服装智能制造依托信息技术和先进设备,在课程的设置中需增加与计算机或机械相关的课程。开发跨学科整合能力导向的项目课程,邀请信息技术、数据处理相关专业教师及专家开设讲座,开展横向科研合作,共同编写相关教材,有效整合跨学科的综合性技术技能,满足未来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图1 服装生产技术课程群的课程体系

3. 网络资源共享平台

与企业的合作不只限于实习就业基地建设以及企业教育资源的共享,还要尝试与企业共建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将企业生产环节中的新技术技能用视频、工艺单、设计方案、企划案的方式制作成网络资源,作为在线课程供学生课内补充与课外拓展。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毕业生可根据个性发展需要随时回校深造,毕业生也可带来企业资源完善网络平台,实现职业领域与教育领域的顺畅转换和终身学习,使校企融合更富包容性与延展性,同时追求最大程度的企校合作。

四、 实施“项目整合+线上线下融合”的多样化教学方法

1. 项目整合

打破传统一课一项的教学方式,以企业项目为牵引,实现一课多项或多课一项的教学方式。一课多项是以专题项目分解一门课程,如“上装纸样设计”课程可分解为上装纸样基础项目、男女衬衫项目、男女西装项目、男女风衣项目等;多课一项是指一个项目融合多门课程教学,如服装CAD智能制版项目融合了“上装纸样制版”“下装纸样制版”“服装CAD软件的应用”三门课程,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2. 线上线下融合

实现线上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和线下企业实践平台的结合。线上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立体化的课程内容,增强课程的生动性和趣味性;线下企业实践平台为学生展现企业实际的操作流程,强化学生对知识和岗位的认知。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多向拓展了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有效支持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知识拓展、自主学习等教学活动,提高了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

五、 实施“过程性考核+终结性考核”“个人考核+团队考核”双考核体系

1. 过程性考核+终结性考核

通过优化考核体系,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从平时作业(过程性评价)、结课作业(终结性评价)两个方面改革专业课程考核评价方法。服装生产技术课程群的课程考核尤其要强化过程性考核,增加平时作业的考核比重。平时作业突出对生产技能的学习与实践,从服装行业的生产实际需求出发,采用灵活多样的创新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考核方式,重点考查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开放性思维,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参与教科研课题。改革作业形式单一、“期末考试笔答一张卷”的考核模式,实现考核内容丰富化、考核能力多元化、考核形式多样化。平时作业的内容设置紧密围绕企业岗位需求,过程性考核形式包括课堂讨论、市场调研、上机操作、实践项目、小组方案、企业生产环节实操等。通过过程性考核把控实践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技能的紧密度,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将功夫用在平时,改变重结果轻过程、重记忆轻应用的现状。

2. 个人考核+团队考核

个人考核是以个人形式进行单独考核,这种考核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是目前主要运用的考核方式。团队考核是将班级分成几个团队,以团队为单位进行整体考核。团队考核注重发挥团队中每个成员的优势,强调团队成员间的合作,通过这种考核形式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荣辱感。考核方式应灵活多变,如平时作业可采用团队考核,结课作业可采用个人考核,也可平时作业采用个人考核,结课作业采用团队考核等。

六、 结语

服装生产应用型人才培养需牢牢把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结合智能制造时代对生产岗位能力的新需求,立足于校企深度合作,重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丰富考核形式,以培养适应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服装工程应用型创新技术人才。

猜你喜欢
纸样应用型服装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让人心碎的服装
男西装两片袖纸样放缩方法设计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小尺寸纸样匀度测试方法研究
现在可以入手的mina风高性价比服装
纸张光学特性对印刷图像再现效果的影响
服装家纺个股表现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