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炜
人设一词最初来源于电影和动漫,意指人物的形象设计。现在广泛应用于娱乐圈,用以形容明星在大众眼中的形象。我们常会听到某某人设“崩塌”的说法,就是指经过某个事件之后,人们发现了某某人的另一个真实形象,和其在公众面前的固有形象很不相同。在娱乐圈里,为了让艺人能够被大众更好地接受,经纪公司通常都会去揣摩大众的心理,然后将艺人包装成受大众喜爱的人设。
其实,人设并不是只有艺人才拥有、才需要。
人设,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对应的术语:人格面具。人格面具一词来源于希腊文,原义是指演员在一出剧中扮演某个特殊角色而戴的面具,后来被心理学大师荣格引入心理学,成为荣格心理学的重要概念。荣格对人格面具的定义是:人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行为规范和模式。
人格面具代表人的社会性,每个人都有多个人格面具。但人格面具也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是我们心理防御结构中自我保护机制一个不可缺失的部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社会,融入群体,实现我们的目标,达成自己的成就。但另一方面,某一种人格面具的呈现必定以克制人格的其他方面为代价,如果过于沉湎一种面具,甚至完全受这种面具支配,使这种面具极其发达,那么就会严重压制或者牺牲其他部分的发展,造成人格各方面的失衡,带来的结果必定是心理健康的受损。
游刃有余AB面
小李其实是个很感性的人,但她深知,职场不是家,不是她的生活圈。所以她拿出自己理性的一面,来处理工作和人际关系。当小李因为同事做事不妥而生气时,不会像在朋友面前任性而为,而是控制自己的情绪,以解决问题的心态去与同事沟通。
苦苦身陷“老好人”
老赵心地善良,任劳任怨,乐于助人。在公司里,大家都知道,无论谁来求助,即使他自己的工作量也很大,老赵都不会拒绝。长此以往,他在公司就给大家留下了老好人的印象。但老赵心里知道,他其实苦不堪言,甚至对有些人得寸进尺的要求和不知感恩的态度很愤怒,很多时候他其实没有时间或精力帮助他人,因为他自己尚且自顾不暇。但他只是将愤怒埋在心里,默默承受。
言行必须内外一致?
在笔者做的儿童游戏治疗项目中,会时常与家长交流,让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在游戏室里的一些表现。不止一个家长表示,孩子在外面都是这样,显得很懂事,很遵守规则,但回到家就不一样了,特别好动,闹腾得不行。言语间,家长们显然希望孩子在家也像在外面一样听话、懂规矩。
为艺人打造与其真实性格特点背道而驰的人设,会令其在真实和人设之间痛苦切换,稍不留神,就会人设“崩塌”。对于艺人的人设打造,应该是在他真实的自己基础上,发掘和放大其优势、闪光点或者个性。
小李是一个很好应用面具的榜样。她正确使用不同的面具来应对不同场合、不同的人。这让她既能在工作上游刃有余,也让其在生活中轻松惬意。
老赵的问题在于不懂得拒绝,没有边界感,让他人格中自我的部分被深深压抑。若长久保持这个面具,其他部分会在被侵蚀达到极限时揭竿而起,产生自我的严重冲突。老赵要学会让人格中其他部分有呈现和表达的机会,以遏制其老好人面具的过度膨胀。
对于那些希望孩子在外在家都保持克制和规矩的家长,笔者会告诉他们,在外面和在家里表现不一样,是很正常的。社会中,孩子需要遵守一定规则,考虑别人的感受,他必须做一些克制和妥协,一个合适的面具才能让孩子在群体中更好地与人相处,被群体接纳。回到家里,家应该是避风港一样的存在,让孩子有机会释放更多的天性,休息和“充电”,为自己在外面世界的一些克制和妥协补偿自己,达到心理平衡。如果家长在家里也给孩子制定过多的规矩,面具就会无时无刻压抑着孩子,那么本来帮助孩子更具有适应性和合群性的机制就变成了令孩子窒息的束缚,促使孩子的心理逐渐走向扭曲。
一个能够充分保持快乐的人应该学会熟练地使用不同人格面具,并把握分寸,保持各个面具间的平衡。